用筆要訣——梁啓超自述執筆運筆方法

2020-12-11 耿仁堅說書法

【梁啓超「用筆要訣」釋解】

梁啓超(1873-1929),在嘗在書法指導中談起用筆運筆技巧,來解讀一下。

梁啓超說:從前的《筆法歌訣》、《藝舟雙楫》一類的東西,很麻煩,有許多不容易作到。我現在用很簡單的話,將幾種很普通的原理,歸納起來,說明如下。

梁啓超執筆

關於執筆

一、指密。指頭逼緊,大指中指執筆,其餘的幫忙,指頭的間隔,不可太疏,疏則無力。

【解讀】

此當指常規的坐姿執筆,主受力點在大拇指與中指。梁啓超採用的是雙鉤執筆。他所言的指頭逼緊是指執筆時要有所緊張而不鬆散,指頭靠緊不宜鬆懈浪蕩。這樣寫字可使力量一直灌注到筆畫端點。但也不可太緊,太緊則運轉乏力,書寫太累。

站立懸臂寫字,則會因筆之大小而自然把握,但指也要稍微加力,否則會鬆散鬆懈,筆畫易流於浮滑。梁啓超沒談,但其道理是相通的。

梁啓超行書

二、拳空。拳非空不可,從前的人講究要可以握一個蛋。假使一把捉死,一定轉運不靈。

【解讀】

手心不空,則無力可使。因為手指被困住,使轉不靈。坐著寫字尤其重要,站立懸臂寫字尚可依賴肘臂之運動來調整,但到局部細節處理也要依靠指與腕來完成,因此,懸臂寫字掌心也要空,方可自由。

三、腕活。真講寫字,腕要懸空,寫小字如此,未免太苦,然亦不可貼死在桌子上。離開一點,運用才可敏活。

【解讀】

若寫蠅頭小字,用不到腕,手指運轉足矣。這如同寫鋼筆字, 用不到腕。若寫稍大一點的字,手指已無法完成動作了,就用到腕了,腕若不靈活,貼在桌子上,字的結構也受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理結構或動作決定了結字。據說,東坡腕多貼於桌子上,但他的筆傾斜較大,且多用諸葛筆,短而健,筆不易散,另,東坡不寫草書,寫草書腕豈可不懸?寫二王的字,腕若不活,更無從寫起。因而,腕還是稍懸後以前小臂枕於桌子上為好。

傳蘇軾執筆圖

四、筆正。腕一活,筆正就容易,執筆是手指,用筆還是手腕,筆頭要端正,假使兩面擺,一定無氣力,用指力小,用腕力大。

【解讀】

無論用到中鋒或側鋒,這句話都適用。是指用筆時,要把控好筆,達到自己要求,而不是信筆無矩。要了解自己筆運行的狀態,不作無目的的運行。平常所說的,「信筆亂丟蕩」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用指力量小,用腕力量大,這是常識,但很多人忽略了,同樣一個筆畫,用腕來完成和用指來完成,筆畫厚度不一樣。

五、鋒齊。會寫字的人,講究「萬毫齊著」,把筆毛打開一半,讓筆鋒的力量,都到紙上,不讓一毫落空,自然中正飽滿了。

【解讀】

萬毫齊力!這是要點,顏真卿的字,為何中正飽滿,就是使筆毫全部鋪下,力挺而出。屋漏痕、錐畫沙都得此法可得。現在年輕人寫字,用個小筆尖抖來抖去,只寫了個字形,而無質感,就是因為筆毫鋪不下來,運筆沒有穩定性。書法之真處,就在線上,形已居其次了。

梁啓超手札

關於連筆

一、畫平。一筆寫去,兩端一般平,看時容易,做時困難。許多寫家用一生的功夫,都沒做到線的美,所以表示不圓滿,就是這個緣故。

【解讀】

此處理解起來,可能是兩個意思,一是指一畫的頭與尾齊平,做到線段的平整完美。一是指線的中段要有圓而厚,線的兩邊不出鋸齒狀,此多指中鋒用筆,但側鋒用筆,也做到兩端一般平就不是容易的事,關鍵在於手上的感覺,得下功力方可。

二、豎直。這條同前條一樣,不易做到。誠然蘇東坡、李北海、張猛龍都是偏的,沒有一筆平直。但他們有方法補救,上面不平,下面稍低,中間不豎,兩側稍斜。全部看來,還是平直的,他們會補救保持線的美。

【解說】

這一句,費解。依其意思,與上面的「畫平」第一個意思相近。通過下面舉例的蘇軾的字,意思應是他處理的方法是,將筆畫調整為平行四邊形,因為他用筆偏側扁,尤其是豎畫,一筆下來是個平行四邊形,這樣也保持了豎畫的平齊勻整。

梁啓超楷書

三、中滿。一筆過去,中間不要蜂腰,氣力始能到底,這是一個原則。褚字是例外,中間小,頭尾粗,雖量分寸,似乎不滿,但筆力還是滿的。此類字,不可學,要學平正通達的字,橫直一般粗細,尖的地方,亦得慢慢尖去。

【解說】

筆要送到,忌諱蜂腰,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倪寬贊》之類的蜂腰,則是中鋒勁健而過,筆殺進紙裡,筆力彌滿。梁啓超不主張寫這類字,主張學平正的字,筆畫一樣粗細。

關於這一點,關鍵是筆力,初學細則浮粗則肥,等有功力後,細則健粗則壯。

四、轉遒。轉彎的時候,要遒勁有力。圓則如半環,方則如刀切。最忌諱有脰盯,有便難看。轉遒與中滿同一原則。萬一力不到,點幾點,那就異常之糟。這個病最易犯。

【解讀】

轉折處,不同的帖處理方法不一樣,其要點是「圓則如半環,方則如刀切」。至於出現了「脰盯」,有時候是筆的問題,現在很多筆加健簡單化,在轉彎時露出「賊毛」,形成一個釘頭,這類就是「脰盯」。但也有的是筆於轉折處故作頓挫所形成,失去了勁健形而成「脰盯」。梁啓超認為與「中滿」一個道理,即轉折處要用筆流暢,筆跡勁健,不可抖擻。

五、鋒回。出鋒的地方,一點一撇,最要注意。力量須灌到,一懶,帶過去,那便糟了。初學時一筆到頭。回鋒勒住,左行的鋒往右勒。下行的鋒往上勒,寫熟後不必回鋒,亦有含蓄。

【解讀】

回鋒,實際害了很多人,現在的老先生多有回鋒毛病,實則熟後無回鋒。回鋒是因為鋒未送到而來補筆產生的。

初學的回鋒方法,是筆鋒逆向回收,即下行到最後做一個很小的動作向上逆向提起,其它亦如此法。

梁啓超楷書聯

【小結】

盡信書則無書,梁氏寫字也是一家之談。不可否認的是,清至民國的人,都有師承,所以不得不認真考究他的忠告。他所說的「指密」規律,應該重視,「筆正」也可琢磨,「中滿」是高級階段的事。至於說的「鋒回」是對初學者的,真正寫字的人不必當回事。

梁啓超還講到了選筆,主張買貴一點的好筆,好的筆耐用,其實更省錢。他的用筆習慣是,新筆只開一半,寫完字後用溫水潤好,以利恢復原狀,如此可用時間長。

他用墨,都是用硯磨墨,但絕對不用宿墨,因為宿墨無光。他用羊毫,耐用實惠。他說,只有把筆寫禿了,不會把筆寫壞了。他主張初學字用九宮格,臨摹主張臨帖佔十分之九,而描紅只佔十分之一。

梁啓超說的,是傳統的文人小字,嚴謹很重要。到現在,寫大字,需要融會貫通,找到筆之厚實。他的主要成就是他的楷書作品,從歐脫胎而出,稍加以魏碑方筆,寫得乾淨勻整。他的行書與日常手札,文雅隨意,是民國那些學人都有的高度,文氣、自然。

耿仁堅/20200103

相關焦點

  • 書法的筆法——運筆
    偏鋒運筆4、側鋒運筆時筆鋒所處的位置在中鋒與偏鋒之間的一種用筆方法。側鋒用筆是中鋒用筆的必要補充。側鋒行筆,是指在運筆的過程中,斜執筆,筆頭對著左上角。對於中鋒和側鋒這兩種運筆方法,歷代書家大都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以側鋒運筆為輔。因為多用中鋒,可以正筋骨、豐血肉。間用側鋒,可以增強筆意,外拓神採,加快書寫速度。適當運用側鋒,可使點畫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變化。正如古人所說的「正以取勁,側以取妍。」「正以主骨,側以取態。」我們在王羲之、蘇軾、米芾等書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見到側鋒筆法的運用。
  • 為什麼有人說執筆是形式用筆是內容?
    執筆和用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執筆就是握筆的姿勢。用筆則是揮運的方法。怎麼握筆,是一開始學習時形成的習慣。蘇東坡有言:「執筆無定法」。話雖如此說,但有一個總原則,「管正、掌虛、指實」。指實筆才能拿得穩,掌虛才能運行順暢,管正才能筆到力到。至於單鉤執筆,雙鉤執筆,三指執筆,五指執筆,撥鐙法,捻管法,攝管法,執筆的高低深淺,隨你的習慣,運行順手就好。而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臂,可視字體和大小而為。只有用功多寡之分,沒有哪一種方法絕對優越。
  • 隨筆|「雙鉤」還是「單鉤」,在古代繪畫中看古人執筆之變
    在中華書局新出版的劉濤《書法學徒記》一書中,他論述了「雙鉤」與「單鉤」兩種不同的執筆方法,並藉以古代繪畫,呈現歷史上書法執筆的變化。他寫道,唐朝是執筆法的轉折期:唐以前執筆寫字是「單鉤斜執」,與今天拿自來水筆寫字差不多。大約晚唐,雙鉤直執筆才流行起來,取代古來的單鉤斜執筆。上小學就用鉛筆寫作業,握筆似乎不教自會:拇指與食指握筆,其他三指相併墊在筆管下,筆管斜,筆尖向外。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現代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要求更高,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轉折、頓挫,壓筆力量的輕重以及墨的乾濕濃淡,巧妙生動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體積、空間、重量、質地、形狀、動態。 中國畫無論是人物、山水、花鳥的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 別忽悠了,執筆從來不只有一種方式!
    ,執筆方法似以二指單鉤法為主,輔以三指單鉤。從宋代數量可觀的執筆圖像可知,宋代在繼承唐、五代主流性執筆法一一單鉤法﹙二指、三指﹚的同時,雙鉤式的執筆方法逐漸顯現,終至呈現出二指、三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式執筆法並行的局面。宋代執筆理論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名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黃庭堅本人怎麼執筆,他在《論書》中說:「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 「書法問集」69、毛筆的執筆方式是什麼樣的
    不過經過了清朝的大力推廣,五指執筆法已然成了最正確最好的執筆方式,這個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很多人都這麼覺得。制筆工藝的發展進步,用五指執筆法寫大部分字的時候,確實非常的適合。正如蘇軾所說的,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五指執筆確實虛而寬。
  • 蘇東坡的執筆姿勢,為什麼在宋代飽受批評?
    蘇軾習慣單鉤斜勢執筆。這種執筆法,這類似於我們今天拿鋼筆的姿勢執筆。它要求大、食,中三指執管,食指從管外鉤向內,中指用甲肉之際外抵,其餘二指襯貼在中指下。由於只用一個手指鉤筆,故名「單鉤」或「單苞」(單指包管);由於中指從筆管的內側外頂筆桿會向外傾斜,故名「斜勢」執筆。黃庭堅說:「或雲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
  • 「執筆的流變」亮相南京博物院 展漢代至現代執筆方法
    「執筆的流變」亮相南京博物院 展漢代至現代執筆方法 2015-01-15 16:13: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1月15日,「執筆的流變——歷代執筆圖像匯展
  • 學習書法,到底應該怎麼執筆?3分鐘給你說明白
    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怎麼執筆,筆都拿不好,或者執筆方法不對,寫起字來肯定很彆扭。雖說執筆無定法,但一些基本的規律大家還是需要遵守的,只有這樣,書寫的時候才能靈活不僵硬,也更利於筆法的體現。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執筆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用3分鐘給你說明白。
  • 書壇鋼筆大師謝季龍,鋼筆行草書法欣賞,運筆精妙,結體自然流暢
    今天我們為大家推薦的是當代的硬筆書法大家謝季龍,其書法運筆流暢,堅持傳統的書寫方式,承襲古帖筆法結合鋼筆的特點,其書法特點流暢自然,格韻秀麗。在欣賞他的書法作品之前,我還是先聊一聊鋼筆字的運筆。可以習得運筆結構布章的要領,將字帖臨摹得惟妙惟肖,脫離字帖後也可以寫出比較漂亮的字來,這樣基本上可以選擇嘗試其他的字帖來練習,以豐富自己的風格。
  • 學好英語的42個經典要訣
    第四要訣:聽正常語速的英語,才能加速聽力的進步  很多廣播教學和聽力教材總是為了配合聽眾或學習者的程度而故意放慢語速,這雖是無可厚非的變通方法,但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例如:1.聽慣了語速放慢的英語,在與外國人的實際交往中,就很難適應,甚至聽不懂他們用正常語速講的英語。2.
  • 我有這樣一個書法觀點:田蘊章寫歐楷,執筆姿勢不妥,敬請指正
    好傢夥,你敢說響噹噹的當代楷書大家田蘊章的執筆姿勢是錯誤的,膽子好大!有什麼證據呢?證據就在於歐陽詢是唐代人,田蘊章是當代人,唐代人執筆書法,用的是三指法,而自宋代到當代,執筆的方法就變成了五指雙鉤法。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歐陽詢寫楷書九成宮,在執筆時是三指單鉤的姿勢。但是視頻中所見田蘊章創作楷書書法,用的卻是五指雙鉤法。
  •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從同時代兩位書家對其評價來看,他們對趙孟頫取法高古的書法學習方法和五體皆善的書法創作風格都讚不絕口。我們可以相信,精通五體且創作水平極高的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是通過反思宋末元初的書壇現狀,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創作經 驗,深思熟慮提出來的。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清代蔣攫《讀畫紀聞》中說:"臨摹名人真跡,先求其用筆用墨之法。"著實道出中國畫精髓所在和學習的切入點。很多理論家認為畫需意氣,不可忽視筆墨,只注重造型。清代沈宗賽在《芥舟學畫編論山水》中說:"筆為墨帥,墨為筆充"。他強調用筆的重要性。傅抱石先生把中國畫的技法歸納為"勾、皴、點、染",並且認為:"中國畫的獨特之處是對用筆用墨的要求極高。
  • 海裡的「蓮」,海裡的「筆」,保證能夠驚呆你
    海裡的筆有什麼可稀奇的呢?沒準兒是誰掉進海裡的。小編要介紹的這個「筆」也不是大家經常要用到的筆,而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已經滅絕的查恩海筆。石 蓮棘皮動物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現存的海星和海膽都屬於這個家族。
  • 梁思禮自述火箭設計師故事見證中國航天曆程(圖)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航天事業即將迎來五十華誕,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航天專家梁思禮自述  《一個火箭設計師的故事》圖文並茂,口語風格通俗易懂,共分成長篇、奉獻篇、感悟篇三大部分,包括「老白鼻(baby)出世——梁啓超的心肝寶貝」、「割慈忍淚出國門——留美八年頑強自立攻科學」、「參加新中國建設的頭七年」、「報效祖國,百折不撓——修煉成中國第一代航天人」、「貓有九條命——我一生的五次遇險」等十一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