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用筆要訣」釋解】
梁啓超(1873-1929),在嘗在書法指導中談起用筆運筆技巧,來解讀一下。
梁啓超說:從前的《筆法歌訣》、《藝舟雙楫》一類的東西,很麻煩,有許多不容易作到。我現在用很簡單的話,將幾種很普通的原理,歸納起來,說明如下。
關於執筆
一、指密。指頭逼緊,大指中指執筆,其餘的幫忙,指頭的間隔,不可太疏,疏則無力。
【解讀】
此當指常規的坐姿執筆,主受力點在大拇指與中指。梁啓超採用的是雙鉤執筆。他所言的指頭逼緊是指執筆時要有所緊張而不鬆散,指頭靠緊不宜鬆懈浪蕩。這樣寫字可使力量一直灌注到筆畫端點。但也不可太緊,太緊則運轉乏力,書寫太累。
站立懸臂寫字,則會因筆之大小而自然把握,但指也要稍微加力,否則會鬆散鬆懈,筆畫易流於浮滑。梁啓超沒談,但其道理是相通的。
二、拳空。拳非空不可,從前的人講究要可以握一個蛋。假使一把捉死,一定轉運不靈。
【解讀】
手心不空,則無力可使。因為手指被困住,使轉不靈。坐著寫字尤其重要,站立懸臂寫字尚可依賴肘臂之運動來調整,但到局部細節處理也要依靠指與腕來完成,因此,懸臂寫字掌心也要空,方可自由。
三、腕活。真講寫字,腕要懸空,寫小字如此,未免太苦,然亦不可貼死在桌子上。離開一點,運用才可敏活。
【解讀】
若寫蠅頭小字,用不到腕,手指運轉足矣。這如同寫鋼筆字, 用不到腕。若寫稍大一點的字,手指已無法完成動作了,就用到腕了,腕若不靈活,貼在桌子上,字的結構也受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理結構或動作決定了結字。據說,東坡腕多貼於桌子上,但他的筆傾斜較大,且多用諸葛筆,短而健,筆不易散,另,東坡不寫草書,寫草書腕豈可不懸?寫二王的字,腕若不活,更無從寫起。因而,腕還是稍懸後以前小臂枕於桌子上為好。
四、筆正。腕一活,筆正就容易,執筆是手指,用筆還是手腕,筆頭要端正,假使兩面擺,一定無氣力,用指力小,用腕力大。
【解讀】
無論用到中鋒或側鋒,這句話都適用。是指用筆時,要把控好筆,達到自己要求,而不是信筆無矩。要了解自己筆運行的狀態,不作無目的的運行。平常所說的,「信筆亂丟蕩」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用指力量小,用腕力量大,這是常識,但很多人忽略了,同樣一個筆畫,用腕來完成和用指來完成,筆畫厚度不一樣。
五、鋒齊。會寫字的人,講究「萬毫齊著」,把筆毛打開一半,讓筆鋒的力量,都到紙上,不讓一毫落空,自然中正飽滿了。
【解讀】
萬毫齊力!這是要點,顏真卿的字,為何中正飽滿,就是使筆毫全部鋪下,力挺而出。屋漏痕、錐畫沙都得此法可得。現在年輕人寫字,用個小筆尖抖來抖去,只寫了個字形,而無質感,就是因為筆毫鋪不下來,運筆沒有穩定性。書法之真處,就在線上,形已居其次了。
關於連筆
一、畫平。一筆寫去,兩端一般平,看時容易,做時困難。許多寫家用一生的功夫,都沒做到線的美,所以表示不圓滿,就是這個緣故。
【解讀】
此處理解起來,可能是兩個意思,一是指一畫的頭與尾齊平,做到線段的平整完美。一是指線的中段要有圓而厚,線的兩邊不出鋸齒狀,此多指中鋒用筆,但側鋒用筆,也做到兩端一般平就不是容易的事,關鍵在於手上的感覺,得下功力方可。
二、豎直。這條同前條一樣,不易做到。誠然蘇東坡、李北海、張猛龍都是偏的,沒有一筆平直。但他們有方法補救,上面不平,下面稍低,中間不豎,兩側稍斜。全部看來,還是平直的,他們會補救保持線的美。
【解說】
這一句,費解。依其意思,與上面的「畫平」第一個意思相近。通過下面舉例的蘇軾的字,意思應是他處理的方法是,將筆畫調整為平行四邊形,因為他用筆偏側扁,尤其是豎畫,一筆下來是個平行四邊形,這樣也保持了豎畫的平齊勻整。
三、中滿。一筆過去,中間不要蜂腰,氣力始能到底,這是一個原則。褚字是例外,中間小,頭尾粗,雖量分寸,似乎不滿,但筆力還是滿的。此類字,不可學,要學平正通達的字,橫直一般粗細,尖的地方,亦得慢慢尖去。
【解說】
筆要送到,忌諱蜂腰,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倪寬贊》之類的蜂腰,則是中鋒勁健而過,筆殺進紙裡,筆力彌滿。梁啓超不主張寫這類字,主張學平正的字,筆畫一樣粗細。
關於這一點,關鍵是筆力,初學細則浮粗則肥,等有功力後,細則健粗則壯。
四、轉遒。轉彎的時候,要遒勁有力。圓則如半環,方則如刀切。最忌諱有脰盯,有便難看。轉遒與中滿同一原則。萬一力不到,點幾點,那就異常之糟。這個病最易犯。
【解讀】
轉折處,不同的帖處理方法不一樣,其要點是「圓則如半環,方則如刀切」。至於出現了「脰盯」,有時候是筆的問題,現在很多筆加健簡單化,在轉彎時露出「賊毛」,形成一個釘頭,這類就是「脰盯」。但也有的是筆於轉折處故作頓挫所形成,失去了勁健形而成「脰盯」。梁啓超認為與「中滿」一個道理,即轉折處要用筆流暢,筆跡勁健,不可抖擻。
五、鋒回。出鋒的地方,一點一撇,最要注意。力量須灌到,一懶,帶過去,那便糟了。初學時一筆到頭。回鋒勒住,左行的鋒往右勒。下行的鋒往上勒,寫熟後不必回鋒,亦有含蓄。
【解讀】
回鋒,實際害了很多人,現在的老先生多有回鋒毛病,實則熟後無回鋒。回鋒是因為鋒未送到而來補筆產生的。
初學的回鋒方法,是筆鋒逆向回收,即下行到最後做一個很小的動作向上逆向提起,其它亦如此法。
【小結】
盡信書則無書,梁氏寫字也是一家之談。不可否認的是,清至民國的人,都有師承,所以不得不認真考究他的忠告。他所說的「指密」規律,應該重視,「筆正」也可琢磨,「中滿」是高級階段的事。至於說的「鋒回」是對初學者的,真正寫字的人不必當回事。
梁啓超還講到了選筆,主張買貴一點的好筆,好的筆耐用,其實更省錢。他的用筆習慣是,新筆只開一半,寫完字後用溫水潤好,以利恢復原狀,如此可用時間長。
他用墨,都是用硯磨墨,但絕對不用宿墨,因為宿墨無光。他用羊毫,耐用實惠。他說,只有把筆寫禿了,不會把筆寫壞了。他主張初學字用九宮格,臨摹主張臨帖佔十分之九,而描紅只佔十分之一。
梁啓超說的,是傳統的文人小字,嚴謹很重要。到現在,寫大字,需要融會貫通,找到筆之厚實。他的主要成就是他的楷書作品,從歐脫胎而出,稍加以魏碑方筆,寫得乾淨勻整。他的行書與日常手札,文雅隨意,是民國那些學人都有的高度,文氣、自然。
耿仁堅/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