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執筆是形式用筆是內容?

2020-12-05 皮和正

執筆和用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執筆就是握筆的姿勢。用筆則是揮運的方法。

怎麼握筆,是一開始學習時形成的習慣。蘇東坡有言:「執筆無定法」。話雖如此說,但有一個總原則,「管正、掌虛、指實」。

指實筆才能拿得穩,掌虛才能運行順暢,管正才能筆到力到。至於單鉤執筆,雙鉤執筆,三指執筆,五指執筆,撥鐙法,捻管法,攝管法,執筆的高低深淺,隨你的習慣,運行順手就好。而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臂,可視字體和大小而為。只有用功多寡之分,沒有哪一種方法絕對優越。

用筆是筆法的組合運用。同一個筆畫,因風格流派的不同,有人用藏鋒,有人用露鋒,有人用衄側,有人以圓轉,有人用方折……完全出於各自的審美而定。

「執筆無定法」,「用筆更無定法」。所謂無定法,不是什麼法度都拋棄,任性隨心的來寫。這樣去理解「無定法」,叫做「無法」。與書法相去甚遠。法則是多樣性的。「無定法」,指的是選擇其中的某些組合方法。一個點的寫法,歐體的寫法露起圓收,而顏體寫法則側起方收。好看不好看,在於各自的審美觀。就不能說他們誰對誰錯,也不能說誰優誰劣。

相關焦點

  • 用筆要訣——梁啓超自述執筆運筆方法
    【梁啓超「用筆要訣」釋解】梁啓超(1873-1929),在嘗在書法指導中談起用筆運筆技巧,來解讀一下。梁啓超說:從前的《筆法歌訣》、《藝舟雙楫》一類的東西,很麻煩,有許多不容易作到。我現在用很簡單的話,將幾種很普通的原理,歸納起來,說明如下。
  • 蘇東坡的執筆姿勢,為什麼在宋代飽受批評?
    蘇東坡反對執筆過緊,他說「書不在於筆牢……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蘇東坡認為執筆應遵循「虛而寬」的原則,要求執筆靈活寬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不能執得太實太死,以免妨礙筆在紙上運動。他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 「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蘇軾為什麼這麼說?
    ——蘇軾對於寫書法如何執筆,歷代方法不同,有記載的大致有這麼六種:捻管、撥鐙、雙鉤、單鉤、握管和撮管。如下圖所示,每一種對手掌和手指都有相對固定的要求。例如,撥鐙法——食指和中指勾,大拇指頂,無名指和小拇指抵(我們現在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那麼,宋代書法家蘇軾為什麼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呢?我們先來看蘇軾(以下稱:東坡)自己是如何用筆的。
  • 「書法問集」69、毛筆的執筆方式是什麼樣的
    上圖是五指執筆法分析圖,五指執筆是一種變種的雙鉤執筆。五指執筆法,是執筆法中比較容易,中鋒運筆,中鋒行筆的。這種執筆法,有人說是由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到底誰先使用的這種執筆法,作為練字練書法來說。追本溯源追這個源頭是誰,不是很重要。
  • 別忽悠了,執筆從來不只有一種方式!
    從宋代數量可觀的執筆圖像可知,宋代在繼承唐、五代主流性執筆法一一單鉤法﹙二指、三指﹚的同時,雙鉤式的執筆方法逐漸顯現,終至呈現出二指、三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式執筆法並行的局面。宋代執筆理論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名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黃庭堅本人怎麼執筆,他在《論書》中說:「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 隨筆|「雙鉤」還是「單鉤」,在古代繪畫中看古人執筆之變
    祖父看我執筆姿勢不夠規範,手把手教我,給我補課:握筆的拇指與食指,要像馬蹄形;食指與中指相併,鉤住筆管;無名指在內側要抵住筆管,小指輔助為力,筆管才能豎直。祖父說,這樣五指執筆叫「雙鉤」,要領是「指實掌虛」。五指靠近是「指實」,把筆穩,好用力;手掌要空,空到可以放進一個桌球,叫「掌虛」,能夠運筆靈活。
  • 我有這樣一個書法觀點:田蘊章寫歐楷,執筆姿勢不妥,敬請指正
    我有這樣一個書法觀點:田蘊章寫歐楷,執筆姿勢不妥,敬請指正。田蘊章作為當代楷書大家,經由數十年的書法磨礪,以歐陽詢的楷書為法度底本,修煉成了結構精緻,筆畫精絕的翰墨高度,可以說是當代楷書書法的一面旗幟了。
  • 學習書法,到底應該怎麼執筆?3分鐘給你說明白
    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怎麼執筆,筆都拿不好,或者執筆方法不對,寫起字來肯定很彆扭。雖說執筆無定法,但一些基本的規律大家還是需要遵守的,只有這樣,書寫的時候才能靈活不僵硬,也更利於筆法的體現。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執筆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用3分鐘給你說明白。
  • 「執筆的流變」亮相南京博物院 展漢代至現代執筆方法
    「執筆的流變」亮相南京博物院 展漢代至現代執筆方法 2015-01-15 16:13: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1月15日,「執筆的流變——歷代執筆圖像匯展
  • 為什麼幼齡娃兒別用大人筆,要用粗筆桿的筆?
    你家孩子畫畫寫字用什麼筆?一位小男孩在圖書館寫字,寫著寫著,他突然把筆扔了,脾氣有些暴躁。被一旁的媽媽問,小男孩說「寫字太累,我不喜歡。」▲如果大人把自己平時用的標準尺寸的筆給幼齡小娃兒用,可能帶來3個負面影響大人平時用的標準尺寸的筆,對孩子來說是「細筆桿」的筆,比如我們常見的鉛筆、原子筆或籤字筆等。學齡前孩子頻繁使用,會有什麼不良後果?
  • 用筆是中國畫最基本的構成因素,龔賢談畫家四要,第一條用筆要古
    用筆是中國畫最基本的構成因素、是最本質的東西,古人有『神採生於用筆』之說。清人方士蔗講:『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以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中。』他的這幾句話概括了整個的中國繪畫精神。
  • 為什麼說用TDS筆檢測水質不靠譜?!
    一些賣淨水器的老司機,經常會拿TDS筆來測試水質。據說,水質好不好,測試筆一秒知分曉!
  • 史勝英:「執筆為劍」的「橫山論劍」
    如今,在橫山腳下,有一群熱血青年,他們執筆為劍,在共產黨員網這個「劍客」之家書寫基層所見、所思、所感,猶如破竹之勢,更顯新時代年輕幹部敢於亮劍的使命與擔當。 鑄「碧血丹心」之意志,不負紅色橫山之精神。每一篇文章,其書寫者背後都有厚實的精神土壤和堅定的使命所驅動,每一個作者都有他的創作根基和價值觀念。
  •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我們可以相信,精通五體且創作水平極高的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是通過反思宋末元初的書壇現狀,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創作經 驗,深思熟慮提出來的。 如果僅僅將「用筆」的含義限定為「點畫」,顯然是低估了這位「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復二王之古,開一代風氣」的大書家。
  • 杭州某中學門口有人拿著雷射筆照人!誰幹的?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鍇凱 楊一凡今天(1月15日)上午,網友@roadkiller在杭州一本地論壇爆料稱,杭州教工路(靠近文一路)一中學門口,有人經常拿雷射筆照人。帖子部分內容如下(有刪改)——上周四下午5點,到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看到有幾個學生向對面指,我跟著扭頭,沒看到什麼。
  • 詞典筆實用測評:學習英語為什麼推薦有道詞典筆3!
    詞典筆實用測評:學習英語為什麼推薦有道詞典筆3! 剛拿到有道詞典筆3就被它精美的外形所吸引,產品外觀呈現扁形的筆狀,乍一看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其長度適中、握感舒適非常便攜。產品正面搭載了一塊2.97英寸的超大顯示屏,功能選擇、設置等操作都可以直接通過觸控屏幕完成。
  • 鉸筆草書是什麼形態,看看作品體驗一下吧
    王良虎的書法作品,都比較善用鉸筆。有著堅實碑帖功底的王良虎,非常善於用行書醞釀書法的動心韻味。行書筆法得道之故。王良虎的行書筆道,明顯受王羲之、王獻之自由行筆道法的精神內核的影響,入筆不事藏逆,一路自由,以自由釋新法,法度自得,可謂暢快。這幅藏先賢跡,修自家功,美意翩翩,書林獨品。後來,王良虎又用墨書《和諧》前後兩幅行書筆法,絕是孿生之功,唯有氣蘊較紅墨《和諧》變為深厚。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清代的汪之元在《天下有山堂畫藝》中說:"無筆墨即庖丁目無全牛之理……"甚至把筆墨放到了引領繪事全局的核心位置。清代蔣攫《讀畫紀聞》中說:"臨摹名人真跡,先求其用筆用墨之法。"著實道出中國畫精髓所在和學習的切入點。很多理論家認為畫需意氣,不可忽視筆墨,只注重造型。清代沈宗賽在《芥舟學畫編論山水》中說:"筆為墨帥,墨為筆充"。他強調用筆的重要性。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書畫同源之說起源很早,中國繪畫的用筆用墨均從書法中來,要求基本相同。中國書法的藝術形式是通過墨色輕重、筆劃粗細、轉折等來表現的。中國畫與書法相同,沿用了墨線造型,運用墨線的濃淡、粗細,用筆的輕重、轉折、頓挫等變化來塑造物體造型。後來逐漸發展,通過水墨變化來表現物象的向背、凹凸等形象的變化,同時又通過墨線的輕重、疏密變化來表現畫面的韻律和節奏,逐漸形成以墨的黑色為畫的基調。
  • 他是執筆為槍第一人,一生多次入獄:主筆不入獄,不是好主筆
    今天這篇文章要跟大家說下中國報業執筆為槍第一人的故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中國報業自民國以來,執筆為槍的英雄無數,但稱得上巨頭的卻鮮少。而能尊為宗師的就更加稀有,僅僅只有一位。那就是張季鸞先生。他出生在山東濟南,他的父親是個厲害人物,曾在山東曲阜、鄒平、寧陽等地做過縣令,他一生為官清正,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