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女神精讀書屋。
今天這篇文章要跟大家說下中國報業執筆為槍第一人的故事。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中國報業自民國以來,執筆為槍的英雄無數,但稱得上巨頭的卻鮮少。而能尊為宗師的就更加稀有,僅僅只有一位。那就是張季鸞先生。
他出生在山東濟南,他的父親是個厲害人物,曾在山東曲阜、鄒平、寧陽等地做過縣令,他一生為官清正,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
但是這樣一個清官卻在張季鸞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留給三個孩子和妻子的只有一具遺體。
張季鸞是家裡唯一的一個男丁,他便成了頂梁柱,在身無分文的時候父親的好友多次出手相助。
命運總是想多看他兩眼。
1902年,三妹去世。 1903年,老師劉古愚去世,1940年,母親也離開了自己。
當時的他只有17歲,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感到無可如何的悲哀。
報館不封門,不是好報館,主筆不入獄,不是好主筆。
1905年,他被推薦官費到日本去留學,從小失去親人的他最不缺的兩個字就是刻苦。在那裡他被稱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1911年,他回到祖國,在上海擔任《民立報》的編輯。
張季鸞筆鋒犀利,不畏強權,經常做出「驚人之舉」,以筆為武器,揭露真相。袁世凱與英法等國籤訂的《善後借款合同》一經得知立即得到他的大肆批判,然後再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結果可想而知,報社被查封,他也入了監獄。
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才出了獄,但是他並沒有收。段祺瑞上臺的時候他又站出來發文揭露,結果又被拘押。
這次是民眾救了他,他已經深得民心了。
「報館不封門,不是好報館;主筆不入獄,不是好主筆。」說的就是他
執筆為槍日發行量超過五萬份
我們不知道是張季鸞的命運本該如此坎坷,還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坎坷。
從1913年到1924短短的11年間,他所在的《民立報》、《中華新報》、《中華民報》接連被查封或關閉,此後他一直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
不到37歲已經是白髮斑斑,他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少白」。
命運還是垂簾他的。
1926年,38歲的他終於等來了轉折點。
他和胡政之、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而這個報社正是因為不畏強權、說事實,講真話而備受歡迎。
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大婚的時在報紙上面發表文章說:「餘確信餘今日與宋女士結婚以後,餘之革命工作必有進步,餘能安心盡革命之責任,即今日始也。」
就在第二日,我們的張季鸞就開始抨擊他了,斥責蔣「累累河邊之骨,悽悽夢裡之人,兵士徇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點。」
這就有點兒過分了,是新婚都不讓他過安穩啊!
這份報紙日銷量達到了5萬份。
胡適說:希望他能在世界上最好的報紙中佔據榮譽地位。
淡泊名利,高風亮節,53歲窮得只剩10元錢
他總是說一句話: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
我們說張季鸞的一生都是敢於直言,但是他從來都沒有為了自己。而是國家,為人民。
他總是說:「新聞記者不為威脅易,不為利誘易,惟不畏名惑最難。」所以他寫文章從來都不會去署名。
1937他老來得子,很多人送來了賀禮,他推辭不得便全部封存了起來,1939年他將這些首飾全部捐出作為抗戰專用。妻子想留兩件以備不時之需,都被他給拒絕了。
1941年6月,他在重慶病逝,享年53歲,他的父親臨走的時候一分錢都沒有留下,但是他身上卻還有10塊錢。他一生的錢,都捐給了國家。
他死後弔唁的人無數,就連被他屢次痛罵的蔣介石也為他弔唁道:
「季鸞先生,一代論宗,精誠愛國,忘劬積瘁,致耗其軀。……斯人不作,天下所悲。」
女神精讀書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和大家準時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