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書寫有一定的筆順。一般來說,這種筆順遵循著「先左後右」(如"林")「先上後下」(如"主")「先中間後兩邊」(如"水"),先橫後豎(如"幹"),先撇後捺(如"八"),先進後關(如"田"),從外到內(如"回")等原則。
但是,在書法家那裡,結構相近的漢字,其筆順及「主筆」有時卻有很大差異,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在王獻之及趙松雪筆下,「左」書寫時先橫後撇,「撇」作主筆;而「右」字書寫時先撇後櫻花,橫作主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並不是他們寫錯了。恰恰相反,這體現了兩位書法家對於造字法古老原則的熟諗。
文字起源時,這兩個字的方向就是不同,這最終導致兩個字的「筆順」及「主筆」不同。從這兩個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的演變順序,我們大體上可以看出左與右的撇與橫是怎麼演變過來的,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兩個字今天很相似,但筆順卻不同了。
這種現象說明這兩位大書法家淵深的書法功底,他們並不是在故意搞怪,其實是恪守了文字起源的書寫順序,證明著這兩位書法家是學問家呢!
書法是個尚古的東西,在書寫時有著很多規範需要遵從。當然對於一般人來說,書寫時自然沒必要這麼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