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種木十年渾未辦,此心留待百年餘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
種木十年渾未辦,此心留待百年餘。出自南宋辛棄疾的七言律詩《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
草堂經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畫不如。疇昔人憐翁失馬,只今自喜我知魚。
苦無突兀千間庇,豈負辛勤一束書。種木十年渾未辦,此心留待百年餘。
不過,看到這兩句詩,不由得還會想起辛棄疾的這首詞,《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都是種樹,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一、趙昌父祝賀辛棄疾新居落成
趙昌父(1143年~1229年)名蕃,字昌父,家居南宋江南東路信州(今天江西上饒 ),他是辛棄疾的好友。
趙蕃是著名的上饒二泉之一。趙蕃世稱章泉先生,韓㴲(sī ,1159年-1224年)世稱澗泉先生。
淳熙八年(1181年)春天,辛棄疾擔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在江西的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
因為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從此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
從辛棄疾的這首詩可以看出,趙蕃作詩問詢辛棄疾。但不過這首詩老街沒有找到,似乎沒有流傳下來。
這首詩的第一句寫道:草堂經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畫不如。可以得知稼軒的開工時間。
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節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草堂開工時,是淳熙八年(1181年)正月十五後不久的春天, 四面青山溪水美麗如畫。
今天的旅遊勝地婺源就在江西的上饒,老街前一段時間剛剛去過,很遺憾沒有時間去到當年辛棄疾的帶湖舊址。
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疇昔人憐翁失馬,只今自喜我知魚。這首詩的頷聯,寫了辛棄疾當時的遭遇,反映了其寬廣的心胸。
這裡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上饒帶湖新居在公元1181年的秋天落成。那時辛棄疾在豫章(南昌)任江西安撫使,掌一路軍政大權,但是帶湖新居落成不久 ,辛棄疾受彈劾被罷官。
因此辛棄疾說道,曾經大家都惋惜我丟掉了官職。但是你們怎會知道我的開心之處呢?
第二個典故來自《莊子·秋水》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帶湖新居落成時,辛棄疾曾經寫了一首《菩薩蠻·稼軒日向兒童說》 :
稼軒日向兒童說:帶湖買得新風月。頭白早歸來,種花花已開。
功名渾是錯,更莫思量著。見說小樓東。好山千萬重。
正像詞中說的,我可是心想事成,正想著「頭白早歸來」呢,結果就解甲歸田了。被罷官的辛棄疾去了上饒的新居, 開始了10年的閒居生活。
三、辜負了杜甫,差不過韓愈
苦無突兀千間庇,豈負辛勤一束書。頸聯還是典故,這裡又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來自杜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我雖然沒有廣廈千萬間,沒有實現杜甫的理想。但是我也並非寒士,並不比韓愈差。
第二個典故出自韓愈《示兒》:
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
開門問誰來,無非卿大夫。.........
這首詩很長,老街僅僅錄入幾句。韓愈對兒子說,老子我當年作「北漂」時兩手空空,只有一束書而已。如今拼搏三十年,我也成了京城的有房一族,往來的也都是達官貴族,以後你要努力呀 。
對於韓愈的這首詩,蘇東坡嗤之以鼻道:
「退之示兒云云,所示皆利祿事也」。
頷聯這兩句詩,其實是辛棄疾給自己住上豪宅的開脫。現實中的辛棄疾也是個有錢人,他的帶湖新居甚至令朱熹咋舌,驚為「耳目未曾睹」。洪邁作《稼軒記》云:
辛幼安「既築室百楹……意他日得歸,必躬耕於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為稼軒。而命田邊立亭曰植杖,若將真秉耒耜之為者。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徑款竹扉,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滌硯有渚,皆約略位置,規歲月緒成之,而主人初未識也。
「百楹」未必是「一百棟」房屋的意思,但是其規模也非常的豪華鋪張了。
四、種木十年渾未辦,此心留待百年餘
種木十年在這首詩中,很像是回應趙蕃原詩中的內容,可惜沒有找到趙蕃的那首詩。
《書·大禹謨》中說:
「 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
南北宋之間的著名詞人周紫芝有詩云:
種德須百年,種木十年足。 十年吾巳老,光景日夜速
辛棄疾的 「種木十年「,大概也是自謙德行不夠的意思 。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只好留到百年以後,讓後人評判吧。
回過頭來,在細細思考一下辛棄疾的《鷓鴣天》中有句: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說,懷才不遇的我,只好把我的萬字平戎策,向人換來種樹之書。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辛棄疾的「東家種樹書」應該是這個典故。不過,也無妨讀者聯想到「種德」之意。
結束語
從辛棄疾《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的頷聯可以看出, 辛棄疾罷官後住進了帶湖新居。後來辛棄疾短暫地兩次出山,但是大部分時間隱居在這裡。
1196年, 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移居到上饒鉛山縣的瓢泉生活。
不過, 上面說了那麼多 ,老街也並不能證明詩中新居是帶湖莊園還是瓢泉莊園。但是不影響我們欣賞辛棄疾的這首佳作。
@老街味道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林逋這首宋詞為什麼不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