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

2021-01-18 新華社客戶端

首發:12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王兆鵬

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也產生過英雄的時代。南宋初的嶽飛,從小就想當英雄,最終成就了偉業和英名;南宋末狀元出身的文天祥,壓根就沒想當英雄,最後卻成為英雄;南宋中葉的辛棄疾,也是從小就想當英雄,可因為生活在「冷戰」時期,沒有機會成就「弓刀事業」。不過,政壇上無所作為的他,卻在詞壇上開闢了新天地,建立了豐功偉業!

就像人們熟悉範仲淹是文學家、政治家,卻不熟悉他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樣,後人也大多只熟悉詞人辛棄疾,而不太了解戰略家、軍事家的英雄辛棄疾。值此辛棄疾誕辰880年之際,我們來仰望歷史上這位悲劇英雄,了解他的戰略思想、戰略規劃。

辛棄疾36歲時曾給南宋孝宗皇帝獻禦敵十策,題為《美芹十論》,開篇說:「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意思是在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就先做出戰略預判、戰術預案,一旦有事發生,應對就從容不迫,綽綽有餘;如果事發後再來倉促謀劃應對之策,就難免倉皇失措,顧此失彼。辛棄疾仿佛預言家,能看到後人的囧境,他在《議練民兵守淮疏》中強調:「事不前定不可以應猝,兵不預謀不可以制勝。」事先沒有縝密的預案就難以應對突發的危機,打仗沒有預謀就難以克敵制勝。

自我人生規劃

辛棄疾的戰略思想,包括個人的人生規劃和國家的戰略規劃。英雄,總是以國家的戰略目標作為個人的奮鬥目標,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理想緊密相連。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智慧勇氣膽略的超群,而且在於他一生是為民族、為民眾、為國家的共同願望而奮鬥。

辛棄疾的人生奮鬥目標,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恢復」——恢復中原,恢復失地,恢復故國,恢復一統江山。而這,也是南宋時代民族民眾的共同願望。

1140年5月28日,辛棄疾出生在「南共北,正分裂」的山東濟南,屬金人佔領區。辛棄疾從小就深切感受到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所以立志當英雄,拯救被壓迫被欺凌的同胞,實現國家一統,完成恢復大業。為了實現打敗金兵收復失地的戰略目標,他青年時代兩次隨計吏到金朝腹地偵察地理形勢,了解虛實,掌握情報。等待機會,起兵抗金。

機會終於等到。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冬,金主完顏亮率領百萬兵馬,南下侵宋,導致北方兵力空虛。而完顏亮出兵前加緊搜刮民脂民膏,強令漢民族百姓提前預交五年的租稅,早被盤剝一空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民怨沸騰,義勇之士紛紛起兵反抗,海州魏勝、密州開趙、齊州耿京、魏州王友直等都揭竿而起。辛棄疾也率眾兩千,投奔耿京部下,很快得到耿京的信任,擔任掌書記,與之共「圖恢復」大業。不到半年,義軍就快速擴充到25萬人。辛棄疾的恢復大業,有了一定的戰略資本和軍事基礎。

可是風雲變幻無常。完顏亮率部攻渡長江,在采石磯遭受南宋軍隊的迎頭痛擊,自己被部下亂箭殺死,金兵主力部隊全部撤回北方。新登基的金世宗對義軍下達大赦令,明令「在山為寇,下山為民」,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導致北方義軍紛紛潰散。耿京所部,已是獨木難支。年僅22歲的辛棄疾,敏銳地覺察到部隊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建議耿京率部投奔南宋。耿京言聽計從,委派副將賈瑞和辛棄疾至建康向宋高宗趙構面陳歸朝之願,受到高宗的嘉獎,耿京和部下全都封官。辛棄疾一行興衝衝地趕回山東,向耿京復命。行至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時,忽接情報,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25萬軍隊已土崩瓦解。原來積聚的戰略資本和軍事力量瞬間化為泡影。

倉促的變故,讓辛棄疾焦急如焚。他在《美芹十論》中回憶:「不幸變生肘腋,事乃大謬。負抱愚忠,填鬱腸肺。」未來的人生道路該如何走?如果繼續留在北方,已全然失去了抗戰的社會基礎,孤掌難鳴,恢復大業沒有任何希望;如果回歸南宋,原來有25萬軍隊作投名狀,現在赤手空拳回到南宋,憑什麼政治資本獲得南宋君臣的信任?他將做出怎樣的戰略決策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真正的英雄,不僅能循常,更善於慮變。辛棄疾做出驚天的決斷:親率身邊僅有的50人馬,奔馳到坐擁五萬之眾的山東金兵軍營中,活捉叛徒張安國,獻給南宋行在,以彰顯他過人的智慧勇氣和膽識!

在冷兵器時代,要以一當千,由50名壯士到五萬兵力的敵營中生擒叛將,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辛棄疾心目中,「天下無難能不可為之事,而有能為必可成之人!」(《美芹十論·久任》)作為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軍事家,辛棄疾絕不會與敵人硬拼,大張旗鼓地強攻進入金人營地。他在《美芹十論·察情》中說:「古人善用兵者,非能務為必勝,而能謀為不可勝,蓋不可勝者乃所以徐圖必勝之功也。」意思是說,真正善用兵的人,不是追求每戰必勝,而是將本來不可能打贏的仗,經過精心的謀劃,使之必勝。他又說:「知敵之情而為之處者,綽綽乎其有餘矣。」「事有操縱在我,而謀之已審,則一舉而可以遂成」;「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謂至計」。可以推想,辛棄疾到山東後,必定是先偵察敵情,了解金兵防守的薄弱環節和鬆懈時機,熟悉地形地貌,掌握金兵的活動規律後,制定出萬無一失的突擊方案,然後一舉而成。終將張安國「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洪邁《稼軒記》),晝夜不停,千裡奔馳,將張安國送到臨安正法。

辛棄疾這件驚天動地的壯舉,成功打響了回歸南宋的名聲,拼搏出了未來仕途的政治資本。洪邁《稼軒記》說,孝宗皇帝聞知壯舉後,召見了辛棄疾,讚賞有加,從此深加信任,所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用是簡深知」。

辛棄疾回到南宋後,仕途雖不如預期,但總體上還算順利,38歲就做到地方帥臣,任荊湖北路安撫使。在官場上摸爬滾打近20年後,善於洞察社會發展方向的辛棄疾,已經預感到仕途上的政治危機,可能會被踢出官場。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正當42歲的盛年,在南昌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他就為自己做好了罷職閒居的人生規劃,在上饒城北帶湖邊上買了一塊平坦的土地,構建屋舍園林。

辛棄疾精通園林建築規劃設計。他買的地塊,約有150畝。他親自設計,分成三個功能區,一為生活區,建築房屋,佔地十分之四;二為休閒區,在東岡、西阜、北墅、南麓四面,修竹徑,闢花蹊,修水池,建亭閣;三為作物區,種植糧食果蔬,自給自足。設計好後,命名為「稼軒」,畫上圖紙,請著名作家洪邁寫《稼軒記》。

果不其然。當他還在猶豫是否主動退隱閒居田園時,朝廷就毫不留情地罷免了他的官職,規劃的稼軒變成了實際居住的田園,而且一住就是後半生。

軍事的攻守戰略

辛棄疾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具有超強的戰略眼光和預判形勢的能力。年僅33歲的他,就預言金朝60年後必亡,而且預言金朝滅亡後,南宋的威脅憂患更大。周密《浩然齋意抄》記載:「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而中國之憂方大!』紹定足驗矣。惜乎斯人之不用於亂世也。」孝宗乾道八年壬辰,是公元1172年。60年後的宋理宗紹定五年壬辰(公元1232年),金朝的都城汴京被元兵攻陷。金哀宗逃離汴京,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等都被元兵俘虜,重新上演了北宋後宮被他們的祖先擄掠北上的劇情。雖然金朝的末代皇帝直到1234年才在蔡州自縊身亡,但1232年金朝實際上已經亡國。辛棄疾的預言,完全應驗。

辛棄疾的預言,不是星象學家的神機妙算,而是根據金朝固有的社會矛盾激化後做出的病理診斷。辛棄疾《美芹十論·審勢》說:「古之善覘人國者,如良醫切脈,知其受病之處,而逆其必殞之期。初不為肥瘠而易其智。」「蓋國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而金朝「今並有之,欲不亡何待」!辛棄疾透徹地指出,金朝社會有兩大死結,一是民怨深重而無法化解,二是皇位繼承的嫡庶不定也埋下永久的禍根。這兩重矛盾不斷激化,遇到外部力量的攻擊,金朝非亡不可。所以,他斷定金朝60年後必亡。

辛棄疾最憂慮的是,金朝亡國之後,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更大更劇,所以特別提醒南宋朝廷當局要早做預案。可南宋君臣渾然不覺。1204年,辛棄疾入朝面見寧宗皇帝時又提醒,金朝不久必亂必亡,本朝應提前做好準備,應對金朝滅亡後更大的軍事危機。可是當時的君臣,都渾渾噩噩,沒有人理睬辛棄疾的擔憂和建議。

辛棄疾回到南宋不久就發現,士大夫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國土分裂的「靖康恥」,被漸漸淡忘。「恢復」之事,早已不是上層社會關心的話題,士大夫之間,甚至「諱言恢復」。孝宗皇帝曾深有感觸地說:「士大夫諱言恢復,不知其家有田百畝,內五十畝為人所強佔,亦投牒理索否?士大夫於家事則人人甚理會得,至於國事,則諱言之。」(李心傳《建炎朝野雜記》乙集卷三)

正是在這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代,辛棄疾不斷地為國家為朝廷規劃「恢復」大計,提出攻守之策。

辛棄疾多次向朝廷提出防守淮河、荊襄的具體方案,並在《美芹十論·詳戰》和《九議》中詳細陳述了攻取山東、進而收復中原的戰略戰術。具體進攻方略是,主力部隊由沭陽(今屬江蘇)出兵,攻取山東。進攻開始前,虛張聲勢,採取聲東擊西的戰略。金人的重兵,駐守在關中、洛陽、開封三地,防備嚴密。南宋軍隊則分別在川蜀、襄陽、淮西三地,耀兵揚威,擺出一副進攻關中、洛陽和開封的態勢,多用旗鼓造成志在必得之勢。關中震恐,洛陽震懾,開封震動,金人必然會以十萬之師聚集三地以防守,並調集燕山的衛兵、山東的戶民和中原的籤軍等精兵銳卒至開封、洛陽守備,我軍仍然虛張聲勢進攻三地,使來增援的軍隊既不能離去,也得不到休息。這樣一來,山東就變得空虛,雖然還有數千兵力防守青州、密州、沂州、海州,我軍則派沿海戰艦,在登州、萊州、沂州、密州邊境來回馳突,山東的數千守軍必然會分散布防,從而失去有效戰力。山東虛空之後,盜賊會乘機而起,我軍再誘群盜之兵四處騷擾金人守軍。趁山東兵力空虛而混亂之際,我軍再擇派一驍將率兵五萬,步兵騎兵各半,進擊山東。三日之內,就會攻取兗州、鄆州,進而控制山東全境。拿下了山東,河北、山西可指日而下。等到關中、洛陽、開封三路金兵北撤回防,我軍已斷其歸路,他們又擔心川蜀、襄陽、淮西三路之兵進攻,也不敢貿然退師。

辛棄疾又提出,海道與川蜀、襄陽、淮西三路之兵為正,而奪取山東之兵為奇。奇兵需精強,正兵可稍弱。以弱者為牽制之師,而強者為必取之兵。避實就虛,戰而必勝。作戰方略計劃,周詳切實,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實戰性。

可惜的是,辛棄疾提出的多項「恢復大計」,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回應,更未實施。他清醒地意識到,「獨患天下有恢復之理,而難為恢復之言。蓋一人醒而九人醉,則醉者為醒而醒者為醉矣;十人愚而一人智,則智者為愚而愚者為智矣。」(《九議》)正因為辛棄疾看到了恢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卻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所以,他一生感到特別的壓抑和痛苦。他的痛苦,是為蒼生、為民族。無論是罷職閒居,還是在任為官,他從來沒有放棄他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英雄使命。

草地周刊|金沙江畔,一座古城的沉沒與新生

草地周刊|「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草地周刊|網紅"種草"他卻"拔草",跟"毒書皮毒跑道"較勁的"硬核老爸"

草地周刊|為「千千萬萬個一元錢」打官司

說人解史|紀念費孝通誕辰110周年,重溫費老一生的情懷與夢想

說人解史|與一個百年建築學科對話:我國第一塊人工冰場在此誕生……

說人解史|長安又見顏真卿

草地考古|「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相關焦點

  • 方言讓人啼笑皆非,英雄無用武之地!
    解釋好長時間我們才搞明白,他把「國」說成「鬼」了,南方人發音讓人啼笑皆非,有時還弄出不少笑話來。也不知什麼緣故,他在做動作「前倒」時,不注意把周軍的手錶摔壞了,他自己沒有手錶,家是農村的,那個地方很窮、很貧困,因為他和周軍都是南方人,戴別人的表「洋貨 」、「顯擺」一下,不管咋地,手錶摔壞了,雖然很可惜,但也沒有表示出賠償之意,班長嗎,一班之長,這點事他不會放在眼裡。
  • 莫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牢記這四字箴言,遲早飛黃騰達,出人頭地
    如果,你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但卻屢屢不得志,沒錢沒人脈,想要成功,那麼莫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牢記這四字箴言,遲早飛黃騰達,出人頭地。02安「安」即是安詳、隨和,講究的是心境要安詳,遇事要從容淡定,這是一種情形管理之道,遇事不欣喜若狂,也不氣急敗壞,如此才不至於失去方寸,才不會淪為情緒的奴隸。
  • 那裡遼闊廣袤的大賽場才真是它們的英雄用武之地
    如果小對方球員殺回諾坎普本土,那裡地廣人稀,才只有200萬人口,是真正崇拜對方球員隊徽的精神樂土,而且又沒有恨對方球員滅對方球員的新人培養勢力,那裡遼闊廣袤的大賽場才真是咱們小對方球員的英雄用武之地……我真是罪過啊,毀了這麼出色的小對方球員的錦繡前程……小羅痴痴地望著邊境北方的遠禁區,目光漸漸黯淡下去。
  • 跟辛棄疾學用典:辛式表達法則,讓你難讀懂的同時讓你覺得美
    辛棄疾是北人南歸,這讓他在南宋朝廷中十分受歧視,朝廷不會重用他,反而排擠打擊他,讓他滿腔抱負無處施展,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在政治上被孤立,多次遭人誹謗,不能把現實寫進詩詞裡,他把眼光轉向歷史,運用典故,借古傷今,古人古事在他筆下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辛棄疾借用的典故人物,多是智慧非凡的名將名相、勇士、俠義之人,或者是有作為的帝王。
  • 辛棄疾: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真實版,一代英豪寫出如此傷春之詞
    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關羽是多麼了得,戰力之強驚為天人,還把張飛吹得如此神勇。難怪曹操聽了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趕緊叫手下戰將把關羽這句話記下來,寫在衣服上,牢牢記住,遇到張飛,切不可輕敵。這畢竟是演義之說,正史未見張飛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記錄。
  • 「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這聲呼喚讓人淚奔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表達著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但胸中又燃著恢復中原的愛國之情因為我們都「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當陳彼得在《經典詠流傳》用沙啞的嗓音深情地朗誦現代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詩人與陳彼得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 辛棄疾悲憤的一首詞,氣勢冠絕古今,還被王傑改成歌曲傳唱
    辛棄疾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文武雙全的文人,他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 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
    然而,元豐二年,蘇軾被政敵攻擊,羅織罪名,扣上「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的帽子,被御史臺下獄。這就是歷史上震驚北宋的「烏臺詩案」。不僅如此,這次政敵下了狠手,羅列了的蘇軾很多罪名,想要置蘇軾於死地。好在曹太后幹預、連退隱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營救。終於蘇軾在入獄一百三十天後被釋放,貶謫黃州。而這一次經歷給了蘇軾很大的影響,也給了他很多的思考。
  • 眼光有稜 背胛有負: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呼而來,麾而去,無所逃天地之間;撓弗濁,澄弗清,豈自為將相之種?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為天寵也。」 這真是文情並茂、出神入化的傑作!在陳亮筆下,以北上抗金為己任的愛國英雄辛棄疾栩栩如生,英氣勃發,滿腹韜略,能擔當挽救亡國危機之重任。
  • 辛棄疾元宵佳節寫下一首詞,最後一句竟成為古今治學的至高境界
    蘇軾在密州過上元佳節時,懷念故鄉吟到,「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的差異;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追憶故國寫下,「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的感受;李商隱來到帝王之都,天子腳下感慨「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然而,這些關於元宵節的詩詞都不足以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相媲美。
  • 辛棄疾在詞中,封自己「水雲侯」,到底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高宗皇帝趙構雖然賞識辛棄疾,但終究對他的身份有所忌憚,所以並沒有給辛棄疾很高的官階,但即便如此,辛棄疾在工作上也是鞠躬盡瘁,這種四平八穩的官場之路走過了十多年,直到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才開始了屢遭貶謫的生涯。
  •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豪放派的溫柔,上頭
    如果不說作者是誰,你能想像到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的嗎?有著豪邁之氣的詞人竟寫得如此「婉約」,也讓我們看到他溫柔的一面。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應該是他被貶之後,退隱山林時寫的一首詞。這首詞記錄了他在夏夜散步時的情境,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是極其平常的景物,經過他的妙手描述,竟如畫般浮現在眼前。讓我想到兒時,和大人們在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說古。
  • 過中秋朋友請客,辛棄疾寫首任性詞,無一悲字卻寫出悲的至高境界
    國人自古以來都有闔家團圓的情懷,所以每到親友該當團圓的時候,文人墨客總少不了吟詩填詞歌詠之。像重陽佳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王維就曾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熱鬧非凡的元宵之夜歐陽修也曾戚戚然寫下「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 將軍與詞人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風輕輕地吹過耳邊,鬢角添加了幾絲帶著憂愁的白髮,當身為將領的辛棄疾看著那片戰場,心裡在想些什麼呢?奮勇殺敵,熱血噴張,辛棄疾的一生中有著那麼一大段的戰場生涯。也許是使命感,也許是悲憫之心,也許是見慣了烽火連天、民不聊生,也許是一腔報國救民除賊的血液在流動。
  • 辛棄疾這首經典之詞,道出了真正的「愁」,尾句更有意味
    如今,經歷生活的風雨,才算整整嘗到了愁的滋味,才明白真正的愁事想說都說不出來的。想要講卻講不出來,話到嘴邊,卻是自我安慰的一句「還一個涼爽的秋天啊!」不得不說,如此這般的感悟,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才體味得更加深刻,辛棄疾也一定是如此了。
  • 我辛棄疾原來是這樣的文藝青年
    電影《辛棄疾1162》劇照 謝苗飾青年辛棄疾 《詞苑叢談》載「稼軒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激昂排宕,不可一世」其詞之為體,無首無尾,不主故常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北宋-南宋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卻從內心認為自己本是宋人。南渡之時,因其家族過於龐大,無法隨官家南下,滯留金國。
  • 醉裡挑燈看劍:宋詞大咖辛棄疾,鮮為人知的彪悍人生
    他叫辛棄疾,這一年66歲。何處望神州  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辛棄疾出生於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此時距離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已經過去了十三年,整個北方早已淪為金國領土,也就是說辛棄疾出生時腳下的土地就已經被金人佔據了。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我們來品鑑一番:早已是春天了,但是蘇軾在城中,並沒發現春季之美,「可能是東風不肯吹入東城門吧」,蘇軾如此想著。自然,蘇軾如此的想法肯定是不切實際的,春天既來,則無處不是春天,他如此寫,是其性格善諧,喜開玩笑,其心如赤子,故愛作純真之語。第二句點出自己故地重遊,去年他亦曾來女王城遊玩,所以說尋「去歲春」,「走馬」就是現在的自駕遊了,騎馬去的,非常愜意。
  • 宋詞中最激情的詞牌,史上最經典《滿江紅》,嶽飛第一辛棄疾第二
    此調在南宋至清代都可付諸歌喉,其基音較高,聲情悲壯雄渾,故有激越之感。嶽飛的一首《滿江紅》唱出了民族自強的最強音,成為千古絕唱。辛棄疾所作《滿江紅》詞牌也頗多,多為婉約之作,當屬第二。〔宋〕嶽飛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