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如果不說作者是誰,你能想像到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的嗎?有著豪邁之氣的詞人竟寫得如此「婉約」,也讓我們看到他溫柔的一面。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應該是他被貶之後,退隱山林時寫的一首詞。
這首詞記錄了他在夏夜散步時的情境,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是極其平常的景物,經過他的妙手描述,竟如畫般浮現在眼前。讓我想到兒時,和大人們在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說古。
眼前的東西皆是尋常景物,而在他的手下又變得不尋常,仿佛被什麼點化了似的,一切都活了。明月驚醒了小鵲,清風送來了蟬鳴,連稻花的清香,青蛙的叫聲,都給人愉悅的感覺。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他的感受是香甜的,是對來年豐收的期待,是對安寧生活的讚美,在這裡沒有案牘之勞形,沒有朝堂之爭鬥,做個散淡閒人也是不錯的。
夏季的天,小孩兒的臉,轉眼間就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眼前的一切看得他怡然自得,陶醉留戀,竟沒想到一場雨即將到來, 依稀記得土地廟附近有一座茅屋,怎麼不見了呢?拐了一個彎,那座小茅屋就突然出現在了眼前。
辛棄疾的詞大多慷慨激昂,自帶一股英雄氣,因他親眼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離,發誓要恢復中原,保家衛國。 他是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詞人,是一名帶兵打仗的軍人,曾深入敵軍生擒叛賊。他有報國之心,可惜南宋朝庭無雄起之心,他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都被閒置一旁,他的有一腔熱血,最終付與了詞。南宋失去了一位將軍,卻成就了他的詞。
他把滿腔的愛國之情與雄心都訴諸筆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壯志難酬,英雄暮年,歸隱山林,有多少無奈與痛苦。
之所以喜歡《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因為他不僅有錚錚傲骨的英雄氣質,也有寄情山水的閒散氣質,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歌頌美。普普通通的田園生活,鄉村裡的花花草草,在他的筆下好像有了靈氣,清新秀麗,活潑可愛。
辛棄疾文武雙修,武有戰略眼光,文能書寫文章,又有愛國情懷,可惜生不逢時,良駒沒遇到伯樂。面對南宋的軟弱與退讓,他的壯懷激烈,雄心壯志,只能化作一首首詞,也只有在夢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