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江蘇開放大學近年來全面創新思政課模式,通過混合式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等方式創新思政課形式,以「新的打開方式」,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在學思踐悟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APP+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讓思政課堂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大家如何看待公眾場合的親密舉動?在你們眼裡,戀愛中的不文明現象有哪些?」近日,江蘇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高楊在一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開課上這樣提問。學生們拿起手機,隨即各式各樣的彈幕出現在教室前方的投影屏幕上。「我認為戀愛是自由的,但戀人間類似擁抱親吻的親密舉動應該私下進行,被別人看到不好。」「對公眾場合的過分親密行為,不贊成、但也表示理解」……學生們議論紛紛,當看到有意思的彈幕跳出時,整個課堂充滿了積極踴躍的討論聲,思政課的氛圍活躍起來。
突出時代感、增強吸引力,是這一輪思政課改革的著力點。藉助強大的信息系統和優勢平臺,江蘇開放大學引進「APP+思政課」的先進理念,不斷革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推動思政課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積極探索構建了「手機APP+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形態。
手機APP的有效使用讓思政課堂不再局限於課中的教學實施,已經大大延伸到了課前、課後。課前,教師在平臺發布任務單,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小測驗、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進行課前預習探究,教師分析學情,提高教學針對性。課堂上運用APP籤到、問卷、主題討論、測驗、作業等,並投屏到多媒體上。教師遵循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原則,融合案例分析、啟發式教學、情景教學、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更好實現知識培養和能力培養的統一。課後,教師還布置線上線下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
「在思政課堂上使用彈幕發言,對多數大學生來說新奇而有趣。學生輕點手機屏幕,就能讓所有同學看到自己的發言。有些學生在傳統課堂上從不舉手,好像老師講什麼都與他無關,開啟這種模式後,反而特別喜歡彈幕發言,內向的學生在課堂上也變得活潑了,上百人的大課堂,學生們也有更多的發言機會了。」恰如一位參加聽課的老師所說,「手機APP+思政課」這一全新「打開方式」,將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抬頭的利器」,學習體驗變得新鮮,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提升了。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體驗式學習方式,讓學生「從學中做」「在做中學」
實踐是個大課堂,生活是本教科書。想要增強大學生的思政課獲得感,光靠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已遠遠不夠,江蘇開放大學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使思政課教學由知識傳授、理論教育的過程深化為價值認同、信仰堅定和能力提升的過程,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讓大學生在象牙塔之外的社會大課堂中認識國情、豐富閱歷,不斷提升其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的提升。
學校重點圍繞「三項舉措」打造實踐的思政課。一是積極開展思政課堂實踐。通過課堂討論、演講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學生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理論聯繫實際。二是組織實地參觀體驗與實地調研。主要包括校內外參觀考察、專題調研、人物訪談、政策宣講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三是舉辦競賽展演。通過知識競賽、實踐成果展示、文藝匯演等形式,匯報展示學習成果,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理論的認同。江蘇開放大學通過實踐的教學方法,真正讓思政課堂「動起來」,讓學生思維「活起來」。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主題思政課在南京市江東街道長陽社區開講。現場,江蘇開放大學商學院2018級學生和長陽社區居民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聽著臺上的老師講課。「過期化妝品屬於有毒有害垃圾,廢棄時應該歸入有毒有害垃圾分類中。」班長張利君就化妝品的基礎知識、化妝品的選購和使用、大眾對化妝品存在的誤解、廢棄化妝品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等方面,向社區居民們做著詳盡的講解。除了課堂講授,課程負責人張玉蘭教授還設計安排了參觀校地共建成果、師生居民同臺倡議、填寫調查問卷等,將思政課變得有聲有色,既讓學生們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來,又向社區居民普及了相關的環保知識。課後,社區居民梁女士一邊認真地填寫調查問卷一邊說,「以前家裡化妝品用完了,都是跟其它生活垃圾一起直接扔進垃圾桶。聽了今天的課才知道,原來,化妝品不用了還不能亂丟,以後真得注意了。」
近年來,江蘇開放大學積極整合利用教育資源,深化校地共建,加強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讓思政課教學深入到各類紀念館博物館等教育基地、街道社區、工廠車間,開展學生素質培養教育等,為學生提供更多觀察與體悟的機會,將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與思政理論課相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什麼想到將思政課放在社區來上呢?」張玉蘭教授解釋道:「長陽社區是我校的實踐教育基地,每年我都會帶著不同的學生來到這裡,根據不同的主題,設計一場實踐教學活動。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和積極性,讓我的思政課堂充滿活力。」
「小故事,大溫暖」的教學理念,使思政課更有「溫度」更有「情懷」
有人說,思政課是一場「單相思」,你費盡心思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能感動自己。那麼,如何去提升這種愛的互動性,又如何去增添思政課堂的溫度,真正在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呢?
這是江蘇開放大學一堂主題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歷史回顧與經驗總結」的思政課。悠揚的背景樂響起,「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裡 都流出一首讚歌」,輔導員吳軻威沒有像傳統的思政課一樣直接講述理論性知識,而是串聯了幾個小故事,以小見大,娓娓道來,向大家展現自己家鄉新疆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從而帶領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她鼓勵同學走出校園,走入家鄉,真切地探訪家鄉變化,讓學生從衣食住行多個層面切身感受國家穩定富強給百姓帶來的美好福祉。
作為江蘇省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標兵、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示範課百場巡講講師,吳軻威的思政課以「以小見大,以情動人」見長,在小課堂講大溫暖,用小故事感受大情懷,通過有感染力的講述,啟發學生志存高遠,熱愛祖國。
學校2016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高亞在上完本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之後,更加堅定了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的決心。他常常說,近幾年家鄉徐州面貌巨變,一排排小樓房建了起來,泥濘小路也不見了,人民生活水平飛速提升,城鄉差距越來越小。青春應有為,揚帆正當時,這正是家鄉最需要自己的時候。高亞熱愛志願工作,對於基層經濟社會建設更是有藏不住的熱情,作為一名大三應屆畢業生,他積極報名參加「蘇北計劃」,決心為自己家鄉發展做一份貢獻。
以往的思政理論課,尤其像形勢與政策這類課程,時常出現「老師在臺上講政策、學生在臺下睡大覺」的現象。江蘇開放大學著力於加強思政課的課程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設計,體現「小課堂,大情懷;小故事,大溫暖」的教學理念。同時,在教學中,老師們注重「共情」,努力形成與學生的情感共鳴,真正把思政課「上到學生的心坎兒上」。
【結語】
近年來,江蘇開放大學著力加強思政課建設,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組建包括輔導員在內的思政課教學科研團隊,通過集體備課會、思政公開課等,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校黨委書記王建明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學校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堅持以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高水平思政課為目標,用科學理論培養教育大學生,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同時,我們積極發揮江蘇開放大學面向經濟社會、服務全民學習的優勢和特色,通過信息化與遠程教學手段,打造更多『開放式』線上思政課。未來,我們還將積極推進與學校駐地的社區、園區的合作,利用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資優勢,開展馬克思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講,將精心打磨出的『金課』輸送到社區、田野和居民中間。」 李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