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趣解漢字「望」

2020-11-22 騰訊網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生期冀,這個期冀,就匯聚在一個「望」字上。

最初,這個滿含期待與希冀的情景,是用登高遠眺的字形來表達的。上面那個「臣」,本義就是眼珠突出,如同睜大的眼睛,下面顯示的是一個人站在土坡上,直觀地表達了急切遠眺的情狀。畫風所指,已經超越了遠觀的義涵,那圓睜的眼睛,深深地道出了心中之盼、願、欲、求。後來又在眼睛的右邊添上了一個月形,「望」變得浪漫而深沉,直接表達出月夜遙看遠方、思念家中親人的情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類充滿思念情愫和別離愁緒的詩作,是否就是「望」的詩意表達呢?字形演變中,因著不同年代人們所處場景、心緒和認知的差異,「望」字的構件難免有一番「舊去新來」的替換或訛變。於是,那個「臣」變成了「亡」,人站在土坡或地平線上的字形變成了「王」。據說這叫「變形音化」,「亡」和「王」都標註了「望」的讀音。

但是且慢,漢字的聲符也不是無端添加的,恰恰有其特定「故事情節」的延展。「亡」的加入,正是指流亡流浪在外,在如霜的月光下思念故鄉或親人。而把「亡」、「王」、「月」關聯起來,「亡」表示的是農曆朔月看不見月亮,而「王」表示十五的月圓之日。由此,「望」又進一步表達了「期盼月圓」的意思,「望月」也就引申為最大的月亮。

顯然,「望」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先民崇尚、期盼、追求舉家團圓、和美相聚的心理。同樣,即使是「王」的介入,也並非沒有「心機」,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帝王親自觀察月亮變化軌跡並制定曆法的為政之道。「天之歷數在爾躬。」凝聚在「望」字中的奇妙歷史結晶,似乎回答了流沙河先生在《字看我一生》中的疑惑:怎麼讓王爺一個人去看月亮?

「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你。」望月之「望」,彼此牽心掛念的不正是你我他?(沙水清)

相關焦點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今日白露,露從今夜白,伊人在水邊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nbsp&nbsp&nbsp&nbsp——(唐)劉禹錫《望洞庭》節選&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當空的皓月&nbsp&nbsp&nbsp&nbsp
  • 月是故鄉明 雁城又見「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9月25日,在雁城上空現「超級大月亮」。一輪明月微笑俯視遼闊的大地,好似籠著輕紗。「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明月帶給人淡淡的喜悅,寄託了濃濃的鄉愁。紅網時刻9月26日訊(攝影 喜砣 記者 石珊)「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9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25日晚,在雁城的上空又見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入夜,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圓圓的笑臉。仰望雁城天空,一輪明月微笑俯視遼闊的大地,大地上一片潔白,好似籠著輕紗。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首詩是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翻到的,當時一眼看到「邊秋 一作秋邊」,心中頓生疑惑。為什麼會我們在賞讀古詩詞時在很多的詩詞中都會遇到有些字或者詞出現「一作」或者「又一作」的情況,雖然漢字表意有多重性,但字和字組合在一起用於句中卻會讓句意大相逕庭,所以我認為作者在作詩填詞時絕不會是「一作」或者「又一作」的拿來就用的,只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那是因為後來的評析家對詩意的理解有了偏差,覺得用這個還不如用那個更貼切,例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西南何處任好風」,(任,一作待);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
  • 露從今夜白 白露是什麼意思?熱不熱了?答案來了
    露從今夜白 白露是什麼意思?熱不熱了?答案來了時間:2020-09-07 11: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露至秋意濃!露從今夜白 白露是什麼意思?熱不熱了?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於詩詞中尋找月亮的足跡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往今來,月亮作為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一種意象,已經被賦予各種各樣豐富的意義,月亮代表團圓,相聚,也代表清冷,高貴,無論是哪一種,都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當時內心深處的寫照。今天我們於詩詞中尋找月光,感受那些字句背後詩人所寄託給月亮的願景。
  • 鑑賞|「露從今夜白」,古代繪畫裡的白露時節
    「露從今夜白」,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白露之後,天氣由悶熱轉向涼爽,部分草木也由青翠慢慢變成赭紅。無論是敦煌藝術中,還是古代繪畫中,對此都有描繪,其中莫高窟中唐第159窟中野鹿飛馳、閒雲舒捲;宋代蘇軾「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赤壁被一再描繪;在明清的花鳥畫中「白露垂珠,黃花繞籬」的景象日漸顯現。
  • 抬頭望月,古人的星空情懷,或許正是低頭思故鄉
    對於西方人而言,當他們抬頭看到星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宇宙,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抬頭看星空,第一時間想到的則是故鄉。千年之前,被譽為「詩仙」的李白曾揮筆寫下這麼一首五言絕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今時隔千年,依然被人傳頌,將其視為思鄉詩歌中的典範。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文/秦緒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太美了吧!
    0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
  • 月是故鄉明
    壹 徐志摩西湖度中秋 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當晚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與堂弟徐繹義一同去遊西湖,當時月亮只是若隱若現地浮在湖面上,他們在湖上玩得很開心。晚上9點左右,月亮終於從雲陣裡奮戰了出來,滿身掛著勝利的霞彩。 徐志摩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暈,應是月華。月亮出不久就被烏雲吞沒了。
  • 99首與月亮有關的經典詩詞,花前月下,舉頭望明月時總會用的上!
    其次是象徵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三是把月亮當成愛的象徵,美好的象徵。8、〔唐〕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9、〔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10、〔唐〕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11、〔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 中秋節作文欣賞:月是故鄉明
    每逢中秋佳節,故鄉的明月又歷歷在目:圓月懸在晴朗的夜空中,像一塊純淨無瑕的玉盤。柔和的月光灑在湖中,給湖水披上了一層金黃色的輕紗。月是故鄉明,這幅美麗的畫卷一直珍藏在我腦海裡!今天,故鄉的明月又浮現在眼前。夕陽還沒有來得及離去,那輪圓月就迫不及待地從天邊鑽出來,滿臉羞紅。它悠悠地升起來,先是掛在樹尖上,一眨眼工夫,爬到了半山腰上了。
  •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第三課《月是故鄉明》練習題
    《月是故鄉明》的作者是( )山東省聊城人,( ),精通12國語言的翻譯家,他所精精通的語言包括:古印度語、梵文、巴利文等尤其精通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辭( )( )( )等稱號。二、給下列字注音。
  • 4月8日上演全年最大超級月亮
    4月8日超級月亮特色今年4月8日2時09分,月亮運行到距離地球的全年最近點,兩者相距只有357017千米,月亮視直徑達到33.5角分,比當天太陽的視直徑(32角分)大5%。同一天的10時35分,月亮、地球和太陽排成近似一條直線,此時月亮最圓(望)。為何4月8日是今年名副其實的超級月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