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露從今夜白」,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白露之後,天氣由悶熱轉向涼爽,部分草木也由青翠慢慢變成赭紅。無論是敦煌藝術中,還是古代繪畫中,對此都有描繪,其中莫高窟中唐第159窟中野鹿飛馳、閒雲舒捲;宋代蘇軾「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赤壁被一再描繪;在明清的花鳥畫中「白露垂珠,黃花繞籬」的景象日漸顯現。
「字在敦煌」裡的白露 來源: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畫中的白露在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盛唐壁畫中,飛天也飄進秋景,衣帶搖曳,裙擺生風。她的身後,在陡峭的山嶺旁,一條大河蜿蜒而來。山上的樹木由盛夏的青翠,慢慢變成初秋的赭紅,一座小寺藏在山頂的草木之中若隱若現。
莫高窟第172窟,盛唐在中唐第159窟的壁畫裡中,士人雙手合十坐於水前,已完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野鹿在身邊飛馳,他也全不在意。閒雲隨舒捲,安識身有無。千年後的白露時節,再看窟中壁畫,泥土溼潤的味道、桂花的香氣依舊,一珠露水,就能把人洗淨,瞬間澄明。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民間說,「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紅棗」,白露時節的葡萄最香甜。敦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差明顯、空氣乾燥,加之當地特有的沙質土壤,為優質鮮食葡萄提供了優越的生長條件。敦煌種植葡萄、食飲葡萄的歷史由來已久,葡萄也成為了敦煌壁畫的經典圖案、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文獻 《沙州伊州地誌》局部葡萄原來的名字更有古意——蒲陶(也寫作「蒲桃」)。據《漢書·西域傳》所載,蒲陶種是往來西域的漢使從大宛(古代中亞國名,大約在今費爾幹納盆地)採歸。當時大宛國及其周邊地區生產葡萄,並已掌握葡萄酒的釀造和存儲技術。
遙想當年,張騫出使西域,「鑿空之旅」打通了中國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隔閡」,同沿途各國建立起友好往來,各地的位置、人口、兵力、特產等,張騫都一一得以了解。
莫高窟第323窟 張騫出使西域 初唐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絲綢之路更加暢通,交流更加密切。西域的音樂舞蹈、農作物等相繼傳入中國。絲路重振敦煌,自然留下許多中西「交流」的痕跡,葡萄就是其中之一。自此,敦煌不僅開始種植葡萄,還擅長以葡萄釀酒。
敦煌壁畫中常見的葡萄紋,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證。
在古代近東地區,葡萄與葡萄藤是自然界繁榮多產的古老象徵,代表精神生活和生命再生之意。
佛教藝術中,菩薩也有時手持葡萄,或許寓意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碩,枝葉蔓延,則被人們寓以子孫綿長、家庭興旺的美好願望。於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葡萄紋」。
隋唐畫匠將葡萄繪進敦煌壁畫,各種各樣的葡萄紋飾,成為敦煌壁畫的經典圖案、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莫高窟第209窟 葡萄石榴紋藻井 初唐葡萄串、葡萄葉隨纏枝波狀彎弧分布,葡萄串一種為寫實形,一種為花形,與葡萄葉相間繪飾。色彩有青、綠、紅、赭、白,對比鮮明,清爽悅目。在這樣葡萄紋飾前,不難嗅到清新的田園氣息。「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嚲金琅璫……」,唐人的詩句中將葡萄比作金鈴鐸,大概葡萄那時仍是引種不甚廣泛的名貴水果吧。唐代壁畫中的葡萄紋也顯出一種繁複華麗之美。
莫高窟第322窟 葡萄石榴紋藻井 初唐古代繪畫中的白露秋景近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在舉行蘇東坡大展,其中展出的《赤壁圖》以繪畫的方式再現了蘇軾《赤壁賦》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描述。
宋人《赤壁圖》故宮博物館藏據記載,元豐五年(1082),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而七月十六正是白露節氣前後,故明代仇英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的《赤壁圖》畫得也皆是「白露橫江、斷岸千尺」的秋景。其中上海博物館一圖,用筆峻健方硬,應是他得到周臣指授,力學李唐等南宋院畫的盛年時作品。遼寧省博物館一圖,與仇英在項元汴家《臨宋人六景》畫風相近,應是他較晚之作。
仇英《赤壁圖》遼寧省博物館此外,明代不少繪畫作品也表達了白露時節的氣候,如南京市博物總館藏的明代宮廷畫家林良《月下蘆雀圖》,便寫深秋月夜葦塘一角,夜色蒼茫,萬籟俱寂,一輪明月半隱於雲間。水邊數枝蘆葦錯落斜出,一對鶺鴒鳥依偎枝上,恬然安適。尺幅之中靜中有動,生機盎然,其境清曠幽美,墨淡韻遠,富情於景。畫面構圖清疏,含蓄雋永。
明 林良《月下蘆雀圖》南京市博物總館藏蘇州博物館所藏的明代沈貞《秋林觀瀑圖》(軸)畫了溪山觀瀑之景,畫面取高遠之勢,山勢幽峻,瀑泉煙鎖,二老策杖於秋林之下,作翹首指觀之狀。用筆粗放,墨法清潤。沈貞為沈周伯父,於此可徵沈周粗筆一路之家學淵源。畫上自題: 「秋林霜重葉痕斑,白髮蕭蕭二老閒。握手相逢無個事,不因論水更論山。洪熙元年秋八月望後二日,西莊沈貞吉。」可見這件作品表達的亦是白露前後的景象。
明代沈貞《秋林觀瀑圖》(軸)蘇州博物館農曆七月底八月初,秋氣愈重,只要待到每日太陽歸山之後,白天的熱氣就會很快消散,拂面的風便有了怡人的清爽。「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杜甫詩中的白露意境在畫中依舊可循。
清 惲壽平 《花卉圖冊之雁來紅》湖南省博物館藏註:本文據敦煌研究院及部分博物館官方資料綜合整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