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每每念到「中秋」一詞,唇齒間便要滋出許多鮮味。
當然不止是口腹之愉,她還是可印萬川的圓月,是醉酒後清涼的夜,是羈旅之客心心念念的故鄉。
休說陰晴圓缺,且喜人間好時節。
今日分享幾篇名家文章,我們一起去看看名家如何過中秋。
壹
徐志摩西湖度中秋
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當晚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與堂弟徐繹義一同去遊西湖,當時月亮只是若隱若現地浮在湖面上,他們在湖上玩得很開心。晚上9點左右,月亮終於從雲陣裡奮戰了出來,滿身掛著勝利的霞彩。
徐志摩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暈,應是月華。月亮出不久就被烏雲吞沒了。興高採烈的徐志摩和堂弟僱了一條船,一直向湖心進發。等湖上玩夠了,再上岸買慄子和蓮子吃;坐在九曲橋上談天,講起湖上的對聯,還罵了康有為一頓。據說,後來徐志摩在橋上發現有三個人坐著談話,茶几上放有茶碗。徐志摩正想說他們有意思時,忽然覺得那位老翁澀重的語音聽來很熟,定睛一看,竟然是康有為!這個中秋節,徐志摩在西湖竟撞上了他大罵的康有為,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貳
周作人記家鄉的中秋祀月
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對家鄉紹興的祀月風俗,記憶猶深,他在《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中秋》詩寫道:
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
雖然慣吃紅綾餅,卻愛神前素夾沙。
詩中記載了江浙一帶中秋的風俗。他在詩後自註:「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餅,大者徑尺許,與木盤等大。紅綾餅也是一種精美的點心。」這種素月餅四兩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北瓜(西葫蘆)放在供桌上,旁邊燒著一對小至一兩、大至一斤的紅燭,孩兒們挨個磕頭,直到燭殘月西而罷。祭祀完畢,一家人切月餅為若干塊,分餉男女大小,僕工傭婦也有份。這就是紹興中秋祀月的風俗。
叄
老舍先生贊北平中秋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寫市民生活題材最有成就的作家,他於上世紀40年代創作了巨著《四世同堂》,其中有一段對北京(舊稱北平)中秋的描寫,讀來讓人羨慕不已:
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豔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肆
臧克家筆下的八月團圓節
著名詩人、作家臧克家在《人好月嬋娟》中對中秋節的描寫:
八月節,天上滿月,人間團圓,拜月,供「月光馬兒」和「兔兒爺」,雖然似乎是「媽媽經」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調是美好的。傳統風俗中,有不少禮數,多少都有一點迷信、神秘、朦朧的色彩,但又不純粹是迷信的東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來人們生活中一點有情趣的點綴,有熱愛生活的美好願望在裡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風俗,似乎應該和純屬迷信的東西區別開來。《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徹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歸寧,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伍
季羨林對故鄉的中秋情有獨鍾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季羨林老先生以細膩的筆觸把家鄉留在腦海中的記憶細心地寫了出來,沒有迷人的山,沒有多情的水,沒有流芳百世的古蹟,也沒有勾人心弦的神話傳說,有的只是一個赤子對家鄉的愛戀: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裡。
陸
豐子愷夢中的中秋
現代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寫過一篇《上海中秋之夜》,只有三百餘字,寫的是他「有一年」在上海過中秋時所做的一個奇特的「夢」。「夢」中的豐子愷戴著「一副眼鏡」,見到上海「各種各樣的人各自過著各種各樣的生活」。此文短小別致,看似隨手拈來,其實意味深長,摘抄如下:
我戴上這副眼鏡,一看,就像照著一種X光,眼前一切窗門板壁,都變成透明,同玻璃一樣,鄰家的人的情狀我都看見了。我高興得很,就戴了這副眼鏡,再到馬路上去跑。這回所見,與前大異;一切牆壁、地板,都沒有了;但見各種各樣的人各自過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可驚、可嘆、可憐、可恨、可恥、可鄙……也有可歌、可羨、可敬的。我跑遍了上海的馬路,所見太多,興奮之極,倒在馬路旁邊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卻是身在床中。原來是作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