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情結是幾乎每一個人都無法,它就如同一根紅線或隱或顯地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尤其是離家在外的旅人遊子或暫居他方的「異鄉人」。縱觀我國的古代文學史,多少人唱出了思戀故土的悲歌與壯歌;多少人傾灑了思戀故土的熱淚與情衷;多少人捧出了思戀故土的痴心與苦心。
家園、故土、鄉土,鄉天、桑梓等等一大串名稱都指向了這同一個意向:故鄉。但就這同一意向而言,卻又有著一些內在的差異,那麼它到底存在著哪些差異呢?今天就和阿康同學一起來看看吧。
地域意義上的故鄉
所謂地域意義上的故鄉是指一個人出生、成長的地方,那裡,有他的溫馨的童年記憶、熟識的父老鄉親、成長中的酸甜苦辣。
對這種純粹意義上的故鄉的眷戀應該說是人皆有之的,屈原《哀郢》中言:「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作為自然界有生命意識的動物而言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人呢?故土難離鄉音難忘,漂泊多年的遊子最終選擇了「落葉歸根" ,正展現了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縱觀我國古代文學史,自《詩經》以來思鄉之曲便被吟唱不止,屈賦及大部分楚辭作品熔鑄了濃重的懷鄉情,兩漢文人詩賦中思鄉之詠多而廣,至唐宋明清,這一主題又融入了詞賦及小說、戲曲中,展示了其不衰的生命力。不過在這同為純粹的懷鄉之中又可分為幾種相異的心態和類型。
屈原
首先,最典型的一類便是徵夫思歸
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邊疆的安定,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邊疆的安定,或擴張自己的領土,經常進行戰爭,致使許多人不得不離鄉背井,駐守邊防,故而導致了文學上徵夫思歸主題的出現。
《詩經·小雅·採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刻畫出一個歸家的徵人愈近家鄉愈為哀傷的心理,烘託出深沉的鄉思情,開起了徵夫思歸之先河。
徵夫思歸
漢唐兩代俱是邊防戰爭頻仍,因而邊塞詩中每每流露出思鄉之意,漢代「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老兵之思鄉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唐代的邊塞詩雖然豪氣逼人,卻也按捺不住那縷縷的思鄉愁:「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景動情,情映景,寫盡徵夫愁情苦態。宋時「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更將邊塞思鄉之情寫得激越悲涼。
其次,出門在外的旅人遊子思鄉戀歸
遠遊思鄉的主體在我國古代除了少數一部分商旅遊客之外,更多的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遠遊求仕或客宦之人。在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下,對文人而言,一個最光明的出路便是從政,得意於君王,揚名於天下,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此,他們在苦讀的同時,亦常常離鄉遠遊,或求學或求仕,而當時交通不及現在便利,一旦出門,長時難歸,在異地他鄉觸物生情,思鄉懷歸之感便油然而生。
遊子思鄉
謝靈運《歸途賦序》所謂「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賦……事由於外,興不自已」便是言此情況。對在外的遊子而言,遠別故鄉,眷念之情便愈久愈遠而愈重,正所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怎不令人「黯鄉魂,追旅思」、「酒人愁腸,化作相思淚」?對客宦之人而言,追求過程中的困惑、迷惘及仕途上的坎坷、痛苦更是容易引起他們對故鄉的嚮往和掛念,僅以漢魏兩晉的賦為例,王粲之《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優思之可任」的思歸是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班彪《北徵賦》之「遊子悲其故鄉,於良槍以傷懷」的懷鄉則由避亂涼州觸動懷古傷時之感而起,陶潛 的「田園將蕪胡不歸」, 決然高唱還鄉之曲則由官場汙濁黑暗、不甘同流合汙直接激發。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家國同構,思戀故國便是一種更為廣泛意義上的鄉關之思
南北朝詩人庾信,梁武帝時出使西魏,梁朝滅亡後他被強留在北方,雖身居高位,備受優待,然其濃重的鄉關之思和故國之思使他常發哀怨之辭。其《小園賦》前半篇從小園落想,後半篇寫故國之思,便將故鄉與故國緊密融為一體,豈可分孰為懷鄉?孰為念國?在此,家、國融為同一意向,傳達出詩人眷眷思鄉之情。
庾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傳統的倫理型文化系統中,故國之思多被罩上了一層忠君的光環,我國封建王朝是家庭式王朝,興亡難以人之意志為轉移,從總體看來,經常處於更替交換 中,而受倫理觀念影響甚深的文人士子常常抱忠於己之君主邦國的觀念對覆亡之朝眷念不已,拒絕出仕新朝,這種對舊朝、國君的難以忘懷亦是故國之思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政治意義上的故鄉
所謂政治意義上的故鄉主要是針對我國古代官宦之人而言,即京城國都、天子腳下、帝王身邊,簡而言之,即統治機構。之所以如此說是由我國古代文人的特殊道路和追求而導致的。
前面曾提及我國正統文人士子大都走了一條政治之路,而京城國都即政治中心,天子帝王是政治集權的最高統治者,所以能否留在天子身邊,能否見聞於帝王便具有了一種象徵意義,因而也導致了我國古代文人一個特殊意義上的故鄉(當然,能將稱為故鄉的主要是那些失寵於君王而被放逐卻心依然不甘的人)。
思鄉
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其可懸日月的辭賦除了表述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不懈的鬥爭精神之外,更傳達了對故都的戀戀不捨情懷:「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故國難辭而不得不辭,沉痛之心可使「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戀土之情殷切可見。然細看取其對故土的眷戀中更滿蘊著政治象徵內涵,相思求女象徵著渴求明君;香草美人、燕雀烏鵲則分別象徵著楚國政治舞臺上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而其眷眷不肯離去的楚國則不僅僅是指地域意義上的楚國了。
正如在《哀郢》中所說:「發郢都而去間兮,荒忽其焉極,揖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可見,其根本原因便在這「哀見君而不再得」上。聯繫他的求女與美政可知他所真正難以忘懷的是楚國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理想的不能實現,他所真正放心不下的是楚國日漸衰微的現實,其政治用意顯而易見。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他所徘徊不能去的故鄉--郢都更染上了一層濃重的政治色彩,是難以離開這個可以實現自己理想、使楚國強盛起來的政治中心。故而,屈原懷戀的故國在指代郢都、楚國的同時亦指向了統治中心之意,而這才是他徘徊不能去的「故鄉」。
屈原
在政治的波瀾動蕩中,歷朝歷代總有被放逐貶謫之人,政治上的不得意和挫折使其在感發懷鄉之詠的同時所渴望的亦是再度被啟用以實現自己為國為民的素志(雖然有許多人風格沒這麼高尚,但是渴望重回統治中心卻是一致的),此類人物在我國歷史上不勝枚舉。
總之,對出仕為官的我國古代多數有志文人而言,實現壯志、報效祖國、建功立業、揚名於世是其一生追求,所以在遭貶謫之後能否回到統治機構中來對他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而這個政治中心也就成了他們特殊意義上的故鄉。
精神意義上的故鄉
當人從自然狀態中解放出來,逐漸上升為萬物靈長後,便逐漸改造著自然、人化著自然,也脫離著自然,然而回歸自然的傾向卻始終未曾間斷。因而,人在群體社會中遭遇到挫折痛苦時總是油然而生回歸自然之感,去尋求那種自然界的和諧以慰藉心靈。在這種純淨和諧又充滿生機的環境中,人的心靈得以撫慰,精神得以淨化。故而,可以將此稱精神意義上的故鄉。
陶淵明
回到自然,相對於人所置身其中的社會而言,即歸隱、又稱隱逸。《昭昧詹言》卷二評古詩《步出東門行》「我欲渡河水」時曾對隱逸做過一個總體概括:「言涉世險艱,故願還故鄉。故鄉者,本性同原之善也,經痰疾憂患危難而後知悔,古人無不從此過而後成德者也。」凡歷代出山不果或不得已而退者,幾乎無不以鄉戀鄉情做為失衡心態的慰藉,而自然往往成了最佳選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回歸意識,也正說明了自然之於人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隱逸圖
在我國歷史上,隱逸傾向幾乎從未間斷過。《易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超然物外的超世思想;孔子「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賢者避世,其次避地」,是潔身自好的避世思想;莊子甘曳尾塗中,卻為犧之聘是蔑視富貴的逃世思想。至魏晉更繼承發展了這種隱逸傳統,並在玄學的影響下,成為一代之風尚,標榜遺世獨立,追求自然之性成為此時代的突出特徵。唐代雖是一個積極入世時代,卻也有孟浩然的悵然歸山和王維的輞川研經。至宋元明清,在歷史的起伏波蕩中,隱逸之風始終在或強或弱地吹拂著。
這種種的隱逸避世固然是對當時社會的蔑視與反抗、無奈和失望,然也側面說明了自然之於人的獨特意義。人在痛苦挫折時易懷鄉戀歸,而當回鄉歸家亦無可免時,自然而然地便步入了可讓人超脫凡俗的第二故鄉--大自然。
不過,以自然為家鄉者又有著境界上的差異
為避世俗離亂、明哲保身而歸隱、為明主難遇、仕途不順而歸隱,雖則是暫時找到了棲心之所,然畢竟尚帶功利色彩,且有著痛楚、無奈等不諧和因素,是為低境。真正領略到自然之妙,與自然和諧統一,體悟到生命真諦者,是為高境。居低境者佔隱逸者的絕大多數,不勝枚舉;達高境者雖為數不多卻也歷代不乏其人。
戴逵
魏晉時隱居會稽郯山的戴逵與山林為友以琴書自娛,在自然中陶冶精神,養生全性,是一個以自然為家之人;其後的陶淵明經歷幾番仕與隱的矛盾後終於徹悟到自然才是自己真正的棲心之所,毅然決然地回歸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試看其《飲酒》詩第五首:「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欣賞者、佔有者,而是將自身真正融入了自然的和諧境界中,在這個真純的世界中體味著物我一體的渾融愉悅,體味著回「家」之後的愜意自得。在這裡,人與自然達到了精神意義上的和諧,人重新認同了自然這個家園。也許這也是千百年來陶淵明被人傳誦不已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小結
無論是屈原的「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還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亦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縱觀我國的古代文學史,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這種思念之情,他們唱出了對故鄉思念的悲歌,捧出了對故鄉思念的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