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解讀古代文學中的思鄉類型

2021-01-15 阿康歷史小百科

鄉土情結是幾乎每一個人都無法,它就如同一根紅線或隱或顯地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尤其是離家在外的旅人遊子或暫居他方的「異鄉人」。縱觀我國的古代文學史,多少人唱出了思戀故土的悲歌與壯歌;多少人傾灑了思戀故土的熱淚與情衷;多少人捧出了思戀故土的痴心與苦心。

家園、故土、鄉土,鄉天、桑梓等等一大串名稱都指向了這同一個意向:故鄉。但就這同一意向而言,卻又有著一些內在的差異,那麼它到底存在著哪些差異呢?今天就和阿康同學一起來看看吧。

地域意義上的故鄉

所謂地域意義上的故鄉是指一個人出生、成長的地方,那裡,有他的溫馨的童年記憶、熟識的父老鄉親、成長中的酸甜苦辣。

對這種純粹意義上的故鄉的眷戀應該說是人皆有之的,屈原《哀郢》中言:「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作為自然界有生命意識的動物而言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人呢?故土難離鄉音難忘,漂泊多年的遊子最終選擇了「落葉歸根" ,正展現了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縱觀我國古代文學史,自《詩經》以來思鄉之曲便被吟唱不止,屈賦及大部分楚辭作品熔鑄了濃重的懷鄉情,兩漢文人詩賦中思鄉之詠多而廣,至唐宋明清,這一主題又融入了詞賦及小說、戲曲中,展示了其不衰的生命力。不過在這同為純粹的懷鄉之中又可分為幾種相異的心態和類型。

屈原

首先,最典型的一類便是徵夫思歸

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邊疆的安定,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邊疆的安定,或擴張自己的領土,經常進行戰爭,致使許多人不得不離鄉背井,駐守邊防,故而導致了文學上徵夫思歸主題的出現。

《詩經·小雅·採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刻畫出一個歸家的徵人愈近家鄉愈為哀傷的心理,烘託出深沉的鄉思情,開起了徵夫思歸之先河。

徵夫思歸

漢唐兩代俱是邊防戰爭頻仍,因而邊塞詩中每每流露出思鄉之意,漢代「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老兵之思鄉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唐代的邊塞詩雖然豪氣逼人,卻也按捺不住那縷縷的思鄉愁:「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景動情,情映景,寫盡徵夫愁情苦態。宋時「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更將邊塞思鄉之情寫得激越悲涼。

其次,出門在外的旅人遊子思鄉戀歸

遠遊思鄉的主體在我國古代除了少數一部分商旅遊客之外,更多的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遠遊求仕或客宦之人。在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下,對文人而言,一個最光明的出路便是從政,得意於君王,揚名於天下,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此,他們在苦讀的同時,亦常常離鄉遠遊,或求學或求仕,而當時交通不及現在便利,一旦出門,長時難歸,在異地他鄉觸物生情,思鄉懷歸之感便油然而生。

遊子思鄉

謝靈運《歸途賦序》所謂「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賦……事由於外,興不自已」便是言此情況。對在外的遊子而言,遠別故鄉,眷念之情便愈久愈遠而愈重,正所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怎不令人「黯鄉魂,追旅思」、「酒人愁腸,化作相思淚」?對客宦之人而言,追求過程中的困惑、迷惘及仕途上的坎坷、痛苦更是容易引起他們對故鄉的嚮往和掛念,僅以漢魏兩晉的賦為例,王粲之《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優思之可任」的思歸是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班彪《北徵賦》之「遊子悲其故鄉,於良槍以傷懷」的懷鄉則由避亂涼州觸動懷古傷時之感而起,陶潛 的「田園將蕪胡不歸」, 決然高唱還鄉之曲則由官場汙濁黑暗、不甘同流合汙直接激發。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家國同構,思戀故國便是一種更為廣泛意義上的鄉關之思

南北朝詩人庾信,梁武帝時出使西魏,梁朝滅亡後他被強留在北方,雖身居高位,備受優待,然其濃重的鄉關之思和故國之思使他常發哀怨之辭。其《小園賦》前半篇從小園落想,後半篇寫故國之思,便將故鄉與故國緊密融為一體,豈可分孰為懷鄉?孰為念國?在此,家、國融為同一意向,傳達出詩人眷眷思鄉之情。

庾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傳統的倫理型文化系統中,故國之思多被罩上了一層忠君的光環,我國封建王朝是家庭式王朝,興亡難以人之意志為轉移,從總體看來,經常處於更替交換 中,而受倫理觀念影響甚深的文人士子常常抱忠於己之君主邦國的觀念對覆亡之朝眷念不已,拒絕出仕新朝,這種對舊朝、國君的難以忘懷亦是故國之思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政治意義上的故鄉

所謂政治意義上的故鄉主要是針對我國古代官宦之人而言,即京城國都、天子腳下、帝王身邊,簡而言之,即統治機構。之所以如此說是由我國古代文人的特殊道路和追求而導致的。

前面曾提及我國正統文人士子大都走了一條政治之路,而京城國都即政治中心,天子帝王是政治集權的最高統治者,所以能否留在天子身邊,能否見聞於帝王便具有了一種象徵意義,因而也導致了我國古代文人一個特殊意義上的故鄉(當然,能將稱為故鄉的主要是那些失寵於君王而被放逐卻心依然不甘的人)。

思鄉

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其可懸日月的辭賦除了表述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不懈的鬥爭精神之外,更傳達了對故都的戀戀不捨情懷:「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故國難辭而不得不辭,沉痛之心可使「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戀土之情殷切可見。然細看取其對故土的眷戀中更滿蘊著政治象徵內涵,相思求女象徵著渴求明君;香草美人、燕雀烏鵲則分別象徵著楚國政治舞臺上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而其眷眷不肯離去的楚國則不僅僅是指地域意義上的楚國了。

正如在《哀郢》中所說:「發郢都而去間兮,荒忽其焉極,揖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可見,其根本原因便在這「哀見君而不再得」上。聯繫他的求女與美政可知他所真正難以忘懷的是楚國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理想的不能實現,他所真正放心不下的是楚國日漸衰微的現實,其政治用意顯而易見。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他所徘徊不能去的故鄉--郢都更染上了一層濃重的政治色彩,是難以離開這個可以實現自己理想、使楚國強盛起來的政治中心。故而,屈原懷戀的故國在指代郢都、楚國的同時亦指向了統治中心之意,而這才是他徘徊不能去的「故鄉」。

屈原

在政治的波瀾動蕩中,歷朝歷代總有被放逐貶謫之人,政治上的不得意和挫折使其在感發懷鄉之詠的同時所渴望的亦是再度被啟用以實現自己為國為民的素志(雖然有許多人風格沒這麼高尚,但是渴望重回統治中心卻是一致的),此類人物在我國歷史上不勝枚舉。

總之,對出仕為官的我國古代多數有志文人而言,實現壯志、報效祖國、建功立業、揚名於世是其一生追求,所以在遭貶謫之後能否回到統治機構中來對他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而這個政治中心也就成了他們特殊意義上的故鄉。

精神意義上的故鄉

當人從自然狀態中解放出來,逐漸上升為萬物靈長後,便逐漸改造著自然、人化著自然,也脫離著自然,然而回歸自然的傾向卻始終未曾間斷。因而,人在群體社會中遭遇到挫折痛苦時總是油然而生回歸自然之感,去尋求那種自然界的和諧以慰藉心靈。在這種純淨和諧又充滿生機的環境中,人的心靈得以撫慰,精神得以淨化。故而,可以將此稱精神意義上的故鄉。

陶淵明

回到自然,相對於人所置身其中的社會而言,即歸隱、又稱隱逸。《昭昧詹言》卷二評古詩《步出東門行》「我欲渡河水」時曾對隱逸做過一個總體概括:「言涉世險艱,故願還故鄉。故鄉者,本性同原之善也,經痰疾憂患危難而後知悔,古人無不從此過而後成德者也。」凡歷代出山不果或不得已而退者,幾乎無不以鄉戀鄉情做為失衡心態的慰藉,而自然往往成了最佳選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回歸意識,也正說明了自然之於人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隱逸圖

在我國歷史上,隱逸傾向幾乎從未間斷過。《易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超然物外的超世思想;孔子「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賢者避世,其次避地」,是潔身自好的避世思想;莊子甘曳尾塗中,卻為犧之聘是蔑視富貴的逃世思想。至魏晉更繼承發展了這種隱逸傳統,並在玄學的影響下,成為一代之風尚,標榜遺世獨立,追求自然之性成為此時代的突出特徵。唐代雖是一個積極入世時代,卻也有孟浩然的悵然歸山和王維的輞川研經。至宋元明清,在歷史的起伏波蕩中,隱逸之風始終在或強或弱地吹拂著。

這種種的隱逸避世固然是對當時社會的蔑視與反抗、無奈和失望,然也側面說明了自然之於人的獨特意義。人在痛苦挫折時易懷鄉戀歸,而當回鄉歸家亦無可免時,自然而然地便步入了可讓人超脫凡俗的第二故鄉--大自然。

不過,以自然為家鄉者又有著境界上的差異

為避世俗離亂、明哲保身而歸隱、為明主難遇、仕途不順而歸隱,雖則是暫時找到了棲心之所,然畢竟尚帶功利色彩,且有著痛楚、無奈等不諧和因素,是為低境。真正領略到自然之妙,與自然和諧統一,體悟到生命真諦者,是為高境。居低境者佔隱逸者的絕大多數,不勝枚舉;達高境者雖為數不多卻也歷代不乏其人。

戴逵

魏晉時隱居會稽郯山的戴逵與山林為友以琴書自娛,在自然中陶冶精神,養生全性,是一個以自然為家之人;其後的陶淵明經歷幾番仕與隱的矛盾後終於徹悟到自然才是自己真正的棲心之所,毅然決然地回歸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試看其《飲酒》詩第五首:「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欣賞者、佔有者,而是將自身真正融入了自然的和諧境界中,在這個真純的世界中體味著物我一體的渾融愉悅,體味著回「家」之後的愜意自得。在這裡,人與自然達到了精神意義上的和諧,人重新認同了自然這個家園。也許這也是千百年來陶淵明被人傳誦不已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小結

無論是屈原的「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還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亦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縱觀我國的古代文學史,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這種思念之情,他們唱出了對故鄉思念的悲歌,捧出了對故鄉思念的痴心!

相關焦點

  • 飛鳥在中國古詩中有著漂泊和思鄉兩種意象
    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鳥在中國古詩多言飛鳥,飛表示一直在尋找停靠的地方,一種永遠尋找歸程的鳥;到了家就不用再飛了,可以休息了。其中蘊含著漂泊的情感,沒有家的歸宿感;不就是千千萬萬背井離鄉,漂泊在大城市裡而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家來歇息的打工者的心理寫照嗎?
  • 古代文學兩大瑰寶之一《楚辭》中美了千年的句子,百讀不厭
    《詩經》和《楚辭》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兩大瑰寶,一個代表現實主義,一個代表浪漫主義,兩者在文學領域中平分秋色。相比較熟悉的《詩經》名句,人們對《楚辭》名句就所知甚少了。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楚辭·離騷》2.
  • 故鄉造句和解釋_故鄉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故鄉(gù xiāng)。近義詞有:故裡,家鄉,家園,鄉裡,梓裡,梓鄉,桑梓,老家,故土。反義詞有:異鄉,異域,他方,他鄉。家鄉。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冰心《我的故鄉》:「我生於一九零零年十月五日(農曆庚子年閏八月十二日),七個月後,我就離開了故鄉——福建福州。」]故鄉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 「詩詞天地」一百個寫鳥的經典詩句,感受鳥語花香的世界
    人來鳥不驚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詩詞中常用元素的鳥語花香,鳥佔了很大一部分。鳥的生活豐富多彩,根據環境的不同會勾畫出不同的意境,幾乎所有的詩詞大家都使用過鳥來勾畫意境。在這裡,我們精選一百個含鳥的名句,感受一下鳥的世界。
  • 聆海文學沙龍|朱凱:文學是只什麼鳥
    ……詩人作家朱凱的這番開場白,開啟了一段耳目一新的讀書分享:《文學是只什麼鳥》時間:10月27日PM15:00坐標:大同市迎賓街樊登書店聆海文學沙龍文學是改變命運的手段,文學是表白心曲,傳達意願的工具。
  • 一首寫秋的唯美古詩詞,寫出了無盡的思鄉之情
    說起中國文學,明代文學似乎不被大眾熟知,這也很容易被理解。明代既沒有李杜一樣的詩人,也沒有蘇辛一樣的詞人,自然就遜色多了。實際上,如果多了解一下,明代確實還是有一些出類拔萃的文學人物,比如今天說的這位——李攀龍。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生態文學 | 一隻鳥飛過錦州
    而後,在錦州鄰近的北票縣四合屯,又有人挖掘發現了更為古老的鳥兒化石,此鳥被命名為聖賢孔子鳥。2006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上,報導了論證結果,聖賢孔子鳥是現今發現的具有角質喙的最古老的鳥,在鳥類進化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熱河生物群第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的中生代鳥類化石。科學家據此在鳥綱下建立了一個新目——孔子鳥目。
  • 第七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張貴興:故鄉從前鳥不生蛋
    據臺灣《聯合報》消息,第七屆聯合報文學大獎花落馬華作家張貴興。評審推薦代表作為《猴杯》,評審團包括王德威、張瑞芬、駱以軍等人。張貴興,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臺升學,1980年畢業於臺師大英語系,1989年任中學英語教師。
  • 五年級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筆記匯總
    解讀: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月亮漸漸落下去了,烏鴉啼叫,到處瀰漫著寒霜。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與我愁思相伴難以入眠。看著江上的漁火,勾起了我對故鄉的懷念,使滿懷愁緒的我難以入睡。這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營造出一種意蘊濃鬱的審美情境。這兩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 飛入詩中的「鳥」
    小時候,我便十分喜歡鳥,喜歡它那靈巧的模樣,喜愛它那矯健的動作。  長大後,我開始學詩,詩中有不少關於鳥的詩句,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這些詩句,我讀個三四遍便能銘記於心。此外,我還會摘錄下我喜歡的詩句,在周末細細品讀一番。  我就這樣一首首地學了下來,學了很多關於鳥的詩句。「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 譚軒組合:創作故鄉的雲、夢駝鈴、365裡路 捧紅費翔、費玉清
    有了這層關係, 所以費翔在內地的首次演出,沒有選擇自己專輯的歌,而是選擇了更適合春晚舞臺的《故鄉的雲》。但是常言道,福兮禍所伏,費翔在取得空前成功的同時,他作為首位到北京演出的臺灣藝人,遭到臺灣地區全境封殺,直到2000年,費翔才重新回到臺灣演出,解禁後的費翔魅力不減當年,《留戀》等精品專輯還進行了重新出版,一股費翔的復古風潮火爆於島內,這算是對赤子之心的補償與認可。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數字人文技術,還可以自動對比識別作品間的互文關係,重建古代文學的歷史現場,提供古代文學閱讀欣賞的嶄新體驗。我們數字人文資源研究團隊,在十多年的探索過程中,有一些甘苦和體會。茲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的實踐為中心,側重談談數字人文的地理信息系統和可視化技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學術意義。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這種寫法僅僅是對「古代的文學理論」的羅列,而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自己要從古代文學的文本裡發現、抽繹出古人並未自覺意識到,卻在創作中已然形成慣例的藝術原則和理念,程先生稱之為「古代文學的理論」。程先生講唐詩「一與多」「物與我」「虛與實」的關係,錢鍾書先生總結的「通感」,朱自清先生「論逼真與如畫」,都是這方面的代表。對待古人,我們不光要看他們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們在創作實踐裡做了什麼。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秦漢文學之四:漢代辭賦
    他把天下郊祀鋪寫得雄偉壯闊又飄飄欲仙:"流星旄以電燭兮,鹹翠蓋而鸞旗。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聲駍隱以陸離兮,輕先疾雷而服遺風。"並頌揚漢王朝"輝光眩耀,隆厥福兮,子子孫孫,長無極兮"。 揚雄的辭賦雖有模仿前人之處,但也有獨特的面貌,含諷之意較多。晚年,他對賦有新的認識。他在《法言.吾子》中寫道:"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
  • 讀詩|古詩中常見的幾種襯託手法解讀
    詩人在此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景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心中思鄉之情。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託出鳥的羽毛更白。「逾」是更加,這是靜態的對比,是顏色上的映襯,借江水的碧綠襯託鳥兒的潔白,色彩明麗而景物生動。第二小句寫山和花,群山蒼翠,山花紅豔。一個「欲」字,讓人感受到這花紅生動、跳躍,仿佛是有溫度的火焰即將點染青山。
  • 秋分,天文意義上的中秋,賞月思鄉
    在現代文明的曙光尚未照耀到的時代,越來越長的夜晚中,月亮作為那顆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便顯得格外的耀眼,格外的重要。月亮被原始人類逐漸地神話,月亮崇拜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月神是誰?世界各個民族各自有不同的說法。就是同一個民族,月神也會出現好幾個。希臘神話裡認為塞勒涅、潘狄亞、阿爾忒彌斯都可以稱為月神,中國神話裡的月神,人們稱之為月神娘娘、太陰星君、月光菩薩、廣寒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