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飛鳥意味著漂泊。
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鳥在中國古詩多言飛鳥,飛表示一直在尋找停靠的地方,一種永遠尋找歸程的鳥;到了家就不用再飛了,可以休息了。其中蘊含著漂泊的情感,沒有家的歸宿感;不就是千千萬萬背井離鄉,漂泊在大城市裡而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家來歇息的打工者的心理寫照嗎?鳥一直在飛,不知何枝可依;打工者一直在努力工作,一直在漂泊著,不知何時在大城市有自己的家。
二遊子在外的思鄉歸家之戀
(一)「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九章·涉江》。據說鳥飛千裡,最終會返回自己的老窩;狐狸將死時,頭總朝向出生的小山頭。
(二)「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鳥在外面飛累了,要回家休息了。人在社會上拼搏工作,身勞心苦;要回家歇息了,家是溫暖的港灣。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三)元人馬致遠小令《天淨沙》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實在是中國山水詩一個最精彩的詩品。這闕小令的意義,或許並不在詩的本身,而在於這種飄泊無依的情感原型,在於秋風行旅圖中詩人形象中具普遍意義的那一份千年遊子心。
循著這一條「西風古道」,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中國山水詩的真正源頭。也即是說,中國詩人背井離鄉、行役徵戍以及由此產生的生命漂泊之感,與嚮往安頓之感,無疑構成了山水詩的一個極重要的精神源頭。凡第一等的詩歌,總是包含著最基本的情感要素。
人事無常,人們在現實的莫測中要承受相當的精神壓力,自然山水或一種精神意象,往往擁有比人更長久的生命力,一種近似不變的永恆能讓人漂泊的心安頓不少。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裡的「鄉關」,是地理意義上的「鄉關」麼?不是。此乃心靈上所嚮往的「鄉關」。須從精神家園的意義、靈魂止泊的意義上來理解。中國山水詩中黃昏感受中所體現的漂泊痛苦之深,安頓意義之切,莫此為甚!許多人窮其一生來尋找精神家園、靈魂故鄉依舊不得,而當詩人發現了山水自然,這片仁慈的天地便向漂泊的人們敞開懷抱了。中國人的生命特質也在此生根發芽,顯現出來了。
德國著名詩人、哲學家諾瓦利斯曾經動情地說:「詩是對家園的無限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