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

2021-01-15 澎湃新聞

「意象」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範疇,一直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0世紀的西方詩界受到中國意象理論的啟發,也開始基於西方既有文化資源來建構他們的意象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意象派詩歌流派開始具備相當的影響力之後,西方意象概念反過來又對中國學界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產生了雙重效果:一方面,由於西方意象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來自域外的別樣思考角度和現代審美的精神資源,使得中國的傳統意象理論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西方意象概念與中國傳統意象概念有著質的區別。西方意象概念在文化上基於西方圖像學和象徵主義的土壤,而中國意象概念則基於「天人合一」和「以空間凝聚時間」的基本意圖,因此,必須釐清兩者之間的差異。

01

意義生成機制之差異

整體而言,中西語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區別在於 ,西方「意象」就是「圖像」藉助象徵方法在讀者內心中的呈現 ,其意義的生成具有多義性、彌散性,而中國意象則是基於某種共識來生發,其意義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徑,兩者在意義生成機制上有著本質性的差異。

具體來說,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內心中的呈現是沒有穩定模式的,每個讀者基於自己的個體接受圖式而創造出差異性極大的想像空間。而中國意象在具體生成的過程中,有一個從「預備」到「生發」的過程。在「預備」的過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導,而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約定俗成」的文化意義。

以龐德的詩歌為例:「蘆葦重,彎曲了。竹子言說,似乎在流淚。」「幾張臉在人群中幻影般閃現;溼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龐德的書寫模式,模仿的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路數,這種寫法顯然比波德萊爾那種跳躍性、抽象化、晦澀冗長的象徵主義書寫要更具蘊藉性、可讀性和畫面的美感。 但龐德顯然依舊未能理解中國詩歌中運用自然意象之精髓。中國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帶特定意味,這是與一般的自然物象最根本的區別,比如竹子在中國的繪畫和詩歌當中,一般都帶著「臨風不懼」「青翠挺拔」「高潔自愛」「寧折不屈」等意味,其與梅蘭菊等自然意象一道,構成了所謂君子處世的審美姿態。至於「桃花」則讓人聯想到「春暖」「萌動」「豔麗」等意味,諸如「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詩中「桃花」這一自然意象指向的是佳人的意味,而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和「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詩中,「桃花」則指涉著「春暖」「萌動」的氣息。

也就是說,中國人由於自然意象所自帶的相對穩定的意義指向性,能夠在接觸某個自然意象的剎那間迅速進入某種預設好的意義空間之中,意象接受者無需過多思索就能直接進入一種約定俗成的共時性審美情境之中。至於在這種審美情境之中,審美參與者究竟希望進入哪一類審美情境,就由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這跟波德萊爾象徵主義式的碎片化、抽象化、晦澀化有著本質區別,也跟龐德試圖模仿中國的「自然意象」卻寫出了諸如「蘆葦重,彎曲了」之類的「自然物象」有著顯著區別。

02

空間構造形態之差異

西方「意象」其實就是從對象在主體意識中的「表象」到化為「藝術形象」的構建過程,更看重的是這個過程中主體的「感覺」「情緒」,即便這種個人主體的「感覺」「情緒」藉助詩歌文本的平臺實現了與其他讀者主體的互聯互動,產生出某種「準主體間性」的氛圍,其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舊停留在「自艾自憐」「自娛自樂」的個人情緒反饋的感性範疇,具有平面性、片面性和當下性,這與中國意象基於「天人合一」觀之下所強調的立體性、穿透性和超越性有著顯著區別。

中國意象體現的是一種空間意識,這種「以空間凝聚時間」的模式跟西方強調視覺性的傳統空間觀不同,中國人更看重的不是圖像構築的藝術形象,而是由意識構造出的內在空間。內在空間是用來統攝現實外在空間的關鍵,也是用來凝聚時間而達到「剎那即永恆」的關鍵。主體(「我」)與世界藉助意象來交會(「興會神到」),而這時的時間不是線性流逝的「自然時間」,而是「此刻—過去—未來」同時綻開的「審美時間」。所謂「思接千古」「心遊萬仞」,即是用意象構築一個空間,再用這個空間凝聚時間,繼而創造出審美獨特的時空狀態。在這一審美時空中,外在的空間(「宇」)和時間(「宙」)維度在主體意識中獲得內在化,所以主體在此刻的審美想像中突破了時間限制(「思接千古」),也穿透了空間限制(「心遊萬仞」), 進入一種自由、超越的審美狀態(「片刻永恆」)。

在中國文化裡,意象創造者將某類物象篩選出來並提煉為自然意象,實際上就是他需要這一個個的自然意象來構築可感知的基礎點,藉助它們來實現「創造意象—接受意象」的對話路徑。李白見月色而有所思,他想把這種情思傳達給他人,但李白的肉身被困在彼時彼地,他難以即刻跨越區域限制將情思傳達到他處,更無法超越自身「大限」講述給後人聽,所以他需要在自己的詩歌中以「明月」等自然意象來創造出一種突破肉身限制的超空間的乃至超時間的意象空間。在意象空間這個被精心構築的審美世界裡,後人通過審美意識與李白對話,藉助自己的審美經驗來再創造出新的意象空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意象的生命則可以無限延伸,生命個體的情思由此能夠通過意象達到永恆。即便我們跟曹操、李白、李煜並不處於同一時空,然而提到「對酒當歌」「舉杯邀明月」以及「春花秋月」時,觸發的卻是線索連貫、清晰的情思,產生的也是具有內在關聯性的心象。在這種超越時空的審美對話中,自然意象扮演著錨定審美接受者情思的重要角色,它們作為中介實現了「創造—接受—再創造」的對話和融通過程。

中國意象呈現為一種意義空間或意義空間的矩陣,它超越了西方「意象」那種圖像學的單調。但有的中國學者在援引西方學術話語體系來闡釋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時都沒有意識到中國「意象」的這種獨特性和優越性。中國「意象」這種隱含著創造者寄寓其中的特定意義以及超越時空限制的審美意圖的設置,正是中華美學獨具韻味的一種具體表現。

03

援引西式「意象」概念的歷史經驗

在中國傳統美學向現代美學轉化過程中,我們在堅守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性的同時,也需要藉助西方現代精神資源來實現「外在動力內源化」的轉化進程。從這一層面來說,我們必須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借鑑汲取現代的西方學科理念。但藉助西方學科理念的過程中,一定要警惕那種不加思辨地直接用西方理念來構造中國學科的「仰視」心態。

如果留意一下中國20世紀前半段美學研究者們對意象的闡釋就能發現其中的學理遺憾,比如朱光潛在《詩的意像與情趣》一文中談到:「意像是個別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圖影,概念是同類許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見出的共同性。」很明顯,他這裡所謂的「意像」就是指表象。他還舉例說:「『樹』字可以令人想到某一棵特別的樹的形象,那就是樹的意像,也可以令人想到一般叫做『樹』的植物,泛指而非特指,這就是樹的意義或概念。人類思想演進的程序是先意像而後概念。……意像容易引生情感,概念容易引生理解。」也就是說,朱光潛所談的不是真正的「意象」,而是「意像」(imagery)。

當然,在另一些地方,朱光潛談的「意像」又具備了中國「意象」的部分內涵:「詩是心感於物的結果。有見於物為意像,有感於心為情趣。非此意像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像就必生此情趣。詩的境界是一個情景交融的境界。這交融並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它必須經過思想或心靈的綜合。」雖然現代早期美學家中,「象」「像」兩字並無統一的用法,故而「意象」「意像」並用也是正常現象,但朱光潛在20世紀40年代時使用「意像」而非「意象」一詞,的確跟他試圖援引西方觀念進入中國美學理論體系有關。他所談的「意像」,實際上是一種將西方理論跟中國傳統理論糅合在一起的歷史產物。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美學既有缺陷也有獨特魅力,具體到意象這個概念亦不例外。 我們在對包括意象在內的傳統美學基本概念進行學理梳理的過程中,既要讓西方學科理念「為我所用」,又要警惕出現西方理念「覆蓋」中華理念的問題。所以如何在現代學科架構下修正中國傳統美學的缺陷而揚其長處,構建具有自身風範的中國現代美學,是我們推進中華傳統美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過程中必須審視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精彩推薦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相關焦點

  • 山海異聞錄意象品測開啟 概念視頻展現世界觀
    意象品測,因奇而遇!由蓋婭互娛自主研發,以國學文化《山海經》題材為背景的3D國韻奇遇式手遊《山海異聞錄》於今日(10月30日)11點正式開啟意象品測! 以《山海經》這部被譽為「神話之淵府」的先秦古籍為依託,衍生出嶄新主支線劇情,手遊既沿襲了東方古韻的視覺設定,又融合日和元素,匠心打造貼合現代審美的國風畫面。本次不限號意象品測中,還將大幅提升畫面細節及戰鬥表現,將山海奇遇滲透入主支線劇情之中,晚間還將開放桃園守衛戰等體驗活動送上超多驚喜,期待您的參與!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內容摘要: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除了有少數學者區分西周封建與西歐封建外——例如馮天瑜將西周封建制說成是「宗法封建制」,將西歐封建制說成是「契約封建制」[1]——對於中古西歐與中國的「封建」還缺乏比較研究,但是這方面的研究恰恰應是認識「封建」概念的關鍵。因為中國人理解的「封建」這一概念本是從西歐封建制中抽象出來的。從認識史以及發生學的角度看,首先必須考察西歐「封建」的確切含義,才能理解中國「封建」的真實意義。
  • 什麼是色彩意象?各種色彩的象徵和意象的含義
    「意象」的概念是出自於中國傳統美學的範疇。「意」即「意境」,是指在創作過程中設計者的個人感受、情致和易趣;「象」即「朦朧美」,是指客觀對象經設計者想像後的形象。在具體的繪畫中,兩者相輔相成,以意表象,以象達意,密不可分。在色彩設計中,「意象」是指設計者主觀情感意願與客觀對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作者: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毛宣國  摘 要:葉朗教授的「美在意象」說是新時期美學的標誌性理論成果之一, 它是在充分吸納中西美學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來的。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雖然《周易》與《莊子》分別對「意」、「象」進行了論述,但此時的意象仍然只是一個模糊的範疇,並未形成明確的概念。意象作為一個美學概念,最早出現於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神思篇》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從這裡看,我們就很難否認中西形上學傳統在起源上的鮮明反差了:古希臘形上學以單純基於認知需要考察「作為存在的存在」為初衷,所以打出了第一科學的旗號,並與考察形而下存在的具體科學形成了對照。相比之下,先秦形上學以基於兩類需要的交織探尋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道」為初衷,所以充滿了政事治理、道德修養的人為情理意蘊,並與考察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器的具體學問形成了對照。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如果將西方區域化,那麼,可以看到,宋代和作為西方史學近代化起源的文藝復興一樣出現了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革新,是中國史學「近世化」的開端,也是接觸西方之前原生性的帶有近代化特徵的史學前近代階段。由此可見中西史學近代化過程中的一致性與中國史學近代化的內在動力。  近代以來,中西比較成為一種重要的史學研究視角。
  • 外部意象 | 陳蒙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發揮意象的聯通性功能,使內部和外部得以拓展和延伸,這難道不是審美的要求?在意象面前,感知的現象學研究應讓位於富有創造性的現象創作。倘若人們以概念的手段來分析意象,那麼意象就會煙消雲散。意象的存在是一種點亮和處於自在狀態。意象自身沒有什麼意圖,但它永遠在生成和變化,它去往那個連它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渾沌對應律是按照和合學建構的範疇系統及其邏輯結構,文化系統的可比性和差異性是相對的、相關的、特徵上的,文化系統的對應性和等價性是絕對的、本質上的。就局部狀況來考察,文化系統內部具有時態化的特徵,可分離出進步水平、開化程度有別的歷史階段;文化系統之間具有區位化的特徵,可劃分為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差異的交流類型。
  • 具有環保意象和概念的公園綠地,七座大型風車,吸引人群目光
    燈塔為八角型,純白色系,在藍天下閃耀動人,和燈塔連在一起的方形白牆建築是燈塔辦公室,燈塔頂端有一眺望臺,可一覽旗津港、柴山、西子灣美景以及高雄港灣城市船隻進出盛況。高雄佛光山寺是佛光山的本山,當年由星雲大師一磚一瓦建立起來。佛光山寺廟建築規模宏偉,以巨型雕塑群著稱,一進山門就能見到接引大佛,佛像左手下垂作迎賓狀,右手舉至肩,掌心向前,手指向上,表示「接引信徒上天」。
  • 呂國英:意象 抽象——論高維之美的藝術創造⑤
    此「象」外之「象」,是為象之遠方之象,即為 「靈象」,就是「氣墨靈象」之核心與靈魂概念之。  人類藝術語言濫觴於具象,無不與自然物象之「映象」相關。老莊「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建構與一脈相襲,既令成就東方藝術體系之中國成為意象的故鄉,也使意象語言似乎「名正言順」地「統攝」至今,雖時間演進而於宇宙萬物之意象「立象」幾近未變。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坤輿全圖》以及《坤輿圖說》都使用中國長度單位和時間概念,如「裡」「丈」「尺」「寸」「午時」「正一刻」等。 後來,乾隆年間開始編纂《四庫全書》,《坤輿圖說》是被《四庫全書》收錄的唯一一部清代西方傳教士的地理學著作。南懷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可見一斑。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Langacker)等的觀點,概念系統由具有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組成,正是這些概念結構組織並構建了概念系統,其中最常見的概念結構便是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它們具有不同的圖式性程度,在概念系統中形成一個層級性組織(hierarchy)。概念隱喻亦受到了這四種概念結構的組織和構建。根據「概念隱喻多層觀」,任一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四個概念結構。
  • 從意象到意境——以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為例
    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的第一重結構是「荷花意象」關係結構。「意象」關係結構是以「荷花意象」為中心、關聯創作者和接受者、關涉世界的「意象」整體。創作者被荷花多樣的風姿、勃鬱的生機與作為花中君子的文化意義所感動,作畫創造荷花意象表現生命的偉力與美的純真。《吻月》中盛開的荷花在荷葉的掩映下與水中之月部分疊合,好像是吻著月亮。荷、月、水與觀賞的人敞開了廣闊的審美空間。
  • 意象是什麼?意象如何分類?最簡單最正確的解讀來了
    一、意象是什麼意象是什麼?意象是表達了某種意思的事物。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也沒什麼爭議。提起意象,很多人都會想到古詩詞。沒錯,意象基本上屬於古詩詞專用,雖然在別的行業和領域也有使用,但是都借鑑了古詩詞。無論意象怎麼使用,其中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古詩詞中的意思。
  • 高考中經常丟分的古詩鑑賞題:什麼是古詩的「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是意象呢?所謂「象」,即物象,也就是可以看得見的事物;所謂「意」,即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實際上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 劉寧作品《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出版
    唐詩詠長安散發出的芬芳似乎千餘年來尚在西安這座古都裡瀰漫,近日由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寧撰寫的《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在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仍然充盈著濃鬱的漢唐芳香。該書作為陝西出版資金精品項目成果,共計33萬餘字,是劉寧耗時多年,以文本細讀、史料考證、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百年西安城市史、文學地理學研究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