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月2日人民日報《華東新聞》報導,去年12月28日,在安徽省蒙城縣第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牛群以323張贊成票,7張棄權票當選為蒙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到去年底,牛群掛職蒙城縣副縣長兩年期滿。面對蒙城人民的再三挽留,面對剛剛起步的事業「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殘疾孩子,牛群選擇留在蒙城。
選舉結果公布後,牛群表示,感恩、感謝、感激蒙城的116萬父老鄉親,並決定將戶口從北京遷至蒙城,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蒙城人。他說:「是蒙城幫我實現了人生轉折,實現了我對人生感悟的追求。當選副縣長,是蒙城人民對我的信任和厚愛,我會用心做。蒙城不富,我不走;蒙城富了,我捨不得走。」
牛群不僅鐵定心腸,要在副縣長的崗位上繼續幹下去,還準備正式在蒙城定居落戶,此舉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遙想當初,牛群風風火火地趕赴蒙城掛職時,沒少引起人們的猜測和爭議。筆者當時也動筆寫了一篇質疑牛群當副縣長的文章,對無從政經驗的演藝圈名人的「掛職」動機及是否將「走過場」提出了疑問。當然,還有一些人直言批評牛群是在「作秀」,甚至挖苦他是「耐不住寂寞」,在相聲不景氣的情形下製造噱頭以維護名人的眼球率。遺憾的是,牛哥並未被眾人「不幸而言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辜負」了他們的「期待」。相反,他在蒙城幹出了讓老百姓摸得著看得見的實績,以高票當選副縣長也足見牛哥在當地的民意基礎。
如果當初牛群到蒙城掛職,純粹只是為出出風頭,身在曹營心在漢,雖有「牛勁」卻往別處使,那麼,我想蒙城的老百姓並不會因為他是著名笑星就挽留他,難免臺上看他笑話,臺下說他壞話。事實上,蒙城百姓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牛副縣長有著極佳的口碑。據2002年12月29日《新安晚報》報導,根據記者在蒙城街頭的隨機採訪,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機關幹部,大家對牛副縣長在職期間的表現及業績普遍表示滿意,並一致希望他能留下來。
正所謂「惺惺相惜」,正是因為蒙城百姓的禮遇,才促使牛群毅然放棄京城的戶口,一心一意在蒙城紮下根來。由此讓我聯想到了浮萍式的幹部「掛職」現象。對於時下的幹部交流掛職,人們並不陌生,民間有戲語稱之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單從字面上理解,便可知道掛職無非是一種短期駐留。本來,讓幹部下基層掛職鍛鍊,是為了讓他們深入群眾,學習經驗,豐富閱歷,以便在未來的崗位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我不否認有的幹部在掛職期間兢兢業業,能從實際出發,切實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但更普遍的一種情形,卻是掛職幹部們庸庸碌碌的表現,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心態的亦不乏其人。
也許是因為「此處不是久留之地」,所以一些掛職幹部在沒有了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後,便開始自我放縱,鬆懈政務,安身立命於留守型的幹部角色,反正期限一到,便拍拍屁股走人。對於某些掛職幹部而言,別說體察民情,為民解憂,恐怕就連自身份內事務,也理不出個清楚完整頭緒。針對這種尸位素餐型的掛職幹部,心中自有一桿秤的老百姓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眼色使,別說投給他們「留任票」,還巴不得鳴鑼放炮趁早送之為後快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牛群不啻為掛職幹部們的學習好榜樣。起碼,牛哥教會了他們「掛職」蘊含的深刻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