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2019年4月16日下午,習近平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
奉節縣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針對「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向總書記匯報了平安鄉開展「四訪」帶來的成效。
「四訪」指的是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
「我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精準施策,改造了1112戶危房,易地扶貧搬遷168戶……」鄒遠珍向總書記匯報了農村危房改造的補助標準,並高興地告訴總書記:「平安鄉已經戶戶住上了安全房!」
△平安鄉雪景
1月7日,奉節縣平安鄉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
瑞雪兆豐年。平安鄉的氣溫已經降到了接近零度,但寒冷的風雪擋不住當地人們內心的溫暖。
對居住在這裡的7000多戶村民來說,這是平安鄉最溫暖的一個冬天。
2019年,平安鄉抓實「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發生率首次降到1個百分點以下,僅有0.5%。
貧困戶住進了新房子,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不怕停電」的電烤爐
……
去年,平安鄉也誕生了第一個產業發展「億元村」和四個「千萬元村」。
帶著平安鄉的這些收穫,鄒遠珍踏上了前往主城參加重慶兩會的行程。
在兩會期間,鄒遠珍想把平安鄉的「溫暖」,傳遞給更多人。
△2020年1月13日,市人大代表鄒遠珍在接受採訪。
問題少了感謝多了
一聲聲「謝謝」感動著扶貧幹部
2019年4月18日深夜,鄒遠珍從主城回到平安鄉。一路上,她接到了不少村民打來的電話。
「鄒書記什麼時候來我們村裡?」這是村民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村民們得知鄒遠珍參加「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並發言,都想請她來村裡「擺一擺」。
第二天一大早,鄒遠珍和扶貧幹部就啟程前往平安鄉最偏遠的桃樹村和長坪村。
路過關門山大橋時,鄒遠珍看著車窗外來往的行人和車輛,想起了自己6年前到平安鄉工作,第一次去這兩個村走訪的場景。
「以前去這兩個村,坐車要兩個多小時,走路要四五個小時。」鄒遠珍說,因為交通閉塞,桃樹村和長坪村發展落後。甚至有人形容,這裡就像是「野人居住的地方」。
2019年1月22日,關門山大橋建成通車,實現了平安鄉人世世代代的夢想,也打通了桃樹村和長坪村的脫貧之路。
車行半個小時後,鄒遠珍到達了桃樹村。此時,村裡院壩上已經被村民們擠得裡三層外三層。
「群眾得知平安鄉的脫貧攻堅得到了總書記的肯定,大家歡呼雀躍,這是全鄉人民共同的榮耀。」
△鄒遠珍和村民開院壩會
鄒遠珍說,自己開過很多場院壩會,這兩場是最熱鬧的。
在鄒遠珍宣講座談會精神過程中,多次被熱烈的掌聲和村民的問話打斷。
宣講結束後,鄒遠珍和鄉親們都激動不已。他們緊緊握住鄒遠珍和扶貧幹部的手,不斷說著「謝謝」。
這一句「謝謝」,讓在場的幹部溼了眼睛。平安鄉開展「四訪」工作,以前聽到最多的是問題。
一次次宣講,堅定了平安鄉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信心足了幹勁大了
平安鄉有了首個「億元村」
有女莫嫁平安槽,一年到頭磨兒搖。想吃米飯沒得煮,紅苕洋芋包穀糊……
這是平安鄉的一首歌謠,也曾是當地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平安鄉,很少能聽到這樣的歌謠。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們描寫脫貧攻堅的順口溜、打油詩。
「峽高水急關門山,自古以來是天險。如今架橋通三地,一路暢通到平安。水電路訊危房改,高山小村新風採。最是感謝幫扶人,跋涉入戶解憂懷。感謝黨的好幹部,百姓脫貧心歡快。」
去年,被村民們稱作「農民詩人」的甘立敏創作了這首詩,在平安鄉火了。
55歲的甘立敏先後在安徽、河南、山西等地打工。他說,以前村裡路沒通,橋沒修,出去了就不想回來。現在的平安鄉,有路又有橋,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回來的人都不想走了。」
去年,甘立敏種下了200畝脆李、260畝蕉藕,帶動了32戶鄉親一起增收。其中,貧困戶就有13戶。
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增收。如今,平安鄉已實現了主導產業100%覆蓋貧困村,產業項目100%覆蓋貧困戶,利益聯結100%覆蓋貧困戶,集體經濟100%覆蓋村集體「四個100%」。
用鄒遠珍的話來說:「在平安鄉,只要你肯幹,就一定能增收。」
去年,還有一件事讓平安鄉的村民們高興:平安鄉有了四個產值超過千萬元的「千萬元村」,以及首個預計產值超過1億元的「億元村」——天台村。
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天台村通過發展生豬、肉牛、蔬菜等產業,讓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長了近一倍。2018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5500元,而去年已漲至9887元。
2019年,平安鄉繼續深入開展「四訪」工作,實施動態監測,抓實「兩不愁三保障」。
在「四訪」過程中,扶貧幹部發現有兩棟C級危房已經達到了D級危房標準,於是立即對這兩棟房屋啟動D級危房改造,主動解決了2戶貧困戶的安居問題。
應改盡改,應搬盡搬,一戶不漏。在平安鄉,戶戶都住上了安全房。
2019年,平安鄉的貧困發生率降至0.5%,首次降到1個百分點以下。
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自平安鄉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到目前全鄉脫貧人口沒有一人返貧,真正實現了脫真貧、真脫貧。
啃掉最硬的「硬骨頭」
川東遊擊隊小鎮今年開門迎客
33戶100人,這是平安鄉尚未脫貧的人數,也是平安鄉今年的脫貧目標人數。
「今年,平安鄉將實現全面脫貧。」這是鄒遠珍等幹部和全鄉百姓共同的承諾。
平安鄉如何實現全面脫貧?鄒遠珍用了一句話來形容:啃掉最硬的「硬骨頭」。
「我們將分類實施精準脫貧。」鄒遠珍表示,對於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平安鄉將在醫療上給他們更多的扶持,將貧困戶自己承擔的費用減少到最低。同時,通過產業發展,讓一些病情不嚴重的貧困戶能夠就近就地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收入。
對於因殘疾和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戶,平安鄉則將做好低保兜底。
鄒遠珍說,平安鄉將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這句話讓平安鄉的幹部和百姓感到格外親切。
△鄒遠珍和村民開院壩會
平安鄉是一個紅色革命之鄉。1948年1月,川東遊擊隊政委、《紅巖》小說人物原型江姐的丈夫彭詠梧,為掩護戰友壯烈犧牲。
在平安鄉安子村黑溝淌,為紀念烈士,2011年4月,平安鄉將安子村更名為詠梧村。這個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村子,流淌著紅色的血液,播撒過革命的種子。
這是平安鄉難得的文化旅遊資源。去年,平安鄉在這裡打造的「川東遊擊隊奉節特色小鎮」進入了實施階段。預計今年年底,這個紅色小鎮就將開門迎客。
「有遊客就會有消費,有消費就會有收入。」鄒遠珍說,這個小鎮能讓人記住鄉愁,找得到兒時的記憶,也能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村民增收。
現在,平安鄉有不少村民都能講出彭詠梧在平安鄉犧牲的革命故事。
「我們會讓當地百姓,特別是貧困戶來這裡做導遊,給遊客講平安鄉的革命故事。」鄒遠珍說,讓貧困戶當導遊是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可以提升他們的思想和精神。
鄒遠珍還給我們說了一個好消息。平安鄉已經與企業籤訂了協議,平安鄉1萬畝脆李產業在2021年掛果後,將全部由企業負責銷售,不愁銷路。
幾分耕耘幾分收穫。平安鄉「春已暖花已開」,脫貧攻堅「收穫」的日子已近在眼前。
記者手記>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她是扶貧幹部代表
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在重慶兩會期間採訪鄒遠珍。
三年來,我聽她講述了很多生動的脫貧攻堅故事。而平安鄉的變化,不僅在她講述的故事裡,也「寫」在了她的臉上。
6年時間,鄒遠珍紮根奉節平安鄉,和這裡的幹部群眾一起扶貧謀發展。
2014年,平安鄉的建檔立卡貧困發生率高達14.35%;2019年,平安鄉的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5%。
包括平安鄉在內的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8099元增加到9952元,增長22%……
在平安鄉,變化的不僅僅是這一組組數字,更是每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精氣神。以前「等靠要」,現在「主動幹」。
從平安鄉吹響脫貧攻堅戰的號角開始,這裡的幹部群眾就卯足了勁,下定了決心。
鄒遠珍自己說不是「女漢子」。但是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裡,她和平安鄉的幹部群眾一起努力奮鬥,從沒懈過氣。
流血流淚不流「憾」,任勞任怨不認輸。
「『憾』是遺憾的憾。」鄒遠珍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她說,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平安鄉不認輸,更不留遺憾。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劉波 譚柯 攝影 胡杰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