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暖!8000斤「扶貧地瓜」被包圓 負債村幾十年來有了第一筆村集體收入
半島記者 徐傑
「幾十年了,俺們村終於盼來了第一筆集體收入,真讓人高興!」12月23日,在平度市店子鎮大王家村,當村民們從愛心企業採購人員手中接過厚厚一沓現金時,大伙兒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當天,在該村原第一書記柳向東的積極聯繫下,青島市湖北商會愛心企業來到村裡,採購了滿滿一車總計8000斤「扶貧地瓜」,徹底解決了困擾大夥的銷售難題。據了解,該村還種植了50畝經濟價值高的文冠果,明年將迎來第一個收穫期,「種下了『搖錢樹』,村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德利自信地說。
第一書記「搬」來博士團隊,為負債村謀出路
據了解,大王家村一共有328戶1024人,其中困難戶11戶、低保戶18戶。村民長年種植玉米、小麥、花生等傳統作物。由於村裡嚴重缺水,大多數家庭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上世紀90年代,村集體辦企業失敗,至今仍負債40多萬。多年來,大王家村一直戴著「經濟落後村」和「空殼村」的帽子。
2017年9月,青島市人社局選派第一書記柳向東駐村開展精準幫扶工作。在局領導的支持下,他為村裡爭取50萬元,建設一處標準化水塘,解決了數百畝地的灌溉問題。此後,他多方奔走,為村裡更換照明線路、安裝路燈、改造自來水管道、添上健身設施,建起了室外籃球場。經過開展綠化、房屋維修和環境整治等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了幫大王家村「摘帽」,柳書記為該村「搬」來了博士團隊。大王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德利介紹,柳書記先後請來了中科院、中糧集團、工信部賽寶實驗室等單位的30多位專家入村考察。經反覆論證,最終選定了經濟價值極高的文冠果項目,村裡拿出50畝集體土地作為試驗田。今年3月,柳向東帶領村民們完成一期30畝文冠果幼苗種植工作。
套種的地瓜豐收卻被「閃了腰」,愛心商會伸出援手
為了提高基地利用效率、為村集體早創收多創收,早在今年春季文冠果幼苗剛剛栽下時,柳向東就說服村民們在基地裡套種了10餘畝附加值比較高的有機地瓜。今年10月,頭茬有機地瓜迎來了豐收季。「算了算,至少能收2萬多斤,大夥高興極了。」王德利說,然而,因原先下了訂單的客戶有新的要求,原本不愁賣的地瓜一下子被「閃了腰」,再尋新銷路成了麻煩事。「地瓜收上來之後,陸陸續續賣了一部分,還有八千多斤一直沒賣出去。」王德利說,地窖是臨時租來的,光儲存就得不少費用,眼看年關將近,大家都盼著能早點賣出去。
地瓜需要新買家,已到期離開該村第一書記崗位的柳向東比村民們還著急,隔三差五打電話了解村裡的情況。得知最近村民們正為地瓜銷路問題犯愁,他趕緊找到了之前與村委籤訂結對幫扶協議的青島市湖北商會。了解到村裡的情況後,該商會裡的幾家愛心企業一致決定,採購這批地瓜作為員工福利。經柳向東一次次電話溝通,愛心企業最終決定以每斤2元的價格認購8000斤地瓜。
12月23日上午,記者跟隨愛心企業來到村裡採購地瓜,村民們看到後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自發趕來幫忙分揀、打包、裝車。他們當中,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寒風中大家的臉和手凍得通紅,但每個人都興高採烈,忙得不亦樂乎。當晚,滿滿一車愛心地瓜被運送到市區的青島沃爾富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和青島富邦紅木城暫時存放,準備陸續發放到企業員工和客戶手中。
幾十年來村集體有了第一筆收入
作為參與此次地瓜採購的愛心人士之一,青島富邦紅木城總經理黃明宇告訴記者,這已不是他們首次採購農戶滯銷地瓜獻愛心,去年,他們公司就經半島都市報牽線搭橋,從萊西村民手中採購了3000斤滯銷地瓜和5000斤白菜,當時也是作為企業福利發放給員工和客戶。今年,當通過湖北商會得知大王家村的有機地瓜銷路受阻,馬上決定包圓試驗基地裡所有的地瓜。「既幫助村民解決了銷路難題,也讓員工和客戶感受到溫暖,我們非常願意參加這樣的愛心公益活動。」 黃明宇說。
眼看著地瓜滯銷的難題被破解,王德利的心情一下子輕鬆了很多,他告訴記者,這幾年來,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對接協調下,向社會各界爭取到了幫扶資金及物資300多萬,讓大王家村徹底變了樣,如今,村民們已經種下了「搖錢樹」。「柳書記雖然回市裡工作了,他還記掛著大家,令人感動。這8000斤地瓜賣出去後,文冠果基地套種的10餘畝有機地瓜就全部處理完了,村集體共進帳2.4萬元。這也是幾十年來大王家村集體帳戶的第一筆收入。」王德利說。
面對村民的感謝,24日下午,青島市委組織部幹部柳向東向記者表示,雖然離開了大王家村,但他永遠是村裡的一員,他的心永遠跟村民們在一起。這次地瓜銷售難題得到解決,離不開富邦紅木城和沃爾富森等愛心企業的鼎力支持。明年,大王家村裡的文冠果基地就要迎來第一個收穫期,光葉子和花兩項至少能給村裡帶來5萬元收入,未來文冠果基地的畝產效益能達5000-8000元。更值得期待的是,在青島市人社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大王家村文冠果種植專家工作站剛剛獲批。「有了權威專家的加盟,村民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日子會更有奔頭。」王德利自信地說。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