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剪紙、木板年畫……高鐵來了 平度非遺產品「火」了

2020-12-06 青島新聞網

平度剪紙。

青島新聞網11月27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張仰運 楊曉平)11月26日,濰萊高鐵通車。平度高鐵站、站前廣場一片歡騰。嶄新的候車大廳內熙熙攘攘、氣氛熱烈,「平度元素」滿滿。在大廳東南側,平度非遺產品展吸引了若干旅客和媒體的聚焦、熱捧。新河草編、平度剪紙、宗家莊木板年畫以及國家地標產品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等,和新開通的高鐵一樣「備受矚目」。

「這是平度新河草編,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6日上午10時30分許,到平度出席濰萊高鐵通車儀式的山東省副省長凌文一行,來到平度市非遺產品展臺前,他饒有興致地拿起一個草編包邊聽解說邊欣賞,仔細詢問非遺產品的選材與製作技藝,不時微笑點頭予以肯定。

「省領導對新河草編非遺產品非常認可,現場通過微信掃碼購買了一個小包,我想這是對我們平度非遺產品一次極好的『代言』和宣傳。」新河草編解說員馬曉萌回想起來,難掩心中激動。

平度非遺產品。

新河鎮有「中國草編工藝品之鄉」美譽,是江北地區最大的草編工藝品加工出口基地,草制工藝品產業成為支撐當地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為提升新河草編品牌知名度,新河鎮申請註冊了「指間大象」商標,走品牌化、集群化發展之路。目前,全鎮從事草編工藝品的企業有90餘家,103個村莊中有80個村建立了草編工藝品加工點,從業人員2萬餘人,年產值達24億元,產品遠銷日韓、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陽光四射,喜燕飛舞,高鐵通車,百姓有福。」由平度市民間藝術家鄭峰雷創作的「濰萊高鐵平度站」剪紙作品,以圓形構圖勾勒高鐵開通盛況,比例勻稱、形態飽滿、刀工精美,生動詮釋了百萬平度人民高鐵圓夢、意氣風發的昂揚精神風貌。

平度泥塑、平度烙畫、宗家莊木板年畫、店子火燒等非遺產品一一展示,在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同時,微信朋友圈也一時刷爆,本地抖音、快手、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一度霸屏。

在隨後從平度站始發的首班「復興號」G9928次列車6號車廂上,新河草編、平度剪紙以及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等作為「代表」首次在平度「踏上」高鐵。各級媒體和乘客爭相拍照、採訪、留念,原本寬敞的車廂過道一時變得擁堵。從平度站到濰坊北站僅21分鐘車程裡,各路媒體緊張採訪,但仍有部分媒體臨近到站還未結束,只能「遺憾」地直言:「實在跑的太快了,下次找個節點再來平度採訪拍攝。」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平度百姓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出了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被列入省級項目2個、青島市級項目9個、平度市級項目60餘個,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和非遺項目資料庫。「高鐵的開通為平度非遺文化的推介和非遺產品的銷售插上了『翅膀』,我們將抓住機遇、創新形式,推動平度非遺走向全國。」平度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焦點

  • 高科技讓金東古老木板年畫「活起來」
    這個問題一直是金華木板年畫基地、金華木版年畫博物館負責人黃菁菁近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木版年畫不能只往回看,還要往前看、往未來看,要讓木版年畫煥發時代朝氣,就要求變,賦予木版年畫新的時代主題,為其尋找新的傳播載體。」黃菁菁說,如今他們正往「輕資產」打造非遺文創產業道路上越走越遠。
  • 東昌木板年畫傳承人徐秀貞:傳承難做但從不嫌累
    退休十餘年來,她將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木板年畫的學習、研究和傳承上,為聊城市民間藝術守住了一段彌足珍貴的文化記憶。年畫有著美好的寓意,古人過年時張貼門神、灶神、井神......其實傳達的就是農家人心中的一種信仰,以拜老天爺的形式來祈禱平安、豐收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木板年畫的實用價值逐漸消失,如今,它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觀賞、裝飾和收藏上。「既然要收藏,那就得做得精緻、做的漂亮。木板年畫的許多細節都很講究,比如人物的五官、服飾,都要做到完美才行。」徐秀貞說。
  • 鳳翔木板年畫傳承人:專注和堅持永遠不過時
    鳳翔木板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邰利平接受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採訪 尚洪濤 攝 邰利平介紹自己的作品尚洪濤 攝 11月11日,在陝西傳統手工技藝大展鳳翔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邰利平的展位前,除了擺放著年畫和製作年畫的木板外,還擺著一本有關鳳翔木板年畫的書。
  • 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閩南網12月3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林海寧 文/圖)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沸騰,喝彩聲、掌聲陣陣響起,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這裡舉行。、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 高手在民間丨王振軍:用心感受木板年畫之美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閆鵬 棗莊報導每年暑假期間,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來到滕州市荊河街道王樓村,傾聽滕州傳承人王振軍講述年畫裡的故事。滕州王樓木板年畫始於明朝永樂年間,興盛於乾隆年間,至清末民初時期又一度興盛,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木板年畫基地,行銷蘇魯豫皖數省。「狀元及第這塊木板是民國時期的板。家裡有學生的話都願意買這個,用來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刻苦用功,金榜題名。你看,他胸前的鶴是白色的,意思是在做官的時候一定要清清白白、乾乾淨淨。」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12月24日,在青島市李滄區大嶗路社區城市基層黨建實踐中心,居民們享受到了一場非遺文化的「饕餮盛宴」,當天,皮影戲、糖畫、活字印刷、木版年畫、扎染、繡荷包……讓人目不暇接。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這裡又稱「湖城」,是「木版年畫之鄉」,有舍利塔和古墓群
    手術說,由於交通手術,上一站在德州,所以和河北的嫂子很近,小酒也會坐火車馬上到達嫂子市,嫂子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我國第12個5年計劃中,多條高速鐵路在這裡匯合,可以說,亨洙的高鐵貫穿了我們祖國的四面。蘇藝學民俗在各個地方都有其特有的風土人情,不僅是嫂子也不例外,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美術和繪畫,一般的畫都畫在圖畫紙上,嫂子藝術的大師們在香菸瓶上畫畫,不是鼻煙瓶在裡面小煙壺本身就太小了,壺嘴更窄,在這裡面可以畫出這麼完美的畫手藝真的很好這就是傳說中的創意,以前看過很多民俗,比如說剪紙的話手術我敢舉著剪刀畫這個故事光看老師們做的,我就冒冷汗,絕對不能親自做。
  • 佛山非遺吸睛又「圈粉」!| Amazing Foshan
    元旦當晚,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無獨有偶,近日,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上線,佛山唯一入選的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的記錄工作成果列入其中。
  • 又有兩地加入「高鐵圈」
    今日上午,濰萊高鐵開通儀式在山東省平度市舉行,至此,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平度市將結束無高鐵的歷史,青島也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開放式售票,與爾「同坐」零距離26日上午9點30分,魯網記者來到平度站售票廳,可以看到不少平度市民專程來體驗濰萊「首乘」,偌大的廳內顯得有些擁擠。
  • 濰萊高鐵26日將正式通車!濰煙高鐵一標段首樁在平度開鑽!
    2020年11月17日上午,濰萊高鐵試運行列車經停平度站,平度市部分市民「先乘為快」,參與了濰萊高鐵試乘體驗活動。2020年11月月26日濰萊高鐵將正式通車,平度全面邁入「高鐵時代」,成為青島地區到省進京最快捷的城市,大家的出行將更加便捷,平度的發展也將全面步入快車道。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近5年來,我市非遺理論研究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組織編寫了《台州亂彈常用音樂研究》《台州亂彈》《濟公傳說》《杜式太極拳》《台州市中小學師生剪紙大賽優秀作品集》等書籍。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佳百優」圖書評選活動,《堅守者——台州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口述》等10本非遺書籍入選。《台州地方藝術》這一教材內容涵蓋9個縣(市、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28日在穗開幕
    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推陳出新,跨界推動非遺融入年輕人群:高級工藝美術師盧桂榮年度新作《民族魂》,以萌趣的鼠年生肖形象為手拉壺體塑形;佛山木版年畫市級傳承人劉鍾萍等推出的「解憂年畫鋪裡的諸神復活」,通過賦予年畫圖案「新民俗」的闡釋,提升年畫體驗活動的儀式感,讓傳統年畫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作為今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設計展「爆款」的《永慶坊AR公共藝術實驗》,運用AR技術為龍舟、雞公欖、醒獅等非遺符號塑造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
  • 人物丨以火為墨,在普通木板中喊出繽紛的春天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簡單的說就是用火燒熱烙鐵後,在木質物體上作畫。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山丹烙畫起源於民間廣泛流傳的木製家具燙畫工藝,舊時木匠不僅做家具,也做燙畫作為家具上的裝飾,慢慢形成一套完整的燙畫工藝。在炕桌、立櫃、方桌等上面,都有烙畫。
  • 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如此歷史悠久的輝煌古都孕育了陝西皮影戲和木板年畫這樣獨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探訪期間,青年創作者們拜訪了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陝西華州區皮影戲傳承人汪海燕老師和西安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汪氏木板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汪瑞老師。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