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畫,不依託顏料,也不用水墨,就可以讓一塊普通的木板變得春意盎然,趣味無窮。你信嗎?在甘肅,就有這樣的高人。也許大家很好奇,這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這是一種奇特的繪畫方式——烙畫,也是中國傳統工藝珍品之一。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簡單的說就是用火燒熱烙鐵後,在木質物體上作畫。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山丹烙畫起源於民間廣泛流傳的木製家具燙畫工藝,舊時木匠不僅做家具,也做燙畫作為家具上的裝飾,慢慢形成一套完整的燙畫工藝。在炕桌、立櫃、方桌等上面,都有烙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山丹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普查山丹民間美術時,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燙畫圖案,在對其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借鑑電烙工具在木板上燙畫,獲得成功,後定名為「山丹烙畫」。
山丹烙畫的技藝特點主要是用電烙鐵代替筆作畫,融勾勒、皴擦、烘染為一體,能表現出水墨畫的藝術特點,充分利用木板的原始紋理,即興創作,能收到水波蕩漾、雲霧繚繞的藝術效果。在棕色為主調的畫面上,適當輔以顏色的渲染,形成了古色古香的藝術韻味。
在此次西北五省區非遺展演上,張掖展覽廳裡有一位藝人,正用烙畫筆在木板上小心翼翼地作畫,小編和他聊天得知,他正是山丹烙畫代表性傳承人張志光。他今年52歲,是張掖山丹霍城鎮西關村人,他從小喜歡畫畫。在19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在山丹文化館看到了烙畫藝術,此後便對這門獨特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後他便拜烙畫藝人陳希儒為師,開始了他的烙畫人生。
張志光深得陳希儒老師的烙畫技藝真傳,憑著自己的繪畫天賦,以及對烙畫藝術的熱愛,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潛心研究,參考其他畫種,熟練掌握了山丹烙畫的選材、畫面藝術、裝飾系列工藝等,並於今年成立了自己的烙畫工作室。
他還常常與前輩們一起研究創作烙畫,在傳統烙畫的基礎上,對烙畫進行大膽的創新,改變傳統烙畫色彩,在鍛木三合板材料上,將層疊著色與反覆烙燙相結合,獨創出了重彩入木三分的彩烙套色畫技法,這種既有油畫立體質感,又有中國畫筆墨韻味的畫法,吸收和借鑑了油畫與國畫的長處,經過燙烙、烤彩和特殊處理,保留了烙畫的浮雕效果。
彩烙套色畫技法完美地再現了中國畫的勾、描、皴、擦、點、線、渲、染等各種筆意。或簡單典雅,或濃墨重彩,不僅立體感增強,色澤鮮豔,而且永不褪色,成為甘肅民間工藝一絕。題材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風景、民間吉祥圖案等。風格追求寧靜、優美、超逸,被畫界同仁所稱讚。其作品也多次獲省、市獎項,並被多名收藏家收藏。
據張志光介紹,烙畫和其他畫比較起來,作畫工具和材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採用的主要材料為木板。他說:「椴木板、楊木板等等都是很好的作畫材料,工具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以前是把烙鐵、金屬針燒紅了,再在木板上烙畫。現在有了專門烙畫的筆,這種筆很方便,也可以很好地控制溫度。」
面對小編的採訪,他說:「我不想局限於傳統的作畫理念,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需要在傳統內容的基礎上添加新觀念、新技術,讓傳統工藝美術煥發出新鮮的活力,這樣才能讓這項民間藝術與時俱進,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並得到積極的傳承。」
非遺傳承人展播
剪紙傳承人系列之王永蘭
王永蘭,甘肅清水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她的剪紙作品和事跡被省、市、縣多家新聞媒體刊載和報導。2006年獲甘肅省副高級剪紙藝術師職稱。2007年部分作品入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傑出傳承人卷》,並被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稱號。
她的作品文化氣息濃鬱,栩栩如生,人物造型及情節富有鄉土氣息和鮮明的隴原民俗風情特色;有著強烈的生命活力和粗獷質樸的風格特徵。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吉祥圖案,質樸自然,豁達而有生氣,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情感。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投稿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