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8月11日訊(山東臺 廖亮 臨沂臺 曹磊 紀立軍 劉江)1955年,山東莒南縣王家坊前村部分農戶自願入股、辦起互助合作社,通過發動社員投資,解決了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個經驗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幾十年來,王家坊前村的村民們發揚自力更生、合作共贏、敢為人先的光榮傳統,從原來的互助合作,到現在的村社共建,老典型走出新的共同致富路。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村民王奉民曾經是位種田的老把式,幾年前,老王放下鋤頭,到村裡的石材廠當起了技術工人。
王家坊前村民王奉民告訴記者,「一天加加班就賺個二百多塊錢,又不用出遠門,在家裡又方便,人又不受罪,像我這個年紀五十來歲了,一年還能掙個四五萬還不可以嗎?比原先收益一年頂好幾年的。」
王家坊前村是遠近聞名的石雕石刻專業村,從1968年村裡創辦了全縣第一家石刻廠開始,石雕石刻慢慢發展成了村裡大產業。為了讓大夥做生意方便,村黨支部也想了不少辦法。
王家坊前村支部副書記村主任王奉選邊走邊說,「現在看到的省道兩邊,都是便於機動出入方便的地方 我們村裡沿線有兩公裡之多,都讓給搞石雕石刻的業戶,為了讓他們大石材能夠出入方便。」
一把錘,一根鏨,一年能賺四五萬,再加上村裡的扶持,王家坊前村不僅80%的人家都做起了石雕石刻生意,還成立了專業協會,不定期地請雕塑專家來講講課,產品也「漂洋過海」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錢是掙了不少,地誰來種呢?
村主任王奉選說,「能工巧匠都出去打工了 或者到廠子裡從事石雕石刻這方面了 家裡只剩下老年婦女兒童了,拿種花生來說,一畝地一年收益一千五百元左右,而打工一個月就可以賺到五六千元。」
怎麼樣才能不讓村裡的地荒掉呢?村黨支部討論決定和鎮供銷社,對村裡的土地實行社村共建,大田託管。從標準化種植,到田間管理,再到農產品收穫,全都由供銷社來幫著忙活。
王奉選介紹說,「全村有937畝小麥,在收穫小麥的季節,通過支部服務,有接近500畝小麥進行了大田託管,這個隊伍給予收割,咱們老百姓在下一個季節收花生的時候,有很多人和村支部進行了聯 系和溝通。」
供銷社每一百斤小麥只收2斤小麥的保管費,莊戶人不管田照樣能賣糧,這辦法受到大家的歡迎。雖然地讓供銷社管起來了,可是王家坊前村黨支部還有些不甘心,要實現增收,還得鼓勵鄉親們把土地種出點名堂。村裡決定,還是依靠合作社的力量,發展便於村民種植管理的石竹茶。
王家坊前村村民楊懷全說,「種植很好種,就像撒菜種一樣,把地平整好了以後,直接撒上種,只要水分充足就可以。村裡成立一個合作社以後,就是把成片的土地包給我們種,便於管理,提供了一個加工的場所。」
現在,村裡已經有七八十戶村民種起了石竹茶,每畝收益五六千元,從當年勤儉辦社,社員們出錢出物解決生產資金困難,到今天,村黨支部為村民積極想辦法致富增收,這其中始終堅持的就是一個「王家坊前精神」。
王家坊前村老支書王家密認為,「是由於我們這個村的幹部比較團結,幹群比較團結,始終帶領群眾堅持互助合作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朝著一個目標,為發展經濟奮鬥。」(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原標題:走基層 王家坊前村:從互助合作到村社共建 老典型走出新的共同致富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