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王家坊前村:從互助合作到村社共建走出共同致富路

2020-11-27 齊魯網

  齊魯網8月11日訊(山東臺 廖亮 臨沂臺 曹磊 紀立軍 劉江)1955年,山東莒南縣王家坊前村部分農戶自願入股、辦起互助合作社,通過發動社員投資,解決了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個經驗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幾十年來,王家坊前村的村民們發揚自力更生、合作共贏、敢為人先的光榮傳統,從原來的互助合作,到現在的村社共建,老典型走出新的共同致富路。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村民王奉民曾經是位種田的老把式,幾年前,老王放下鋤頭,到村裡的石材廠當起了技術工人。

  王家坊前村民王奉民告訴記者,「一天加加班就賺個二百多塊錢,又不用出遠門,在家裡又方便,人又不受罪,像我這個年紀五十來歲了,一年還能掙個四五萬還不可以嗎?比原先收益一年頂好幾年的。」

  王家坊前村是遠近聞名的石雕石刻專業村,從1968年村裡創辦了全縣第一家石刻廠開始,石雕石刻慢慢發展成了村裡大產業。為了讓大夥做生意方便,村黨支部也想了不少辦法。

  王家坊前村支部副書記村主任王奉選邊走邊說,「現在看到的省道兩邊,都是便於機動出入方便的地方 我們村裡沿線有兩公裡之多,都讓給搞石雕石刻的業戶,為了讓他們大石材能夠出入方便。」

  一把錘,一根鏨,一年能賺四五萬,再加上村裡的扶持,王家坊前村不僅80%的人家都做起了石雕石刻生意,還成立了專業協會,不定期地請雕塑專家來講講課,產品也「漂洋過海」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錢是掙了不少,地誰來種呢?

  村主任王奉選說,「能工巧匠都出去打工了 或者到廠子裡從事石雕石刻這方面了 家裡只剩下老年婦女兒童了,拿種花生來說,一畝地一年收益一千五百元左右,而打工一個月就可以賺到五六千元。」

  怎麼樣才能不讓村裡的地荒掉呢?村黨支部討論決定和鎮供銷社,對村裡的土地實行社村共建,大田託管。從標準化種植,到田間管理,再到農產品收穫,全都由供銷社來幫著忙活。

  王奉選介紹說,「全村有937畝小麥,在收穫小麥的季節,通過支部服務,有接近500畝小麥進行了大田託管,這個隊伍給予收割,咱們老百姓在下一個季節收花生的時候,有很多人和村支部進行了聯 系和溝通。」

  供銷社每一百斤小麥只收2斤小麥的保管費,莊戶人不管田照樣能賣糧,這辦法受到大家的歡迎。雖然地讓供銷社管起來了,可是王家坊前村黨支部還有些不甘心,要實現增收,還得鼓勵鄉親們把土地種出點名堂。村裡決定,還是依靠合作社的力量,發展便於村民種植管理的石竹茶。

  王家坊前村村民楊懷全說,「種植很好種,就像撒菜種一樣,把地平整好了以後,直接撒上種,只要水分充足就可以。村裡成立一個合作社以後,就是把成片的土地包給我們種,便於管理,提供了一個加工的場所。」

  現在,村裡已經有七八十戶村民種起了石竹茶,每畝收益五六千元,從當年勤儉辦社,社員們出錢出物解決生產資金困難,到今天,村黨支部為村民積極想辦法致富增收,這其中始終堅持的就是一個「王家坊前精神」。

  王家坊前村老支書王家密認為,「是由於我們這個村的幹部比較團結,幹群比較團結,始終帶領群眾堅持互助合作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朝著一個目標,為發展經濟奮鬥。」(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原標題:走基層 王家坊前村:從互助合作到村社共建 老典型走出新的共同致富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

,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甘肅瓜州「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村合作社免費給我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技術,在銷路上也不用發愁,『村社合一』發展模式給我壯了膽。目前,一共產了9噸多的瓜,按市場價格每斤1元收購,收入就能達到將近1萬元。」甘肅瓜州縣瓜州鎮三工村種植戶吳永太說,2011年開始,他就響應政府號召開始種植蜜瓜,通過政策的支持和自身不斷努力,讓自家的日子過得紅火了起來。
  • 「村社合一」讓貧困山村「柳暗花明」
    吳文龍一家4口居住在貴州省石阡縣本庄鎮涼山村,兩年前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與當地許多擺脫貧困的農戶一樣,他家的改變也得益於石阡縣推行的「村社合一」機制。近年來,石阡縣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結合山區實際,積極探索村級組織與專業合作社「村社合一」發展模式,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分享「紅利」。
  • 從「落後村」到「幸福村」:一個東北農村的致富新經
    從髒亂差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環境整潔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的曙光。髒亂差曾是這個「落後村」的代名詞。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柴草垛滿街亂堆,村民閒暇之餘吃喝聊侃,這樣的日子沒人覺得不對勁。這幾年,黎明村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頭抓,增收致富和鄉風文明齊頭並進,變化悄然發生。在黎明村,沒人要的秸稈成了「香餑餑」。
  • 千村萬戶看小康|鄒城上磨石嶺村:石徑古井石板路,築起山村致富
    這個位於鄒城市張莊鎮鳳凰山東麓山坡下的村子,古時便以出產磨刀石、磨盤石而聞名,故得名上磨石嶺。村中有傳統民居70餘座,300年以上的老柿樹30餘株,背靠魯西南第一高峰鳳凰山,旅遊資源豐富。然而,因村中交通不便、環境惡劣而鮮有人至。張莊鎮副鎮長崔健至今記得他第一次來村裡的情景:「我是帶著鐮刀一邊斬草一邊往前走。」無路可走,帶給上磨石嶺村的還有遲遲發展不起來的經濟。
  • 武清區灰鍋口村 走上綠色路 「灰鍋」變「金鍋」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武清區梅廠鎮楊北路邊的水果名村——灰鍋口村,探訪這裡從「灰鍋」到「金鍋」的轉變之路。 近年來,灰鍋口村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走出一條以溫室大棚葡萄、水果種植及樹間套種蔬菜的綠色發展之路。2017年,灰鍋口村入選國家住建部公布的第四批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名單。
  •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大家只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5年前去了石梯後,我想說,石梯難,比古蜀道還難!」曾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擔任工作隊長的雲南省林業廳幹部鐵偉感嘆說,正因出行難,一代代石梯村村民在懸崖上鑿石開階,小村也因此得名。
  • 創新互助合作的有益嘗試——襄陽市創辦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社的...
    2019年以來,湖北省襄陽市開展了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試點。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是一種以村為單位、農民合作社為載體、成員為主體,籌措資金在內部循環、收益用於分紅和壯大集體經濟、封閉運行的互助合作模式。2020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擴大試點,確定全市33個村為擴大試點村,試點工作在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做好五個「規範完善」。襄陽市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市場監管、銀監等部門出臺文件,確保互助合作規範運作。一是規範完善組織載體。互助合作社必須到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將「信用合作和資金互助」納入經營範圍,保證業務開展的合法性。
  • 古田蘭坦村:60多盞太陽能路燈照亮山村致富路
    古田蘭坦村:60多盞太陽能路燈照亮山村致富路 2020-11-23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渝北農戶以土地資金入股生產互助股份合作社推三社融合發展
    4月27日,豔陽高照,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方家溝村民們都聚集到了一起,大家熱情高漲,一同見證方家溝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的成立,看著一排排農業生產機械用具,村民們愛不釋手,都湊上前去摸一摸。作為渝北區「三社」融合發展推進村,方家溝村593戶農戶以3000畝土地入股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為基礎,按照「一社三部」模式,即生產合作部、供銷合作部、資金互助部,積極開展「三社」融合發展,為「三社」融合發展打好基礎。
  • 苑鵬等: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及其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
    俄國村社制度是中世紀後自發形成的, 並在19世紀中葉前的俄國農村長期佔據主體地位。村社最初是由生活在同一區域、共同擁有土地的一個或幾個村落的農民為著共同的利益, 自我結成的自治的社會聯盟。
  • 【這是我的村】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秦學立介紹,「玉露香梨適宜當地的氣候,颳風不愛掉果,而且口感特好,採摘後不用入冷庫,存放時間久。梨樹產業讓農戶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全村梨果採取無公害種植,實現畝產2500公斤,總產量達75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飽滿的梨子,早已成為村民們愛不釋手的「金疙瘩」。
  • 即墨藍村縱深推進「清廉村社」創建
    青島市即墨區藍村街道在「清廉村社」創建過程中,樹立「平臺」思維,分別搭建「共同富裕」平臺,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搭建黨員全員參與的鄉村治理「平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搭建志願者服務「平臺」,創新為民服務新模式。
  • 湖南湘西:「互助五興」,治理更有含金量
    黨的工作下沉到小組 「我們感到,強化政治功能推進鄉村治理有效運行,理順、規範和健全基層組織體系是關鍵。」湘西州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龔明漢表示,要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一肩挑」,推動村黨組織書記依法擔任村級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全面加強村黨組織對鄉村治理各領域、各環節的集中統一領導。
  • 激活資源稟賦 釋放示範效應「一村一品」蹚出陶都特色產業致富路
    西渚鎮五聖村等9個村入選全省「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張渚鎮省莊村等5個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萬石鎮後洪村、湖鎮張陽村入圍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近年來,我市「一村一品」建設成果頗豐,一批示範村的集群湧現,是我市各地通過科學激活資源稟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譜寫的陶都鄉村全面振興精彩篇章。
  • 資金互助合作社助力脫貧有實效好評如潮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高度的上升,助推貧困群體快速致富,加速步入小康社會,已成為社會各行業的共同認知。地處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的六安市成立了「資金互助合作社」,從金融助力脫貧入手打通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
  • 江蘇盱眙:按下村企聯建「快進鍵」 跑出強村富民「加速度」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古桑街道根據全市抓黨建促聯建行動安排,因地制宜培植和壯大特色產業,讓「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
  • 前路村紮實推進「浙江理工大學」抗日舊址修復工程
    浙江理工大學舊址修復內部框架搭建情況浙江理工大學舊址修復效果圖近日,前路鄉前路村新一屆村黨組織班子召開支委會其中,在縉雲縣前路鄉前路村應氏祠堂辦學是蠶校在八年抗戰期間辦學時間最長、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時期。蠶校傳播革命思想和農桑技術,還開設了軍事教育訓練,造就了一大批傑出人才,為縉雲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前路村充分認識到浙江理工大學抗戰辦學舊址修復的重要意義,於2018年底從村民手中回購舊址。2019年與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達成合作意向。
  • 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出爐,泰安裡峪村榜上有名!
    先後榮獲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綠化千佳村、好客山東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生態優先產業支撐 走出富民強村路談到村裡的發展變化,趙震滿懷憧憬地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引我們鄉村發展的根本理論,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產業支持是我們村實現由落後到富裕的法寶,我們要感恩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好山好水,保護好,發展好,讓這裡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富有自然生態
  • ...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 走出「紅綠...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導位於廣饒縣大王鎮的劉集後村具有遠近聞名的紅色歷史,這裡建立了全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劉集支部,使用和保存了全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被人們稱為「紅色劉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劉集後村將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走出一條革命老村的「紅綠雙贏
  • 「富民興滇 幸福小康」大理深山中的「致富路」通到太邑鄉
    先是買了幾頭小豬仔,又用一部分資金種植花椒、滇重樓等,至此,她的致富產業啟動了,當年收入就達到一萬元以上。隨後兩年,嘗到甜頭的李秀英又分別貸款2萬元,繼續擴大種植、養殖產業,小日子越過越紅火,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如今,她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在外打工的丈夫。提起這些變化,李秀英說:「婦女也頂起了半邊天,更重要的是小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