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導
位於廣饒縣大王鎮的劉集後村具有遠近聞名的紅色歷史,這裡建立了全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劉集支部,使用和保存了全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被人們稱為「紅色劉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劉集後村將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走出一條革命老村的「紅綠雙贏」之路,依託紅色資源,劉集後村建立起集採摘、銷售、儲存、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產業綜合體,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初冬時節,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記者走進劉集後村生態採摘園,溫室大棚卻溫暖如春,大棚裡的西紅柿長勢喜人,一米多高的植株裡「藏」著大大小小紅色的果實。據劉集後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介紹,成熟的西紅柿一口咬下,滿嘴都是香嫩的汁水,清香味讓人回味無窮,口感也非常棒。
近年來,劉集後村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和綠色生態採摘園,把產業發展作為美麗村居建設的「重頭戲」,先後實施了東方花卉劉集基地、劉集生態採摘園、文化一條街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項目。2020年初,劉集後村又聯合周邊6個村莊,採取「集體+個人」共同運營模式,投資300餘萬元,建設了一處集旅遊、觀光、採摘休閒於一體的生態採摘園,包括2個高效大棚、1個800立方米的冷庫和1個聯動大棚。目前種植的西葫蘆、西紅柿已上市,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僅此一項產業就可為入股生態園的6個村莊每年每村帶來至少5萬元的集體收入,帶動周邊50餘戶農民進入產業鏈條。
同時,劉集後村通過辦好「小實事」展現「大民生」,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同時,同步推進文化建設、養老、出行等為民辦實事工程。投資2110萬元對《共產黨宣言》主題紀念館實施改造提升,改造面積共三層2650平方米,原有陳展拆除進行重新布展;投資65萬元復建村級黨性教育基地振華學堂;對原大王鎮三小閒置校園改造成基層黨校,佔地75畝,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餘人學習培訓。另外,劉集後村聚焦道路建設、村莊綠化等重點和短板問題,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投資800萬元,實施完成了宣言路改造提升,增設人行道,路面重新鋪設瀝青,增設路沿石;翻新改造革命路路面,部分改造成人行道,增設路沿石,整理地溝蓋板;對振華路路面重新鋪設瀝青,增設兩側路沿石整理地溝、蓋板;對解放路增設路沿石,路面部分加寬並翻新整改;對村內活動休閒廣場、沿街建築物及廣場背景立面翻新改造,沿街增設紅色主題的標誌、標牌、彩繪和雕塑。統一對綠化苗木實施修剪和補植,提升村鎮綠化「顏值」。
此外,劉集後村加構建農村基礎養老服務體系,為解決村內80歲以上老人做飯不方便問題,劉集後村建立了可容納100人的餐廳,場地建設、桌椅廚具購置,總共花費100餘萬元,除財政補貼的30萬元,剩下的全由村集體出資,對老人只收取一塊錢,解決了村內年輕人的後顧之憂,更是給村裡的老人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在以後的發展之路上,劉集後村將沿著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用好外力、激發內力、形成合力,一張藍圖繪到底,構建和諧文明富美劉集,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在鄉村振興的錦繡長卷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劉集後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