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 走出「紅綠...

2020-12-06 海報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導

位於廣饒縣大王鎮的劉集後村具有遠近聞名的紅色歷史,這裡建立了全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劉集支部,使用和保存了全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被人們稱為「紅色劉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劉集後村將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走出一條革命老村的「紅綠雙贏」之路,依託紅色資源,劉集後村建立起集採摘、銷售、儲存、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產業綜合體,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初冬時節,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記者走進劉集後村生態採摘園,溫室大棚卻溫暖如春,大棚裡的西紅柿長勢喜人,一米多高的植株裡「藏」著大大小小紅色的果實。據劉集後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介紹,成熟的西紅柿一口咬下,滿嘴都是香嫩的汁水,清香味讓人回味無窮,口感也非常棒。

近年來,劉集後村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和綠色生態採摘園,把產業發展作為美麗村居建設的「重頭戲」,先後實施了東方花卉劉集基地、劉集生態採摘園、文化一條街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項目。2020年初,劉集後村又聯合周邊6個村莊,採取「集體+個人」共同運營模式,投資300餘萬元,建設了一處集旅遊、觀光、採摘休閒於一體的生態採摘園,包括2個高效大棚、1個800立方米的冷庫和1個聯動大棚。目前種植的西葫蘆、西紅柿已上市,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僅此一項產業就可為入股生態園的6個村莊每年每村帶來至少5萬元的集體收入,帶動周邊50餘戶農民進入產業鏈條。

同時,劉集後村通過辦好「小實事」展現「大民生」,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同時,同步推進文化建設、養老、出行等為民辦實事工程。投資2110萬元對《共產黨宣言》主題紀念館實施改造提升,改造面積共三層2650平方米,原有陳展拆除進行重新布展;投資65萬元復建村級黨性教育基地振華學堂;對原大王鎮三小閒置校園改造成基層黨校,佔地75畝,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餘人學習培訓。另外,劉集後村聚焦道路建設、村莊綠化等重點和短板問題,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投資800萬元,實施完成了宣言路改造提升,增設人行道,路面重新鋪設瀝青,增設路沿石;翻新改造革命路路面,部分改造成人行道,增設路沿石,整理地溝蓋板;對振華路路面重新鋪設瀝青,增設兩側路沿石整理地溝、蓋板;對解放路增設路沿石,路面部分加寬並翻新整改;對村內活動休閒廣場、沿街建築物及廣場背景立面翻新改造,沿街增設紅色主題的標誌、標牌、彩繪和雕塑。統一對綠化苗木實施修剪和補植,提升村鎮綠化「顏值」。

此外,劉集後村加構建農村基礎養老服務體系,為解決村內80歲以上老人做飯不方便問題,劉集後村建立了可容納100人的餐廳,場地建設、桌椅廚具購置,總共花費100餘萬元,除財政補貼的30萬元,剩下的全由村集體出資,對老人只收取一塊錢,解決了村內年輕人的後顧之憂,更是給村裡的老人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在以後的發展之路上,劉集後村將沿著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用好外力、激發內力、形成合力,一張藍圖繪到底,構建和諧文明富美劉集,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在鄉村振興的錦繡長卷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劉集後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說道。

相關焦點

  • 「紅色金子」綻放世外桃源:東莊子村引種藏紅花探路林下經濟
    金秋十月,廣饒縣東莊子村的村委大院裡一片繁忙景象,眾多村民一字排開正在專注地從新鮮採摘的藏紅花花瓣中抽取花絲,隨後花絲立即進入烘乾工序,大約20分鐘後,成品藏紅花乾花絲就出爐了,空氣中滿是馥鬱的香氣。藏紅花又名西紅花是一種珍貴藥材,原本生長於高寒地區,但如今卻在大王鎮的林間盛放。10月22日,記者走進位於東莊子村東南方向的林場,成排成行的國槐樹下,有著「紅色金子」美譽的藏紅花已經陸續開花吐蕊,朵朵淡紫色的小花在筆直的株莖頂端綻放,花朵中一根纖細的紅絲顯得格外鮮豔。「你看,這三根紅絲是藏紅花最寶貝的地方,價錢貴著呢。」正在採花的辛玉梅介很是興奮。
  • 廣饒:西紅花種植多方共贏 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近幾天,在大王鎮東莊子村,近百名村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種植西紅花。大王鎮東莊子村是遠近有名的「國家森林鄉村」,四周被萬畝林場包圍,但由於缺乏產業,薄弱的村集體經濟致使鄉村振興的後勁不足。通過調研,分析研判,省派大王鎮鄉村振興服務隊決定搞林下西紅花的種植,為這個村打造村集體產業。
  • 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中心小學參加「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聯賽
    廣饒縣大王鎮中心小學派出男女兩支足球隊參賽。在比賽中,雖然天氣寒冷,北風凌冽,但隊員們的運動熱情絲毫不減,比賽場上展現著自己精湛的腳法、完美的盤帶、犀利的射門以及精彩的配合,展現出大王鎮中心小學永不放棄的精神。
  • 湖北黃岡走出「紅綠相映」特色崛起路
    圖文新聞發布會現場 武一力 攝(新中國70年)湖北黃岡走出「紅綠相映」特色崛起路中新網武漢9月18日電 (武一力)近年來,革命老區湖北黃岡整合紅色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走出了一條「紅綠相映」的特色發展之路。
  • 紅綠結合,這個老區變成了景區
    金寨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青山綠水,生態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75%;這裡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革命戰爭年代,10萬金寨兒女參軍參戰,走出了洪學智、皮定鈞等59位開國將軍,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同時,金寨還是深度貧困縣。
  • 河南項城:「紅綠結合」重繪鄉村致富經
    「我們把紅色旅遊和綠色經濟結合起來,城裡的遊客既可以在村裡的蔬菜大棚採摘綠色反季蔬菜,也可以到村史館了解水牛劉村的紅色基因。」水牛劉村黨支部書記劉克中介紹說。水牛劉村是典型的豫東大平原上的農業村。全村三千多口人,以前經濟來源主要是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經濟發展落後,基礎設施薄弱,村容村貌較差。
  • 紅動湘贛薪傳瀏陽 紅綠融合發展瀏陽文家市煥新顏
    紅色熱土,是她浴血重生的錚錚傲骨;青山幽徑,是她清麗韻致的生態底色。93年前,歷史選擇了她,秋收起義部隊在此勝利會師,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93年後,她以紅色為引領,綠色為支撐,「紅綠融合」書寫著瀏陽全域旅遊和脫貧攻堅的新篇章。
  • 遂昌:綠水青山變金山 「紅綠」融合總相宜
    擦亮紅色印記 激發時代發展新內涵近段時間,位於大柘鎮柘溪上村的浙西南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共遂昌支部舊址正在緊鑼密鼓修繕中,完工後,這裡將多了一個新「身份」——遂昌縣革命紀念館,紀念館建成後,將成為幹部主題黨日活動、學生研學旅行和社會各界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主要基地。在遂昌,像這樣正在修復提升的紅色革命遺址還有不少。
  • 「紅綠」麗水繪新卷
    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生物醫藥產業,在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型、壯大。  「經濟護生態」。與綠水青山和諧相生的外源性產業在麗水加速興起,「經濟生態化」探路先行。  麗水在全省率先出臺生態工業發展負面清單制度,發布生態產業鼓勵培育類項目清單,實施「麗水生態製造2025」,倡導「畝均論英雄」,推進園區騰籠換鳥、改造升級,全面啟動平臺「二次創業」,25個區域塊狀經濟發展壯大,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崛起。
  • 紅綠相映!創意飛揚!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紅色旅遊創意策劃大賽總決賽...
    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紅色旅遊創意策劃大賽總決賽比賽現場「紅綠融合」是本次大賽的突出亮點之一。參賽作品結合南平綠色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南平的紅色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以紅促綠」引領當地旅遊產業開發。本次大賽結合南平的生態資源,把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旅遊等要素與紅色文化相結合,將全面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前南峪依託"紅色""綠色"領跑生態經濟發展(圖)
    抗大陳列館屹立在半山,山坡上、田野裡的蔬果正使勁長著個兒,漫山遍野的綠和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一排排、一座座紅房頂的家庭旅館坐落其間,「紅色」「綠色」相映成趣。觀光車站,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時而傳來村民們的歡聲笑語。這般景致,直觀呈現著前南峪村依託「紅色」「綠色」資源,做好「紅色」「綠色」文章,領跑生態經濟發展的矯健步伐。   「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而饑飽之國可知也。」
  • 「紅綠相融」兩相宜
    近年來,江西瑞金不斷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向體驗型、互動型、休閒度假型轉變,朝著建成全國著名紅色旅遊目的地、贛閩邊際區域旅遊集散中心和海西休閒度假區後花園的目標不斷邁進。記者日前跟隨由國家旅遊局組織的「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首發團走進瑞金,感受這裡的新變化。
  • 「決勝2020」古驛商道、紅色南陽:脫貧路上「紅綠配」
    觀革命舊址、聽革命故事、感受紅色精神……從沁水的「西柏坡」到遠近聞名的紅色生態旅遊村,紅色資源和綠水青山為晉城市沁水縣南陽村帶來新的發展生機。位於沁水縣西南部的南陽村,曾是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嶽分校所在地,在紅色資源開發中,南陽村有力地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紅色旅遊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脫貧奔富形成重要抓手。11月30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沁水縣南陽村,探尋「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帶來的脫貧致富新路徑。
  • 安徽含山:「紅綠相映」讓林頭發展更均衡
    含山縣林頭鎮黨委書記倪進宏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長期堅持『紅綠相映』發展帶來的喜人變化」。這個「紅」就是利用珍貴的歷史資源,以「黨建引領」為主線,打造覆蓋全鎮的紅色黨建走廊;那個「綠」就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福山苗木花卉的傳統種植優勢,建設覆蓋全鎮的生態長廊。
  • 激活資源稟賦 釋放示範效應「一村一品」蹚出陶都特色產業致富路
    西渚鎮五聖村等9個村入選全省「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張渚鎮省莊村等5個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萬石鎮後洪村、湖鎮張陽村入圍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近年來,我市「一村一品」建設成果頗豐,一批示範村的集群湧現,是我市各地通過科學激活資源稟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譜寫的陶都鄉村全面振興精彩篇章。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不同鄉村應分類分階段實現產業振興目標  結合不同地區不同鄉村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現狀,可分類推進、差異化發展,分階段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目標。對資源稟賦豐裕、生態環境好、產業支撐較強、地理位置優越、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區村莊和城市近郊區村莊,應堅持高點定位,積極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產業、新業態,建設產城有機融合、創新創業活躍的特色小鎮等。
  • 「黨建+生態」,海安隆政街道描繪紅綠融合發展新畫卷
    近年來,隆政街道黨工委大力實施「黨建+生態」工程,通過黨建引領,打響生態文明建設紅色動力品牌,融紅色基因於綠色發展,描繪出紅綠融合發展新畫卷。  堅持學習思想鑄好根基。深入學習《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文件等,通過理論學習中心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學習方式,引導街道黨員幹部進一步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 神木沙峁鎮:耕植紅色沃土 建設綠色家園
    近年來,依託紅色文化,沙峁鎮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和紅色革命內涵,積極保護紅色遺址,在發展紅色旅遊的同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森林經濟,建設綠色家園。紅色文化濃厚 深挖特色旅遊產業沙峁鎮屬晉綏邊區和陝甘寧邊區交融過渡地帶,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神府紅軍發源地。
  • 「紅綠」相間,打造大美「鏡泊」
    打響中國抗日戰爭第一槍的牆縫戰役遺址、革命先烈陳翰章血灑鏡泊遺址、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召開著名的板石場會議遺址等諸多的紅色資源,加上自然天成的生態資源,這「紅綠」相間的兩大優勢,成就了鏡泊鎮獨特的美,更為鏡泊鎮發展旅遊提供了可能性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