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省南大門的「門面」,201國道從鏡泊鎮穿鎮而過,連接黑吉兩省,到吉林省敦化市約90公裡,1小時的車程,距離吉林省會長春市400公裡,距離長白山旅遊區300公裡。這樣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鏡泊鎮發展旅遊成為必然。打響中國抗日戰爭第一槍的牆縫戰役遺址、革命先烈陳翰章血灑鏡泊遺址、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召開著名的板石場會議遺址等諸多的紅色資源,加上自然天成的生態資源,這「紅綠」相間的兩大優勢,成就了鏡泊鎮獨特的美,更為鏡泊鎮發展旅遊提供了可能性和多樣性。
項目帶動,順應需求人氣自來
溫泉小鎮項目、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項目……6月12日,當記者來到鏡泊鎮,說起正在緊鑼密鼓籌建的項目,鏡泊鎮黨委書記張傳文如數家珍,更對每個項目的審批建設進度瞭然於胸。
從鎮政府出來,就是鏡泊鎮後漁村,路邊的地裡,十多名婦女正在勞作,「這種的什麼呀,還得用這麼多人工?」面對記者的疑問,張傳文領記者來到地裡,「這種的是藥材,咱們這的生態環境特別適宜種藥材,但是後期除草等養護都得靠人工,不能打藥。」張傳文說,能種藥材的地方,對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和藥材種植基地一條公路相隔、靠近湖邊的地方,正在建設的就是鏡泊南湖生態田園綜合體項目。
「現在棚裡就可以進行採摘了!」張傳文帶著記者朝湖邊的大棚走去。可以說,鏡泊南湖溫泉小鎮項目是一場「人與自然之約定」,該項目以當地歷史生態文明基因為依託,採用生態保護性開發模式規劃建設,包含精品生態民宿、傳統藝術聚落、大健康度假區、戶外郊野運動、溼地生態農場等五大文化旅遊業態於一體,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充實牡丹江市文化產品內涵,也將為寧安市增添一張流光溢彩的城市旅遊文化新名片。「一期生態農業公園項目依託後漁村生態資源優勢,尊重歷史、順應自然,以休閒農業為特色、以溫泉醫養為核心,以民俗、民宿文化為載體,強勢打造創意農博館、鄉村歡樂谷、溫泉民宿酒店、生態牧場、溫泉SPA會館、田園農廚學院、生態文創集市等集生態旅遊與民俗體驗於一體的宜業、宜遊、宜居的複合性生態小鎮。」張傳文說,隨著項目的建成,後漁村的外觀將有全新的改變,後漁村村民的生活也將發生質的改變。
能人引領,打造名副其實「第一村」
沿著依湖而建的公路行駛,車動水靜,不知不覺將我們帶到了「龍江第一村」——復興樓村。村口石碑上「龍江第一村」的命名是復興樓村黨支部書記劉國平自己「頒發」的,至於為啥這麼叫,咱們慢慢說。
通完電話,張傳文帶著記者在一片大榛子苗木的地塊旁邊,找到了劉國平。「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我們投資25萬做了這個村辦企業——大榛子苗木基地,大伙兒的錢要用於大傢伙兒。」劉國平說,大榛子不僅能直接食用,還能養生甚至做成美容產品,他們主要提供大榛子苗,村裡退耕還林的土地也主要種大榛子。因為地理原因加上年年水土流失,村裡的幾戶村民家裡還受過災,劉國平和班子集體研究之後,決定把陡坡上的開荒地全部種成經濟林,三五年就能見到效益。「今年我們已經還了500畝大榛子林地,來年再還500畝,三年時間,就能把超過45度的陡坡全部退還成經濟林。」劉國平說,這樣不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還造就了一片綠水青山,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
當過10來年民辦教師的劉國平帶著一股子「文氣」,就連供村民們休閒娛樂的文化廣場也都特意取了名字。但是,有文氣的他不缺魄力,近年來,復興樓村黨支部針對全村生產結構單一、致富渠道不寬等問題,因地制宜,探索創新,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加強班子建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種子繁育,開發鄉村旅遊等舉措,使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村集體積累逐年增長,村黨支部在群眾中的威信也不斷提升。「我們村以大田為主,主要種植大豆和玉米,輔助雜糧和黃瓜籽。」劉國平介紹說,村兩委班子經過考察,引進了黃瓜籽種植,連續四年都掙錢,銷路特別好。其實,村裡決定種什麼,都是黨員幹部先帶頭,就拿剛開始建立種子繁育基地來說,村民們心裡沒底,不知道產量和收益怎麼樣,都是黨員幹部帶頭先種,村民們一看產量不低、賣的價格也高,收入比平時還多了,有了說服力,村民們也都跟上了節奏。
在張傳文眼裡,劉國平之所以在村民中特別有感召力,完全是因為他在工作中的公正無私。聽到這樣的「誇獎」,劉國平憨厚地說:「我工作就一個思路——為老百姓著想,讓老百姓有錢掙!」現在,除了種業和大榛子基地,復興樓村未來還要上一個「龍江驛站」的大棚採摘項目,劉國平在村口打出了「龍江第一村」的牌子,一是因為復興樓村在地理位置上距離和吉林的省界只有3公裡,從吉林一進黑龍江,這是第一個村,另外,劉國平還想打造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富裕程度、精神明文程度上名副其實的「第一村」,這是目標,也是激勵。
紅色浸染,秀麗中透著文化底蘊
坐上船,我們朝著湖西村進發,這是個真正依湖而建的村子,三面環水,旅遊資源富錦,山產品種類繁多,是旅遊、休閒、度假的好地方……湖西村黨支部書記邢汝侖早就看到了這點,因此,為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湖西村以資源為依託,以旅遊為先導,依靠地處鏡泊湖旅遊區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度假村以優美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而盛名,這裡生產的魚肉餡水餃、粘豆包、精品紅尾魚馳名省內外,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到這裡旅遊,從而帶動了該村農家遊產業、水上運輸業、餐飲業的發展,僅旅遊一項年均收入達500萬元,帶動了一方經濟,也致富了一方百姓。
走在湖西村乾淨整潔的街路上,主街兩側的紅色文化宣傳板,是湖西村的另一大資源。「1932年3月,由共產黨員李延祿(後任東北抗聯四軍軍長)直接指揮的鏡泊湖連環戰,是東北也是全國抗戰第一大捷。湖對面南山腳下就是鏡泊湖連環戰第一戰——牆縫戰役發生地,『牆縫』是夾在牡丹江和一個山坡中間的一條5華裡長小路,路邊聳立一人多高的石壁,時斷時續,隔一段有個裂口。小的縫隙只能露臉,大的縫口數米寬,埋伏兩端可形成交叉火力。當時,以地下共產黨員為骨幹的補充團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軍驕狂心態,以手榴彈為主要武器,為鏡泊湖連環戰取得了首戰和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聽著解說員慷慨的講解,再看這眼前美景時,不由感慨沒有當年的血流遍地,哪來今天的山清水秀,眼前的這份美好,值得我們每個人珍惜。
【鄉村美景圖鑑】
除了西湖岫那一面怎麼看都看不膩的湖水,諸多的紅色遺蹟更給這裡的山清水秀增加了一分沉澱和厚重,此外,正在籌建的農業觀光園、溫泉小鎮等項目,給西湖岫增加了集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美景。
【鄉村美食圖鑑】
來到西湖岫,就是來到了鏡泊湖水產養殖場所在地,胖頭魚、鯽魚、鯉魚、嘎牙子等各種湖魚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而且,原來鏡泊鎮的葫蘆崴子又叫「鯽魚崴子」,是鯽魚繁育基地,所以這裡的鯽魚必須得嘗嘗。
另外,這裡生產加工的速凍保鮮粘玉米、魚肉餡水餃、粘豆包更是口感絕佳,是錯季嘗鮮的不錯選擇。
【行者手記】
握著一手生態牌 謀好保護發展局
從後漁村去往湖西村,如果走公路,開車也得一個半小時;如果走水路,只消半個小時的時間。即使拋開時間路程不計,為了不辜負近在眼前的一面湖水,也得乘船前往……「予觀夫寧安勝狀,在鏡泊一湖……」坐著遊船,吹著湖風,遊移在這堰塞湖之上,感今通古,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描述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的壯闊躍然於心,而此時此刻,深吸一口氣,就這一口新鮮的蕩漾在湖面上的空氣,價值難以估計,就像人們常說的:用錢買不到的東西最珍貴!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以湖為生以山為生的鏡泊鎮人要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們手中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生態牌」,這張牌,是王牌,更是底牌,放手不得!
「生態鎮」絕非浪得虛名,多年的「禁止開發」讓鏡泊鎮保留著原始的味道,然酒香不怕巷子深,美景自然引人來……無論是溫泉小鎮項目還是文化旅遊綜合體,都本著在保護的基礎上謀發展的原則,保護是根本,發展是目的,如果為了一時的急功近利,犧牲王牌、亮出底牌,結果終歸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這樣的事兒萬萬不能幹!守好一湖水,護好一片山,生態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鎮黨委、村黨委將始終握緊生態「牌」,謀好保護和發展一盤局!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崔皓 記者 王曉丹 李學斌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