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致富帶頭人:領頭雁強帶動

2020-12-05 雲南網

還未走進興街鎮拉孩村委會,就能看到成片的烤菸和辣椒地,11月的日光下,一把把成熟的火紅辣椒連成一片點染著大地。

拉孩村黨總支副書記萬選芳種植烤菸已有10多年,2019年,她種植烤菸150畝,收入70餘萬元;2020年,她種植辣椒20畝,收入8萬元。

萬選芳加入黨總支是2016年的事,「原來我們村的種植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那時,村黨總支找到我,希望我以致富帶頭人的身份加入黨組織,帶領村民們增加收入。」

回憶起來,那時的村子還沒有成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黨組織也相對軟弱、渙散。

等待乾燥的巴西菇 劉珈彤 攝

拉孩村第一書記陳文帥始終覺得,「要讓村子富起來,村黨總支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能把致富能手儲備到村黨總支和支部班子隊伍中非常關鍵。」

拉孩村黨總支全面助力鄉村振興,也在過程中逐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才被吸納到黨組織中來,班子成員和支部書記隊伍也越發專業,和村民們溝通工作有了話語權。陳文帥總結出了「轉觀念、棄傳統,適規模、強基礎,爭項目、助發展」的發展理念。

平日裡,村黨組織充分利用群眾會議,大力宣傳,讓群眾轉變觀念,放棄傳統稻穀、玉米種植,大膽發展其他經濟作物產業。

拉孩村整潔面貌 劉珈彤 攝

在致富黨員們的帶動下,2020年開年至今,全村種植烤菸550畝,創收150餘萬元;種植辣椒100畝左右,收入40餘萬元;種植生薑1000餘畝,收入1200餘萬元;年出欄商品豬500餘頭,創收250餘萬元。

如今,全村63戶檔卡戶233人於2019年全部高質量退出,人均純收入達11755元。

讓經濟作物種植收入上規模的同時,拉孩村黨組織也積極爭取商業合作項目增加村民收入。

2020年,全村的巴西菇種植棚從去年的1個發展為30多個;並且,還引入了紅板加工廠,於今年4月份開始壓制越南運送過來的零碎木料;2020年,村子已接待1.5萬人前來參觀......

巴西菇產業帶動村民增收,也帶來了幸福笑臉 劉珈彤 攝

目前,村黨總支正在積極組織擴建鄉村花海、鼓勵開辦農家樂,希望能把更多的客人留下來。

小組間的「較量」

早上六點,龍正村的村工作小組間的較量已經開始,小組長們出動,檢查各個巴西菇棚的長勢情況,以便提醒村民們及時收割。

聽見小組長的敲門聲,貧困戶富春堯趕緊起床採摘,小小的菌菇,一過了最佳的收割時間,價格就要下跌。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2016年以前的龍正村「兩委」班子散、能力弱、為民服務意識淡薄,村裡各項工作嚴重滯後,是一個曾被州級掛牌督辦整改的軟弱渙散黨組織,連日常工作都無法運轉,更談如何帶領群眾發展產業。

短短幾年,龍正村發生了驚人的轉變。

全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5戶518人,其中:2014年退出10戶49人,2015年退出10戶42人,2017年退出27戶98人,2018年退出70戶271人……5年間,貧困發生率從16.55%降為零。

在蚌谷鄉黨委書記劉泓看來,這樣的改變源於組建了一群敢想、能想、會幹的黨員和村幹部;源於有一群願意回到農村建設家鄉的青年創業人才;源於有一群想致富、相信黨的老百姓。

龍正村的巴西菇正在冒尖 劉珈彤 攝

2018年以來,村委會選派1名幹部專職負責產業發展,作為村委會、公司、種植戶和基地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把有致富能力和管理能力的5名村黨支部書記、小組長發展為種植戶,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在發展過程中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並明確黨總支書記抓產業發展主責,把巴西菇產業發展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落到實處。

在龍正村的脫貧路上,隨處可見基層黨員們忙碌的身影。

鄉人大主席、掛村工作隊長張廷澤為了掛包戶,他盡己所能全力幫扶,親自聯繫好學校,把父親病故、母親遠走、輟學在家的孤兒雷昌磊送去省職業學校;把沒能力管孩子的一戶村民的女兒接到自己家,供她上學、養她長大。

村主任王德交患腎結石已久,但為了工作,他始終沒能抽出時間去治療,直到病倒在工作崗位上。住院做手術不到5天,仍然趕回了龍正村。

而1982年出生的王德才自己種植巴西菇的同時,還帶領著一群90後建築工人承包當地建築工程。疫情期間,外來的巴西菇棚技術搭建團隊進不了村,王德才現學現賣,挨家挨戶教村民們搭建技術,才得以讓菇棚按期完工。

有了「領頭雁」,有了「幸福基地」,村民們被帶動了起來,一起邁向產業脫貧的康莊大道。2020年初,新建巴西菇棚133個(鋼結構大棚115個、竹棚18個),預計可實現產量800噸,產值700餘萬元。

統籌 譚晶純

雲報全媒體記者 劉珈彤 李喜翠 施穎 段毅 張登海 張文峰

相關焦點

  • 在「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創造奇蹟——最高檢機關「西疇...
    9月28日下午,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西疇精神」報告會。報告會以講述、視頻、現場訪談等多種形式展開,六名報告團成員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西疇人向貧困宣戰的真實故事,令在場觀眾無不動容。脫貧攻堅收官之際,西疇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西疇精神」的支撐,同時也是最高檢與西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鬥的成果。
  • 自學天麻栽培技術帶動農戶一起致富
    原標題:自學天麻栽培技術帶動農戶一起致富李兆興,男,漢族,1970年4月出生于靖宇縣龍泉鎮南陽村,靖宇縣野生天麻專業種植協會會長,靖宇縣野生天麻專業種植科普基地負責人,靖宇縣周邊縣(市)長白山野生天麻繁育科技致富帶頭人。
  • 湖北這17名縣委書記為何被提拔重用?
    通過持續實施黨員創業致富計劃,扶持37個貧困縣396個黨員帶頭創業帶領群眾致富。會上,還介紹了全省光伏扶貧電站運行情況、省發改委定點幫扶房縣相關工作、杭州恩施兩地的扶貧協作及團省委駐天門市小板鎮車範村的扶貧工作隊幫扶情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此後,56萬土家族、苗族、漢族兒女們弘揚升華「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在2402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描繪著脫貧攻堅最美麗的風景。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脫貧攻堅典型】帶民致富的「領頭雁」——者海鎮犀牛村黨總支副書記馬選圍
    「領頭雁」——者海鎮犀牛村黨總支副書記馬選圍會澤縣村黨總支書記現場觀摩者海鎮犀牛村扶貧養殖小區在者海鎮有這樣一個村委會,它在鎮黨委、政府及村「三委」成員的帶領下,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農民收入渠道不斷拓寬,群眾幸福指數全面提升,這就是犀牛村
  • 【脫貧攻堅(山西篇)】身殘志堅拔窮根 貧困戶變身致富帶頭人
    自拔窮根,從原來的貧困戶變身村裡致富帶頭人,他就是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五龍山鄉歡掌底村殘疾人李建付。噩運——「災難無情人有情,重燃希望再出發」出生於1967年的李建付,是村裡出了名的能人,年輕時候是十裡八村有名的包工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 「交通幫扶·決戰月亮山」從江加魯村:村裡有了「排頭兵」,致富有...
    今年31歲的柴世輝年齡不大,身上卻有多個頭銜:養豬大戶、致富帶頭人、從江縣加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說起柴世輝,貴陽公路管理局駐加魯村第一書記王梓帆對他的評價是:「有見識,有闖勁,對產業發展的理念一點就通,執行力特別強。」
  • 睦和村的預備黨員轉正了 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農民要致富 要靠黨支部如今走在睦和村,在很多農戶的門上都有一個醒目的牌子:黨員之家。「這個牌子是村支部專門給黨員家裡掛上的。」劉家奇說,除此之外,支部還在每戶群眾家門張貼「黨員聯繫群眾卡」,黨員亮出了身份,群眾聯繫黨員反映問題更加便捷。
  • 老莊涼水泉村:產業帶動 勞動致富
    老莊涼水泉村:產業帶動 勞動致富 2021-01-1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敖學安:帶領群眾種白芨 產業興農共致富
    據了解,該合作社以帶動為目標,以產業為特色,以專業技術為發展動力,主要從事白芨種植、傳統加工、預包裝,白芨藥材銷售和種苗銷售等,積極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最大限度回報社會。近期,正值白芨移栽的關鍵時節,敖學安總是起早貪黑的帶著建檔立卡戶,搶抓時間移栽,爭取在發新芽之前完成,眼下白芨移栽已接近尾聲。
  • 太白縣鸚鴿鎮 選優選強帶頭人 築牢鄉村振興根基
    嚴格落實「兩推」制度,讓黨員和群眾代表珍惜和行使好民主權利,履行好職責義務,充分發揚民主,緊扣三個清單(五個應選清單、五個優選清單、十個負面清單)醞釀確定人選,把那些政治素質良好,能夠自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和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敢於擔當作為,能夠以集體和群眾利益為出發點,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務實踏實,具有強烈的創業創新精神、奮鬥進取精神、自我奉獻精神、幹事本領較強
  • 農村怎麼致富?帶你念好「山字經」,走好「特色路」,唱響「振興曲」
    2020年8月,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鎮滾動投入71萬幸福工程款,依託沃豐野農民專業合作社食用菌種植基地、匯林工藝品公司黃家蒸籠生產基地、璟豐農業開發公司千畝高優獼猴桃產業園等三大幫扶基地,推行「資金入股、進社務工、按勞取酬、節日慰問、效益分紅」做法,實行「保底先分紅、按勞月取酬、年終再分紅、節日另慰問」的幫扶機制,分別由致富帶頭人黃妹香夫婦
  • 平安三村工程助力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以「寒地」山藥闖出致富...
    脫貧——「寒地」山藥走出致富路  「看到村裡大多數的鄉親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我的心裡不能平靜。」高晶超說。  為了帶領鄉親們和自己一道致富,讓黑土地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2014年12月份的農閒時節,高晶超牽頭成立了樺川縣萬興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最初由14家組成,高晶超則被推選為理事長。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李剛:種下黑玉米 甜了農戶心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李剛:種下黑玉米 甜了農戶心 2020-08-31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