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怎麼致富?帶你念好「山字經」,走好「特色路」,唱響「振興曲」

2020-12-08 騰訊網

2020年8月,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鎮滾動投入71萬幸福工程款,依託沃豐野農民專業合作社食用菌種植基地、匯林工藝品公司黃家蒸籠生產基地、璟豐農業開發公司千畝高優獼猴桃產業園等三大幫扶基地,推行「資金入股、進社務工、按勞取酬、節日慰問、效益分紅」做法,實行「保底先分紅、按勞月取酬、年終再分紅、節日另慰問」的幫扶機制,分別由致富帶頭人黃妹香夫婦、李枝英夫婦、黃玉娟夫婦帶領28位計生母親共奔幸福路。

讓我們來看看新一輪受助母親都是誰吧——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奏響扶貧好聲音

李枝英為幫帶母親指導獼猴桃套袋技術

家住虎貝鎮下樓村的黃祖妹是村裡的獨生子女戶,丈夫彭昌恆在礦山幹活受傷,一隻腿膝蓋粉碎性骨折,手術後走路一瘸一拐,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的生計全壓在黃祖妹的肩上!可是,黃祖妹除了打一些零工,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2020年7月,在鎮計生協會幫助下,夫婦倆在千畝高優獼猴桃產業園有了穩定的收入,勤勞肯幹的黃祖妹在獼猴桃基地忙活,培土、除草,施肥,打農藥,天旱時澆水,雨水多時挖溝排水,出工一天150元;彭昌恆則到公司的養豬場幫忙,每月也有一兩千元工資。雖然不停地忙碌著,但能增加家裡的收入,又能照顧孩子和丈夫,黃祖妹的臉上多了許多笑容。「真是非常感謝鎮計生協會,我們這些入股母親到園區來上班,不僅有穩定的工資,還有分紅、慰問金、獎金拿,公司還幫我們每人保了一份女性安康險!跟著李枝英幹,準沒錯!」黃祖妹道出了產業園幸福工程受助母親們共同的心聲。在這個幫扶基地,像黃祖妹這樣的計生母親還有文峰村二女母親劉昌秀等等。

璟豐農業

「我曾經也是一位幸福工程受助母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計生協會幫助了我,現在我開公司辦農場,獼猴桃基地遍布5個村1040畝,今年獼猴桃進入盛果期,預計畝產將達到 1000公斤,畝產效益可達40000元,希望能幫助更多的計生母親及其家庭到基地來就業創業,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璟豐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幸福工程致富帶頭人李枝英信心滿滿地說。

李枝英

產業就業「雙驅動」,脫貧致富「雙豐收」

近年來,虎貝鎮計生協會還依託沃豐野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幸福工程幫扶基地,按照「協會服務,投資企業,母親受益」的思路,將傳統的「輸血式」扶貧轉變成「造血式」扶貧,同時充分發揮特色產業的效益,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虎貝鎮計生協會連續三年借給我幸福工程款5萬元,入股合作社種植香菇,女兒的學費和生活費都不用愁了。」精準扶貧戶曾發珍一邊為菌棒注水幹著活,一邊高興地說。她將5萬元入股沃豐野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每月不僅有3000多元的工資收入,還享有入股後每年保底5000元的分紅,生活是越過越紅火。合作社還為創業母親成本價提供菌棒、菇棚等生產資料,免費為創業母親提供技術指導,通過標準化生產,形成統一收購銷售的產業鏈,示範帶動更多的計生家庭發展食用菌生產走上脫貧之路,讓更多計生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我是前年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這個合作社,在這邊幹活和年底分紅一年差不多有3萬多元。去年開始,我就在老闆的鼓勵下我就單幹了一點,菇棚和菌棒都是老闆供應的,今年我打算再多承包一點。」阮巧花是合作社的幸福工程受助母親之一,去年她靠著合作社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終於摘下了貧困的「帽子」。

香菇基地受助母親

「今年接種香菇菌棒45萬筒,日產香菇達3萬多斤,產量比去年翻一番,預計年收益達500萬元。這些年跟著我的計生母親,全部都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都可以獨立承包自主創業了,我一直希望她們不要永遠在基地打工,有朝一日也能當家做主人,這個心願正在一天天變成現實!」沃豐野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幸福工程致富帶頭人黃妹香的臉上堆滿笑意。

黃妹香

打造新平臺,致富有新招

帶頭人黃玉娟與她吸納的受助母親

虎貝鎮還緊緊圍繞產業幫扶這個中心,新建匯林工藝品公司黃家蒸籠幫扶基地,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合作幫扶的模式,幫助計生母親就業創收。同時,藉助阿里巴巴進駐農村的契機,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建立黃家蒸籠網上銷售平臺,不斷拓寬蒸籠銷售渠道,增加銷量,提高計生戶經濟效益。

蒸籠廠電子商務部

蒸籠廠直播帶貨

黃家村幸福工程脫貧母親黃玉娟於2014年創辦寧德匯林工藝品有限公司,2018年分別在虎貝鎮黃家村、文峰村和城區設立3個生產基地,每個工位都是一戶人家,已連續3年吸納50多位計生母親及其家庭成員進廠務工,參與黃家蒸籠製作、加工、銷售標準化生產,受助戶可在每個參與環節獲益,實現「薪金+股金+慰問金+獎金」等多元化保障性收入。公司與創業母親籤署購銷合同,實行契約式生產,創業母親除享受低價購買原材料、免費學習優良工藝、免費使用先進設備、免費領取蒸籠製作書籍等特殊服務外,還全部參與「五統一」標準化生產,輕鬆實現家門口就業和自主創業。目前,公司已形成研發、加工、銷售、出口一條龍服務的規模化經營模式,獲得3個蒸籠設計專利、3個自主品牌,生產的「蒸尚美」、「青若」、「九世傳」牌蒸籠及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市場,並和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國內外知名電商銷售平臺及線下多個餐飲連鎖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年營業額2000萬元,帶動800多個計生戶從事蒸籠生產,實現蒸籠產值1.5億多元,年人均收入4萬多元,形成「一村一品」的計生家庭創業示範基地,走出了蒸籠產業化發展的脫貧新路子,逐步實現「大戶帶小戶,小戶帶弱戶(貧困戶),全村共致富」幫帶目標。

黃玉娟

「三+一」結對子,加出母親幸福

黃柏村受助母親張某

2020年初,虎貝鎮計生協會逐村逐戶為90戶259名計生困難群眾制定生育關懷幫扶計劃,使幸福工程幫扶項目與建檔立卡工作相銜接、幫扶措施與貧困現狀相適應,還實行「鎮兩委班子+鎮計生協會志願者+村幹」結對幫扶制度,圍繞教育助、健康助、愛心助、產業助、就業助、技術助等「六助」提供服務,為計生貧困家庭搭建社會扶助安全網。

黃柏村受助母親黃某

在虎貝鎮黃柏村,獨生子女戶周某正忙於給楊梅樹疏枝,給果園除草,妻子張某在一旁幫忙。「今年鎮計生協會借給我5萬元幸福工程款,我們家新種了八月瓜、黑老虎等,雖然辛苦一些,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張某是個勤勞簡樸的普通婦女,平日不僅照顧料理家中老小生活起居,還跟隨丈夫下地幹活,今年7月她參加鎮協會組織的免費「兩癌篩查」,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全家陷入困境。為幫他們家度過難關,鎮計生協會為張某提供了生育關懷緊急救助、幸福工程等項目幫扶,一定程度減輕了他們家的經濟負擔。鎮政府幫扶領導和幹部,也幫忙多方聯繫婦科專家。計生協會的真情服務、幫扶幹部的全力扶助,將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溫暖送到了這位病患母親的心坎,讓她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近日已順利赴榕就醫治療。而同村的單親母親黃某,也無比喜悅地獲得5萬元幸福工程款,準備在合作社承包5畝地種植獼猴桃,並養殖螃蟹和小烏龜等創業發展;黃某本是一位懂經營、有闖勁的農村婦女,她曾利用多年打工積蓄在寧德城關開了家板材店,因操勞過度患上了重度椎間盤突出,臥病在床期間夫妻感情破裂;如今她已經痊癒,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再度揚起生活的風帆,重新走向幸福的彼岸。

近年來,寧德市蕉城區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促進農業增效、計生戶增收為目標,大力培育和扶持傳統優勢產業,打造一個個幸福工程幫扶基地,推行「政府+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計生戶」產業扶貧模式,確保每個計生家庭都有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解決計生戶有資金沒項目、資金沒有用在刀刃上的問題,讓計生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幫扶,帶動計生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蕉城區幸福工程幫扶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實現計生家庭扶貧全覆蓋、關愛全方位和管理全天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平臺,為當地脫貧攻堅貢獻了重要力量,讓政府贏得了口碑,群眾得到了實惠,實現幫扶基地、致富能人、貧困村、貧困戶多方共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寧德市蕉城區計生協會 黃曉霞)

·End·

責任編輯丨何巧銀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相關焦點

  • 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 黔江:念好「山字經」 打好「特色牌」
    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充分發揮武陵山區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結合生態扶貧要求,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深入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山地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總量管控、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完善電動汽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
  • 雲南生態環保故事(2)| 雲南貢山:念好山字經,使特色生態產業成為...
    雲南生態環保故事(2)| 雲南貢山:念好山字經,使特色生態產業成為群眾的「綠色銀行」 2019-11-21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問答神州》:怒江如何念好「山字經」?
    鳳凰衛視:怒江如何念好「山字經」? 這裡有「動植物的基因庫」怒江大峽谷和山清水秀的獨龍江,有傈僳族、獨龍族、怒族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是一個集原生態自然和小眾特色文化為一體的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位於武陵山區的仙女山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
  • 臨滄三岔河鎮:念好山字經 收穫「金山銀山」
    臨滄市鳳慶縣三岔河鎮念好山字經,做活水文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守住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走出一條保護優先、生態惠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態制度初步建立。制定並實施了《三岔河鎮創建生態文明鎮規劃實施方案》,開展了自然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自然資產離任審計工作。
  • 鎮沅:念好「山」字經,釀出致富蜜
    鎮沅田壩鄉民強村地處哀牢山腹地,生態環境優異,當地村民因地制宜,發展蜜蜂養殖,在青山綠水中養出生態蜂,釀出了致富蜜。當地村民朱文春告訴記者,他們家有300多(桶)蜂養在山裡面,一年下來能有五六萬的收入。
  • 一根地瓜藤 連著一條鄉村產業振興路
    萬寧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會長、海南萬寧天海藍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名忠介紹,東澳鎮地處沿海,經實地調研發現,其地區特有的鹽鹼沙地適合種植地瓜,種出來的地瓜色澤鮮豔、無筋無絲、口感細膩,軟糯香甜。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城鄉融合發展為何是一條三水特色之路?區政協委員、三水區南嘉洲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炎華說,三水在發展農村、農業上具有較好的基礎、優勢,三水曾經是廣東省的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農業發展基礎好。如今,三水農業農村發展較快,2018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3.6億元,增長5.7%。
  • 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華安
    二宜樓景區附近,新修建的土樓公路段「昨日聽說你要來,妹妹心歡喜,早早已在大路旁,遙望盼你來」……又是一個豔陽天,家住新圩鎮官畲村的藍彩珍與姐妹們在村寨口用畲語唱起山歌,迎接八方遊客。藍彩珍是新圩鎮畲寨景區歌舞隊的一員。
  • 農民日報長篇通訊·聚焦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山重水複終有路
    山貨出山不再是一山放過一山攔,通村路、通組路、產業路、機耕道……路網密布,路路暢通;大數據鋪就信息高速路,農村電商產業勃興,冷鏈物流保鮮速達,讓農產品變商品的「一跳」不再那麼「驚險」。果農菜農說:「與其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動動電腦;與其跑市場四處賣,不如開直播自己帶。」山地之於農業的優劣勢反轉,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自然產生的。
  •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二論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億萬農民福祉,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重大任務,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7個方面的重大部署,為億萬農民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圖景,是振興鄉村的總綱領,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路線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 用心用情用功 乳山市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承包土地怎麼調、三資怎麼管、宅基地怎麼劃、村內道路怎麼建、環境衛生怎麼治、秸稈禁燒怎麼辦,這些在農村發展中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村規民約都劃出具體的「槓槓」。村民也改變了「等靠」思想,主動呵護環境,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以前沒有約束,私自蓋了一個拖拉機庫房,總覺得農村本來就是這樣。
  • 治多:念好「致富經」唱活「草山戲」
    可以說,治多既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又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穩步提高脫貧質量,切實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雙贏」發展道路。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算生態帳、打生態牌、吃生態飯。
  • 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發言摘登
    三、全面實施四大生態工程,築牢鄉村振興支撐點。實施生態人居工程,按照統一的規劃和標準,突出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改造提升村級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紮實推進危舊房改造,配套建設綜合性公共服務設施,綠化庭院和村莊周邊環境,村容村貌全面改善。
  • 翔安區召開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 向「農業強」「農村美」「百姓富...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討論,昨天,在翔安區委副書記葉曉東、副區長王嬰水的帶領下,與會者實地參觀了面前埔田園綜合體、莊家寶蔬菜合作社,一股在新時代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洋溢在每個人的心頭。
  • 【鄉村振興看交通】樟溪流動好光景
    為改變樟溪村的面貌,2016年以來,安遠縣交通運輸局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在樟溪村深入實施農村路網暢通工程。2017年,樟溪村通村公路完成拓寬硬化升級,拉開了村莊舊貌換新顏的序幕。2018年,在陸續完成村級基礎設施改造後,樟溪村主幹道鎮樟公路路面拓寬工程開建,5米寬的公路全部鋪上瀝青路面,兩側種植樟樹,公路沿線設有120盞太陽能路燈,公路養護隊伍同步建立。
  • 【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阿瓦提縣「葡萄村」:好生態 好...
    打特色牌先打生態牌  冬日,沿著託萬克喀格木什村整潔的柏油路、連綿的葡萄架前行,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寬敞民居裡探討葡萄產業發展新路徑,或在溫室大棚裡學習蔬菜花卉種植技術,寒意擋不住村民們的熱情。  阿克蘇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駐託萬克喀格木什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唐建民告訴記者,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
  • 仁懷市蒼龍街道:「雙培養」工程 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近年來,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按照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求,根據「基層黨建聚力年、脫貧攻堅決勝年、重點項目突破年,幹部作風提升年」四個年景定位,持續抓基礎、強基礎、實基礎,抓實「雙培養」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建強一個戰鬥堡壘,吹響鄉村振興「銜接曲」。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 突出特色!威海鄉村振興有奔頭、有看頭、有勁頭
    今年年初,我市把鄉村振興列入全市12大攻堅突破目標任務,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鄉村振興工作專題會,謀劃確定了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建設和其他16項專項工作的「1+16」重點任務。按照這個「線路圖」,鄉村振興牽頭及配合部門把樣板片區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示範引領,連片打造,集中建設的80個樣板片區,每一個都是「量身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