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江區推動創建各項工作,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各項創建指標全部達標,滿足創建考核要求。清新清涼、綠色低碳、宜居宜業、天藍地綠的美麗黔江如畫呈現。
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
充分發揮武陵山區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結合生態扶貧要求,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深入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山地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面落實總量管控、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完善電動汽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工業、農業、畜牧業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94.8%、秸稈綜合利用率92%,規模養殖場糞汙綜合利用率88.7%。
調整優化「產業進山、產品出山」的山地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山地特色效益農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創新「十個一」模式,建成「桑+菌+雞」「稻+魚+泥鰍」等高標準立體農業基地5.08萬畝,鞏固發展「3+X」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糧經比由70:30調整至40:60;蠶桑產業扶貧效果明顯,蠶繭產量連續9年重慶市第一,帶動2300餘貧困人員蠶桑務工,2019年蠶農售繭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12.4%,養蠶戶戶均實現售繭收入2.043萬元。此外,獼猴桃、脆紅李等產業發展效益明顯,獲評「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脆紅李之鄉」。
圍繞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大觀園,成功打造中國首個土家生態博物,擁有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武陵田園·黔江人家」「雲上水市」「武陵天尊」等鄉村旅遊品牌持續打響,「旅遊+扶貧」效益整合,全方位形成「開放旅遊+精準扶貧」的旅遊益貧模式,帶動10餘萬群眾吃上「旅遊飯」,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生態+民俗」旅遊已成為黔江群眾脫貧攻堅緻富的重要渠道。
打造武陵山區生態安全屏障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紮實推進中央環保督查問題整改,大力實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夯實築牢武陵山生態安全屏障。狠抓大氣汙染防治,確保「天更藍」。全面加強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堅決取締淘汰落後產能和汙染企業,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利用。落實揚塵控制「十項規定」,開展禁止髒車入城專項行動,3個免費洗車場日均衝洗3000輛以上,成功創建5條揚塵控制示範道路。深入推進餐飲油煙和夜市燒烤經營油煙治理,在全市率先推廣夜市燒烤油煙淨化車,完成90家社會餐飲業、40家機關食堂油煙治理。
系統推進「三水」共治,確保「水更綠」。 建立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河長體系,落實三級河長392名。捨棄每年超過5千萬元的旅遊收入,果斷取締小南海湖面旅遊,確保充分發揮溼地生態功能和地質遺蹟功能;取締關閉阿蓬江網箱養魚和黔江河畜禽養殖,推進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實施阿蓬江「一江兩岸」綠化美化行動,阿蓬江水質常年保持II類以上,其中2019年有7個月水質達到I類,阿蓬江成功入選「長江經濟帶美麗河流」。
持續推進土壤和噪聲汙染防治,確保「土更潔」、「夜更靜」。 嚴守616平方公裡的生態保護紅線,強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管護水平,大力實施大堡石灰巖和棕樹坪石灰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
以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為契機,發動公眾廣泛參與,打造生態環境共建共享共治社會治理新格局,保護武陵好山好水,建設宜居宜業宜遊清新美麗黔江。通過報紙、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等全媒體宣傳報導,發動全民參與「共同行動」,順利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城市垃圾分類示範比例達35%,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10個,全區138個行政村已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5.25%,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
阿蓬江鎮黃連村等7個村獲批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第一批綠色村莊,阿蓬江鎮、濯水鎮、小南海鎮等3個鎮成功創建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鎮。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汙水、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率達7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95.65%。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提升綠色生活水平。(費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