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世界上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沒有它可能就沒有人類文明

2020-10-27 宇宙小百科

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科學命題,即用槓桿原理撬動地球,但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支點,這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例。然而,就對地球的影響而言,也許生物力量比物理力量更具戲劇性。馬鈴薯起源於南美安第斯山脈,具有撬動地球的傳奇魔力,深刻地改變著或正在改變著世界歷史進程和文明潮流。

追溯土豆的「坐標原點」

土豆學名馬鈴薯,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食用。土豆的家鄉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在海拔3800米的卡卡湖周圍,到處都是茂密的野生土豆。大約7000年前,一個古老的印第安部落從東部遷徙到高山湖區的卡卡,開始了漫長的狩獵和採集生涯。惡劣的環境促使他們尋找新的食物來源,並開始在地下挖掘新的食物。土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發現的,但當時土豆的味道還是很差,不太受歡迎。

到目前為止,在美國已經發現了大約200種野生馬鈴薯品種。真正有助於將野生馬鈴薯馴化為栽培品種的是印第安人。考古學家在印度墓葬中發現了許多帶有馬鈴薯圖案的陶器,可以推斷南美馬鈴薯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幾千年。

在實踐中,印第安人慢慢發現了馬鈴薯的無性繁殖特性,並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培育和改良了馬鈴薯品種,為馬鈴薯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在印第安人眼裡,土豆是神的禮物,所以他們把土豆看成是有靈魂的莊稼。在當地土著人民的祭祀活動和慶祝活動中,「土豆節」是不可或缺的節日。他們視土豆為「收成之神」,每年都要祭祀。祭祀儀式上,當地族長帶領孩子們捧著土豆,婦女們把土豆的花和葉穿在服裝上,一起歡快地跳舞。即使在祭祀祖先時,土豆也經常被用作祭品。它顯示了土豆在印第安人眼中的地位。

發現「巴巴斯」的伯樂

土豆在印第安語中被稱為「巴巴斯(Babas)」,意思是「生命的食物」。然而,土豆的食用價值尚不為外界所知。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土豆終於走出了故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然而,這是一次艱難而曲折的世界之旅,也是土豆撬動地球的傳奇之旅。」土豆被船隊帶回了歐洲,並不是看中了它的食用價值,而是出於對這種地下果實的好奇。

在歐洲,人們對土豆塊莖不感興趣,但莖上的淡紫色花卻備受推崇。法國女王鍾愛土豆花,甚至經常用土豆花裝飾自己的紐扣和帽簷。為什麼被印第安人視為「收成之神」的土豆在歐洲受到冷遇?一方面,在歐洲人眼裡,美洲原住民是野蠻人。自然,他們的食物是「魔鬼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們對土豆這一新的外來物種了解不多,它們的塊莖看起來很醜,不能與食物聯繫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聖經中沒有馬鈴薯的記載。

土豆被歐洲人視為「魔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土豆,特別是有長了芽的土豆含有毒素,如果誤食會導致中毒。土豆毒素是土豆在進化過程中為抵禦真菌和害蟲的威脅而形成的一種天然防禦功能。一般來說,土豆莖葉和芽眼一般含有高濃度的有毒物質,這是一種叫龍葵鹼的糖生物鹼。馬鈴薯塊莖中龍葵鹼的含量普遍較低,且大部分集中在皮下。一般來說,每100克土豆中含有的龍葵鹼只有10毫克左右。吃完整好的土豆不會引起中毒。在未成熟的馬鈴薯中,以及貯藏過程中因光照而導致表皮發綠和發芽的馬鈴薯,茄鹼的含量顯著增加。如果不小心吃這種土豆,可能會引起急性中毒。

第一個為土豆打抱不平的是法國人安東尼·帕蒙蒂埃,他是法國軍隊的軍醫。在著名的「七年戰爭」中,帕蒙蒂埃被關押在普魯士監獄。在蒙地亞監獄裡,他被強迫吃土豆。而在當時土豆是用來餵豬的,作為一名醫生,帕蒙蒂在吃土豆時發現了土豆的營養和美味。1763年,帕蒙蒂埃被釋放並回到巴黎,在那裡他開始了他長期的營養研究生涯。

1772年,巴黎醫學院宣布了吃土豆的價值。在巴蒙蒂埃的不懈努力下,法國上層社會逐漸認識到馬鈴薯的價值,開始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1785年,法國農業大面積減產,法國北部發生嚴重饑荒。由於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法國克服了困難。因此,帕蒙蒂埃被譽為馬鈴薯的「伯樂」和促進馬鈴薯在世界各地傳播的「功臣」。

為了紀念帕蒙蒂埃為推廣土豆所做的貢獻,法式菜餚中仍然有「帕蒙蒂埃」一詞。歐洲國家高層啟動了馬鈴薯發展戰略,俄羅斯彼得大帝大力推廣土豆種植,使土豆成為俄羅斯人餐桌上的主食。馬鈴薯的大規模種植為解決饑荒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當時許多歐洲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世紀大移民」的土豆之緣

愛爾蘭人對人類和土豆之間的密切關係印象更深刻。他們以血淚為代價,得出了「成也土豆,敗也土豆」的結論。

愛爾蘭人是最早接受土豆的人。貧瘠的土地和多年的戰爭使他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土豆。馬鈴薯的引進徹底改變了愛爾蘭農業的面貌。到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幾乎所有的土地都種植了土豆。長期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劇增,經濟繁榮。然而,愛爾蘭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把所有的食品安全都壓在土豆上。

1845年,愛爾蘭馬鈴薯爆發嚴重的枯萎病,一種真菌災害,可以使馬鈴薯變黑並在地下死亡。由於這種真菌的傳播,全國各地的土豆都被從瘟疫中根除,導致愛爾蘭發生了數年的饑荒。

馬鈴薯瘟疫帶來的災難,為人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自然哲學課。在土豆的起源上,聰明的印第安人知道在同一塊地裡種植不同種類的土豆,以避免病蟲害。為了增加土豆的產量,愛爾蘭人只引進了產量最高的品種。正是由於他們對高產土豆品種的過度依賴,他們的土豆在遇到病蟲害時就徹底被毀了。

隨著食物鏈幾近崩潰,大約110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超過100萬人選擇移民。雖然愛爾蘭遭受馬鈴薯饑荒,但也為愛爾蘭人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海外發展機會。馬鈴薯饑荒引發的世紀大遷徙不僅改變了愛爾蘭和美國的人口分布結構,而且對愛爾蘭和美國的社會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託起「生命的方舟」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地球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因素更加明顯,飢餓和貧困的挑戰極其嚴峻。人類應該用什麼來託起「生命方舟」?聯合國大會決定將2008年定為國際土豆年。時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的雅克·迪烏夫(Jacques Diouf)預計,「土豆將在與世界飢餓和貧困作鬥爭的最前線發揮作用」。

這種難看的土豆一直被稱為「樸實無華的塊莖」著稱。它能承擔這麼重的責任嗎?它是如何進入聯合國的視野的?原來,土豆從安第斯山脈到世界六大洲,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逐漸成為世界人口飲食中的主食。這種主食已成為全球糧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加強世界糧食安全、減少貧困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土豆是一種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的食品。它還具有穀物、蔬菜和水果的共同功能。新鮮土豆含有約80%的水分和20%的乾物質。60%-80%的乾物質是澱粉,即碳水化合物。從乾重來看,土豆的蛋白質含量與穀物大致相同,但遠高於其他類型的塊莖和塊莖,馬鈴薯蛋白質的胺基酸結構非常適合人類的需要。

土豆的脂肪含量較低,富含多種微量營養素,具有多種功能。馬鈴薯富含維生素B1、B3、B6、C、鐵、鉀、磷、鎂等多種礦物質,並富含膳食纖維。例如,馬鈴薯的維生素含量高於蘋果,其維生素C高於番茄。馬鈴薯作為一種主食和蔬菜,其生產和食用方式多種多樣,因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1世紀世界土豆產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初,大多數土豆產自歐洲、北美和蘇聯。早在2005年,發展中國家土豆產量首次超過發達國家。國際土豆年要求人們重新認識土豆作為「埋藏的寶藏」的價值,並應對全球挑戰,包括飢餓、貧困和對環境的威脅。

在全球淡水資源短缺的形勢下,降低農業用水強度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類淡水使用量的增長率是人口增長率的兩倍多,其中農業用水佔70%以上。有數據顯示,在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中,土豆單位耗水量生產更多的食物,用同樣數量的水生產更多的膳食能量。由此可見,種植土豆可以大大提高糧食單耗水量,從而保證糧食生產充足,減少對地球淡水資源的消耗。

根據數據顯示,用1立方米水,土豆可以產生5600卡路裡的膳食能量,而玉米、小麥和大米則能產生3860、2300和2000卡路裡的熱量。用同樣量的水,土豆可以產生150克蛋白質,是小麥和玉米的兩倍;鈣540毫克,是小麥的兩倍,是大米的四倍。據估計,土豆、花生、洋蔥、胡蘿蔔等食物對水的需求量僅為每人每天1000升,遠遠低於其他含有動物產品的飲食。

土豆大國的「土豆夢」

至於土豆何時傳入中國,學術界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土豆是17世紀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後來逐漸在全國各地引種栽培。不同地區也形成了各自的土豆消費習慣。然而,在中國,土豆的消費大多以蔬菜為名。雖然不乏「食材兼備」的宣傳,但土豆並沒有被納入主食。

在世界範圍內,科學家們把土豆定義為地球的「未來食品」,並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主食革命,顯示了土豆發展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目前,全球有148個國家種植土豆,總種植面積1838萬公頃,總產量近3億噸。截至2019年,我國土豆種植面積約8000萬畝,總產量8000多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6%。據估計,到2025年,馬鈴薯的主食消費量將達到50%以上,屆時土豆將成為除大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食。

事實上,在國際土豆年前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國。當時,我國還提出了幾項主糧轉主糧的方案,並進行了深入探討。早在2015年初,土豆主食戰略開始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緩解生態環境壓力、解決消費者營養不均衡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土豆雖然一直是中國人的食物,但對「主食」和「副食品」的界定卻有很大不同。馬鈴薯主食的內涵是將土豆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主食產品,實現從副食品消費向主食消費。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技術層面解決土豆的貯藏、加工、運輸、消費等問題。鮮土豆含水量約80%,不利於保存和運輸。實現土豆主食產業化,要做好土豆麵粉的加工和貯藏,進一步發展馬鈴薯饅頭、包子、麵條、麵包等產品。古秘魯人曾把土豆做成「昌諾」食品,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冷凍脫水的土豆食品。

中國實施馬鈴薯主食戰略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是改變傳統的飲食習慣,真正讓土豆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當中國馬鈴薯夢想成真,不僅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植物沒有腳,但它們比人類走得更遠
    另一部分草木,則與人類的精神生活相通,成為賞心悅目的庭院樹木或精緻盆景,成為寄託某種思想與情懷的象徵植物,承載古老文明起源傳說的「神聖植物」,溝通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的媒介植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人文草木。1.
  • 它可能是人類攝影史上最重要的照片,沒有之一,拍攝的是我們自己
    它不是人類拍的,而是旅行者1號探測器拍的。探測器上的照片,主要是為了科研,但這張照片卻是例外,它是一張沒有任何科研價值的照片。照片看起來似乎什麼都沒有,只有仔細看才能發現,有一個僅一像素的藍色小點,它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
  • 植物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不能沒有它
    植物精油是植物整體生命力的濃縮,是植物有機體在面對環境生存的成功繁殖下的心血結晶,而不只是一堆分子組合而已。人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這浩瀚萬變的歷史長河裡,低調不言語,卻一直在奉獻的是植物。植物是強大又柔情的衛士,守護著大自然母親,長久的幫扶著人類。枯萎後給予人類木材,以點燃文明,搭建橋梁,連接世界,還饋贈我們芬芳而珍稀的禮物。
  • 為什麼上億年的恐龍沒有產生文明,200萬年的人類卻產生了文明?
    提到地球的統治者,除了人類,每個人想到的可能就是恐龍了。人類在200萬年的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產生了文明,可是恐龍在地球上也生活了上億年,為什麼沒有產生同樣的文明呢?什麼是文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文明?
  • 番土豆,一棵既結番茄又長土豆的植物!
    要說番土豆,那麼不得不談談土豆和番茄這兩種植物。去過英國的小夥伴們應該對土豆有著深刻的認識——英國菜中,土豆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蒸煮炸煎、片塊條泥,可以說土豆是英國菜,甚至整個歐洲菜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這也難怪,當16世紀西班牙探險家從南美安第斯山脈將這個號稱「結出魔鬼蘋果」的神奇植物帶回歐洲後,土豆以其優良的特性成功扭轉了曾經的惡名,贏得了歐洲人民的一致喜愛。
  • 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原標題: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   土豆是個挺不容易的作物,它長相奇醜,但卻在全世界生根發芽,甚至連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土豆曾被稱為「窮人的麵包」,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人類,將人類從饑荒中解救出來。   土豆在中國幾乎是是擁有名稱最多的食物:土豆、洋芋、山藥蛋、地蛋、薯仔等,各地叫法不一。然而它的起源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土豆的人工栽培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數千年的秘魯。秘魯今天大約有300多種不同的土豆品種。
  • Nature:世界上最奇怪的動物,沒有之一
    原創 一線科普 一線科普「鴨嘴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動物,因為它身上有許多怪異的特徵:1.嘴裡沒有牙齒;2. 汗液像牛奶;4、後腳有毒刺;4、含有10條性染色體。
  • 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無疑是人類,那麼最成功的植物又是哪種?
    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是人類似乎沒啥毛病,畢竟除了自然界,人類在地球上可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無論哪個物種的生死,只要人類看上的,似乎就在劫難逃,當然咱人類也不是一無是處,畢竟作為最強大的物種,本身就具有保護這個世界的責任,那麼在這個世界中,有哪些植物是人類也是高山仰止的呢?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截至2001年,愛爾蘭人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消費更多的土豆。愛爾蘭食品以其原料的質量和新鮮度而聞名。而且,除了鹽和胡椒,大多數的土豆的烹飪沒有草藥或香料。土豆對愛爾蘭到底意味著什麼?其實,歐洲各國對土豆都十分依賴,但是沒有任何國家的命運曾那樣緊密地與它相連,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愛爾蘭人非土豆不可?時至今日,你會發現在愛爾蘭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土豆的存在。土豆在愛爾蘭人的食物比重中佔據80%的比例,據說一個成年男子一天最多能吃70顆土豆,而這些土豆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愛爾蘭的傳統料理中。
  • 地球上進化最成功的動物是人類,那麼最成功的植物是什麼?
    地球上現存的動物有150多萬種,植物有28萬多種,人類是最成功的動物,從生物的形式和繁衍的持續性上看,個人覺得「小麥」是植物中的佼佼者,畢竟小麥可以驅使人類,為它的繁衍花費巨大精力。比如隨便一種常見昆蟲,數量都會遠遠超過人類,澳大利亞的野兔在頂峰時期超過100億隻,全世界的老鼠也遠超過100億隻,但是從生物學角度看,這些動物雖然在種群數量上非常成功,但是質量很低,處於食物鏈中較低的位置。
  • 人類現在有沒有可能是宇宙中最高等的文明?
    ,反對說我們不知道生命誕生的條件所以地球不可能是最先進文明的。但是,從「不知道」我們得不到任何結論,你不能從「不知道」得出地球不可能是最先進文明的結論出來。但是宇宙中大概率沒有能夠誕生文明的超臨界態環境,如果展開分析篇幅還會擴大。這裡只說結論:固體行星質量有上限,不能大到使甲烷和氨氣進入超臨界態。氣體行星可以進去超臨界態,但是沒有陸地,卻缺少進入文明的條件。當然,如果環境比較巧合,星球上也可能有穩定的其他液體穩定存在。
  • 為什麼美洲沒有進化出像亞歐大陸一樣的先進文明呢?
    人類進步的標誌之一就是文明的進化,而有了先進的文明,人類的生活才變得越來越舒適和美好。而所有的進化,都有其一定的發展軌跡以及發展的先決條件,如果條件不夠,就不可能產生文明進化,而社會也就談不上發展和進步。所以,發展快發展好的地方,一定是具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正如美洲先進文明遠遠落後於歐亞大陸一樣。
  • 為什麼高級文明沒有造訪地球?可能在他們看來,人類文明等級過低
    當我們看到浩瀚的宇宙的那一刻,一個巨大的疑惑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就是人類在宇宙中孤獨嗎?有沒有和人類一樣的智慧文明存在?如果是在地球時代,可能不少人會懷疑外星文明的存在,可是當我們真正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這個懷疑基本已經沒有了。大多數的人們都認為,外星文明是存在的,為什麼人們會認為外星文明是存在的?主要是因為宇宙太大了,大到我們無法想像。
  • 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植物病毒會帶來更大災難,愛爾蘭土豆大饑荒
    這次的疫情讓人們對病毒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但是,我們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更要重視植物病毒,因為植物病毒引起的農業危機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災難,這在歷史上是已經多次發生過了的,本文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去重新理解我們和自然的關係,以愛爾蘭土豆大饑荒為例子,談談單一培育的農作物帶來的繁榮是多麼脆弱,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態多樣性的重視,呼籲大家重視對自然的保護。
  • 人類消失之後的世界:可能地球文明只是在不停的輪迴
    人類消失後的10年公路已經完全被綠植覆蓋,大廈壁上的藤蔓植物早已開始漫長的攀爬過程。人類消失後的300年人類最驕傲的建築在大自然面前也將屈服。艾菲爾鐵塔、世界最高的建築——杜拜塔都將倒下,載著人類無數智慧的結晶就這樣變成了一堆廢墟。
  • 海豚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為什麼沒有誕生文明?
    海豚的進化已經有1000萬年,可以說是海洋中最聰明的生物,是地球上智慧僅此於人類的動物,比黑猩猩的智商都要高。有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重量佔體重的2.1%,猩猩的大腦重量佔體重的0.7%,海豚的大腦重量約為1.6公斤,佔總體重的1.17%。不僅如此,海豚還比人類多了回聲定位的能力,是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
  • 有沒有可能,人類是宇宙「最高級」文明,根本不存在地外文明!
    從未放棄尋找地外文明,卻沒有考慮到,人類或是宇宙高級文明!人們從未放棄對地外文明的研究,不過始終不知道它們身在何處,遲遲都沒有露出馬腳,尋找了幾十年,讓科學家們開始懷疑,這個宇宙中究竟有沒有外星文明,但卻沒有一個人懷疑過,萬一人類就是宇宙中最高級的文明呢?科學家說宇宙分為三個文明,人類連初級文明的門檻都達不到,或許一開始大家的思路是錯的,人類應該沒有想的那麼簡單,或許人類才是宇宙中的高級文明。
  • 世界上本沒有人類,那麼第一位人類是誰?它又是如何誕生的?
    世界上本沒有人類,那麼第一位人類是誰?它又是如何誕生的?眾所周知,地球上每個生命都是由上一代的生命繁衍的,即使是細菌或病毒也是如此。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生命都是有父母的,人類也是如此。其實,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人類的,那麼,既然沒有人類,第一個人類又是誰呢?
  • 為什麼人類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外星文明?可能我們尋找的方向錯了
    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上,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人們都會不禁提出這樣一個猜想:宇宙中有和人類的智慧文明存在嗎?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可能有人會說,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的外星文明,怎麼就可以肯定外星文明的存在呢?其實從概率學的角度來講,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即使只有億萬分之一,那麼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外星文明的數量依然會非常多。
  • 如何在火星上種菜?沒有電影演的那麼簡單
    Watney手頭土豆是有的,可以直接出芽繁殖,但是土豆的生長需要水和肥料。Watney採用的是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的打法,用自己的屎和尿做肥料,再將飛船氫燃料燃燒後得到水,於是水和肥料都有了。結果土豆種植大獲成功,解決了Watney火星生存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