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番土豆,那麼不得不談談土豆和番茄這兩種植物。去過英國的小夥伴們應該對土豆有著深刻的認識——英國菜中,土豆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蒸煮炸煎、片塊條泥,可以說土豆是英國菜,甚至整個歐洲菜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這也難怪,當16世紀西班牙探險家從南美安第斯山脈將這個號稱「結出魔鬼蘋果」的神奇植物帶回歐洲後,土豆以其優良的特性成功扭轉了曾經的惡名,贏得了歐洲人民的一致喜愛。土豆的高產性是它得到人們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當時每英畝土地上只能收穫一噸左右的小麥和燕麥的水平下,土豆可以達到6噸,並且營養成分不相上下。而在緯度較高的西歐、北歐以及俄羅斯等寒冷及土地貧瘠的地區,土豆由於耐寒和耐貧瘠,更是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主要糧食作物。隨著土豆種植的進一步擴張,它已經成為了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前三者是水稻、小麥和玉米)。
土豆屬於茄科植物大家族中茄屬植物的一員,土豆在開花後,也會結出一個個深紫色的果實,看上去像極了變了色的小番茄——事實上,番茄的確是土豆的近親:它也是茄科植物,屬於關係十分接近的番茄屬。這關係近到什麼程度呢?最新的分子證據甚至表明番茄屬可以做為茄屬下的一個亞屬處理。親上加親的是,二者的老家也離得不遠——番茄也起源於中南美洲地區。在一些傳說之中,番茄是因為一位畫家冒死品嘗後才得以洗清它「有毒」的冤屈的。事實上,番茄只是在英國相當長一段時間不受人待見,而在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等地區,番茄從16世紀初來到歐洲不久就開始被用來烹製菜餚了。從番茄的遭遇就能看出一個好的吃貨對於食材的命運是多麼重要了。番茄以它酸甜多汁的口味贏得了大眾的喜愛,現在,每年有1.5億噸的番茄以鮮果、果醬或其他形式被人類消費。
土豆的果實。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面對如此美味的兩種食材,人們自然會在它們身上打點小心思。各自新品種的選育就不用多說,人們還想來點新花樣。
1983年初,英國著名科學雜誌《新科學家》上發布了一篇令人興奮的報導:德國漢堡大學兩位科學家將番茄和牛的細胞融合,研製成功了一個「動植物雜交的新品種」——「牛番茄」。報導稱這個新品種番茄「表面好似牛皮,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並且蛋白質比普通西紅柿高數十倍。」消息一出,多家媒體紛紛轉載,很快傳遍世界。然而吃貨們在興奮之餘卻忽略了一點——報導刊發的日子是四月一日。原來,這只是一個愚人節玩笑而已。
不過,這個玩笑並非無釐頭。事實上,一批嚴肅的科學家們在多年之前就進行了類似的研究。由於動物和植物細胞差異太大,融合形成的細胞只能存活很短時間,於是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親緣關係很近的兩種植物——沒錯,就是番茄和土豆。1978年,德國科學家Georg Melchers等人,就利用番茄和土豆的細胞進行了細胞融合的實驗,最終獲得了4株被鑑定為是土豆-番茄雜合的植株。儘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不同種植物的細胞融合後能夠再生出新植株,但是人們還是對這一新奇的實驗能否產生「地上結番茄,地下結土豆」的新植物抱有很大熱情。不過最終人們的希望還是落空了——這些植株的育性都不是很高。
植物細胞融合。圖中紅色的細胞就是由一個含有葉綠體的綠色細胞和一個含有紅色液泡的花瓣細胞融合而來。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然而,人們把番茄和土豆合為一體的夢想仍沒有破滅,而實現它的,則是一項很古老的農業技術——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