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省農科院生物技術(馬鈴薯)研究所...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是鄧仁菊,2008年碩士畢業後,先是在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從事火龍果科研及推廣工作,2011年考取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專業博士,2015年獲得博士學位。談起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很多人都很詫異,專業與工作嚴重不符啊,這裡面故事太多。

2012年至今,根據工作需要,我調至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從事紅薯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示範推廣及技術服務等工作。2015年博士畢業後,我迫不及待的加入省科特派的大家庭,開啟了我女漢子的精彩人生,幹著與自己瘦小身板不符的活。同事們都說,男同志能幹的,我也毫不遜色,男同志幹不了我也可能幹好,大家都戲稱我為「超級女漢子」。

作為科特派一員,我長期連續蹲點不同地方,十天半月不回家是常事,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看文獻、寫材料,專業上不懂的地方,多學多問多看多做,自然也就會了。特別是在貴州開發冬閒地,發展冬作早熟馬鈴薯的過程中,我和團隊成員一起,主要針對冬作區早熟馬鈴薯前期冬春乾旱、寡日照、低溫等逆境因素開展研究,通過不同栽培模式、播期調整、營養調控等手段,摸清冬作早熟馬鈴薯在逆境條件下的生理變化與產量的相關性,併集成冬作早熟馬鈴薯輕簡化栽培技術進行示範推廣。  我通過長期駐點三都,現場指導,巡迴檢查,以確保冬作馬鈴薯種植的規範性和科學性,達到手把手教會、組對組檢查,解決科技服務農業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在指導基地建設和技術服務過程中,還影響和帶動了當地一批創業示範戶,盤活了當地經營的合作社,農民和企業都得到了實惠,小土豆也搖身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因此,三都縣聘請本人及團隊成員作為本縣的馬鈴薯產業發展顧問。

除了小土豆,小紅薯也是我目前服務的主要產業。紅薯已不是昔日所說的「粗糧」、「救災餬口糧」,而是營養十分豐富、齊全,並且具有重要保健和防治疾病功能的食物,因此,要種好紅薯、種出有價值的紅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紅薯地域分布明顯,省外引進品種並不一定適合當地發展。為培育適宜貴州立體氣候特點的甘薯品種,每年10月中下旬,我帶領團隊開始南移,到冬季陽光充足的海南進行雜交育種。每天清晨育種小分隊要趕在蜜蜂採蜜之前完成授粉,這一呆就是半年左右,皮膚黑3度不說,遇上當年氣溫稍微偏低、持續時間較長的話,獲得雜交種子的數量較少、質量較差。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甘薯南繁季節都能獲得回報,但不付出一定沒有收穫。

介紹病蟲害綠色防控。jpg在紅薯栽插過程中,特別是在貴州早春乾旱少雨移栽的關鍵期,為保證薯苗移栽成活率和種植的規範性和科學性,我帶領團隊巡迴不同村組,手把手教會農民如何種植和管理,如何控旺和防蟲,並通過圖文並茂、言簡意賅的方式,編寫一些技術明白紙,讓種植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   2020年,我在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等部門的經費支持和幫助下,依託貴州省甘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平臺,服務紫雲地方特色產業「紫雲紅芯紅薯」並進行提純復壯,9月2號通過專家現場測產驗收,紫雲紅芯薯種植87天開始收穫,個頭均勻適中,病蟲危害少,單株產量最高達到2.4斤,平均畝產達5054.4斤,遠高於傳統種植水平,打破了平均產量2000斤/畝,最高產量很難超過3000斤/畝的魔咒,讓現場觀摩的50餘人個個讚不絕口。紫雲紅芯薯田間收購價格一直不低於6元/公斤,且採收越早價格越高,按平均產量3000斤計算,畝產值9000元以上,這也為紫雲紅芯薯產業做大做強看到了新的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全國勞動模範、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
    【勞動者風採】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送進百姓家——記全國勞動模範、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張國宏,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
  • 威寧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及成果轉化基地勞作忙
    連日來,走進威寧自治縣雪山鎮雪山村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及成果轉化基地,遠遠望去,連片的馬鈴薯枝繁葉茂,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據貴州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副所長李飛介紹,該基地核心示範面積達150畝,主要徵集全國80多個馬鈴薯品種,包括中薯、黔薯、雲薯、川薯、麗薯、鄂薯、華薯等多個系列。
  • 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
    8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克服了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從小伴著犛牛長大,大學考入西藏農牧學院,1991年畢業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 西藏是我國第二大犛牛主產區,目前犛牛存欄量457萬多頭,約佔全國犛牛存欄總數的22%,犛牛遺傳資源十分豐富。壯大犛牛產業對發展牧區經濟、改善民生、脫貧攻堅、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中國馬鈴薯大會下月啟幕 雲南成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
    6月21日,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組委會發布消息稱,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將於7月8日至10日在蘋果之城——雲南昭通舉辦。大會將全面展示馬鈴薯的各類先進種植管理技術,探索烏蒙山片區馬鈴薯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 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效果明顯
    原標題: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效果明顯    近日,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組成的測產小組,在定西市魯家溝鎮太平村、小岔口村馬鈴薯示範基地,對甘肅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課題組研發的馬鈴薯立式深旋耕作和養分高效管理綜合技術模式示範田進行現場測產。
  • 農科院將啟動30項科研攻關任務 包括非洲豬瘟防控
    農民日報訊(記者 李麗穎)記者從1月8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工作會議上獲悉,未來3年全院將陸續啟動30項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任務,其中2020年將先期啟動多項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包括非洲豬瘟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水稻、小麥、玉米、大豆4大作物「藏糧於技」科研攻關,肉牛、豬良種化科研攻關
  • 直播預告|馬鈴薯新品種及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是什麼?這場直播...
    廣大網友們:為引導支持廣大婦女姐妹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遼寧省婦聯、省農科院聯合舉辦「鄉村振興巾幗行動」服務直通車直播課堂,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採取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服務方式,將農業科技知識送到農業生產第一線,
  • 賞向日葵花海玩「貓貓兔」,省農科院楊渡科研創新基地...
    今天(10月10日)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楊渡科研創新基地公眾開放日,此前農科院聯合小時新聞送福利,就是請讀者10月10日從杭州乘車去位於海寧的楊渡試驗基地賞花、遊園、採摘。(之前報導看這裡:挖番薯摘水果擼兔子,賞花海稻田!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優薯計劃」的最新成果:破譯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
    馬鈴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塊莖類作物。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二倍體馬鈴薯雜交育種,加速馬鈴薯的育種過程。在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和深圳市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發起了「優薯計劃」,即以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為指導,用二倍體替代四倍體,並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對馬鈴薯的育種和繁殖方式進行顛覆性創新。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正式批准成立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IOBC-BiCoSol)。該學術工作組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研究員高玉林、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文武、荷蘭瓦赫寧根大學Joop Van Lenteren院士,秘魯拉莫林國立農業大學教授Norma Mujica牽頭組建,並擔任共同召集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何中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十九大代表風採錄中國農業科學院何中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入黨3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今年有了新的身份——黨的十九大代表。 除優質麵條小麥品種之外,何中虎團隊還用分子標記技術培育了麵包小麥品種中麥29和中麥578,預計將於今年和明年審定,從區域試驗和示範來看,這兩個品種的表現十分突出,有望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何中虎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小麥品質研究有過兩輪熱潮,一次是2000年前後,一次即是當下。
  • 寫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新聞—科學網
    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與應用,「十一五」以來,農科院平均每年組織科技下鄉7 萬人天,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106 萬人次,示範推廣新品種218 個、新產品130 個、新技術290 項,示範推廣面積5.5 億畝,示範推廣畜禽2.1 億頭(羽),為我國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人民日報:馬鈴薯做主食非口糧危機 營養很高
    農業部日前公布《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因此,這份《指導意見》一發布,又在社會上引發熱議。馬鈴薯,本是餐桌上的家常菜,醋熘土豆絲、地三鮮、土豆燉牛肉……這些年,我們吃過多少土豆,恐怕數也數不清。
  • ...情系家鄉,橘香萬裡|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李金強
    我叫李金強,是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自2017年以來連續四年一直派駐在家鄉德江縣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初回家鄉,我通過拜訪縣政府、縣農業局和縣科技局等部門,走訪潮砥、龍泉、共和等鄉鎮,了解到縣、鄉鎮、合作社、農戶等非常支持柑橘產業,希望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技術支持,促進柑橘產業提質增效。我了解到德江縣目前主要種植的是10-12月份成熟的中熟臍橙,上市期與周邊重慶、四川、湖南、廣西等競爭壓力較大。
  •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
    「這是我們實驗室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大家真正團結在一起,開始從宏觀研究向微觀研究邁進。」魏輔文說。當數十年的野外科考和宏觀生態學傳統優勢遇上風頭正勁的微觀生物學技術,催生出一系列過去想都想不到的成果。
  •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11月2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所驗收會議在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學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副省長何權出席會議。驗收會由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