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鄧仁菊,2008年碩士畢業後,先是在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從事火龍果科研及推廣工作,2011年考取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專業博士,2015年獲得博士學位。談起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很多人都很詫異,專業與工作嚴重不符啊,這裡面故事太多。
2012年至今,根據工作需要,我調至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從事紅薯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示範推廣及技術服務等工作。2015年博士畢業後,我迫不及待的加入省科特派的大家庭,開啟了我女漢子的精彩人生,幹著與自己瘦小身板不符的活。同事們都說,男同志能幹的,我也毫不遜色,男同志幹不了我也可能幹好,大家都戲稱我為「超級女漢子」。
作為科特派一員,我長期連續蹲點不同地方,十天半月不回家是常事,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看文獻、寫材料,專業上不懂的地方,多學多問多看多做,自然也就會了。特別是在貴州開發冬閒地,發展冬作早熟馬鈴薯的過程中,我和團隊成員一起,主要針對冬作區早熟馬鈴薯前期冬春乾旱、寡日照、低溫等逆境因素開展研究,通過不同栽培模式、播期調整、營養調控等手段,摸清冬作早熟馬鈴薯在逆境條件下的生理變化與產量的相關性,併集成冬作早熟馬鈴薯輕簡化栽培技術進行示範推廣。 我通過長期駐點三都,現場指導,巡迴檢查,以確保冬作馬鈴薯種植的規範性和科學性,達到手把手教會、組對組檢查,解決科技服務農業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在指導基地建設和技術服務過程中,還影響和帶動了當地一批創業示範戶,盤活了當地經營的合作社,農民和企業都得到了實惠,小土豆也搖身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因此,三都縣聘請本人及團隊成員作為本縣的馬鈴薯產業發展顧問。
除了小土豆,小紅薯也是我目前服務的主要產業。紅薯已不是昔日所說的「粗糧」、「救災餬口糧」,而是營養十分豐富、齊全,並且具有重要保健和防治疾病功能的食物,因此,要種好紅薯、種出有價值的紅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紅薯地域分布明顯,省外引進品種並不一定適合當地發展。為培育適宜貴州立體氣候特點的甘薯品種,每年10月中下旬,我帶領團隊開始南移,到冬季陽光充足的海南進行雜交育種。每天清晨育種小分隊要趕在蜜蜂採蜜之前完成授粉,這一呆就是半年左右,皮膚黑3度不說,遇上當年氣溫稍微偏低、持續時間較長的話,獲得雜交種子的數量較少、質量較差。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甘薯南繁季節都能獲得回報,但不付出一定沒有收穫。
介紹病蟲害綠色防控。jpg在紅薯栽插過程中,特別是在貴州早春乾旱少雨移栽的關鍵期,為保證薯苗移栽成活率和種植的規範性和科學性,我帶領團隊巡迴不同村組,手把手教會農民如何種植和管理,如何控旺和防蟲,並通過圖文並茂、言簡意賅的方式,編寫一些技術明白紙,讓種植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 2020年,我在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等部門的經費支持和幫助下,依託貴州省甘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平臺,服務紫雲地方特色產業「紫雲紅芯紅薯」並進行提純復壯,9月2號通過專家現場測產驗收,紫雲紅芯薯種植87天開始收穫,個頭均勻適中,病蟲危害少,單株產量最高達到2.4斤,平均畝產達5054.4斤,遠高於傳統種植水平,打破了平均產量2000斤/畝,最高產量很難超過3000斤/畝的魔咒,讓現場觀摩的50餘人個個讚不絕口。紫雲紅芯薯田間收購價格一直不低於6元/公斤,且採收越早價格越高,按平均產量3000斤計算,畝產值9000元以上,這也為紫雲紅芯薯產業做大做強看到了新的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