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全球有1.4億女嬰消失:沒有人是現代社會的「多餘人口」

2020-12-07 中信出版集團

上個月,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發布了名為「非我所願」(Against My Will)的202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報告稱近20年以來,全球已累計有約1.4億名女孩在出生前後「消失」

在這1.4億條生命背後,生育中的男孩偏好是最主要的原因,有1/4的家庭在擁有2個女兒之後,對下一個孩子進行性別選擇,以避免生出第3個女兒。

圖:UNFPA

這既是性別問題,也是一個人口問題。墮胎、棄養女嬰的現象,與貧困、發展、人口政策都息息相關。

今天,阿信就想和大家聊聊人口和經濟的那些事。

馬爾薩斯的幽靈

人口爆炸已經不是現代社會的新鮮事。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耗時數十萬年增長到10億人口;工業革命以後,僅僅不到200年的時間,世界人口從10億膨脹到了70億

去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了《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報告預測,2030年,世界人口將從77億增至85億,2050年達到97億

圖:新華社

膨脹的數字,會讓很多人都產生一個疑問:我們的地球資源,能夠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嗎?

其實,早在2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託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就在《人口原理》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人口(紅線)以幾何級數增長,而資源(黑線)以算數級數增長。所以,人口增加的速度,必然會在有一天超過糧食增加的速度

當人口增長超越了資源所能供給的上限,必將出現各種遏制因素。貧困、營養不良、乃至饑荒、戰爭、瘟疫,這些都會將人口消減到原初的規模。

這種「繁榮—災難」的循環,被稱為「馬爾薩斯人口陷阱」。

人口陷阱的魔咒

最典型的人口陷阱,爆發在19世紀的愛爾蘭。

隨著馬鈴薯從美洲漂洋過海,愛爾蘭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大大增加,這讓愛爾蘭人口從17世紀的200萬,在1840年代飆升到800多萬——在愛爾蘭潮溼的氣候中,馬鈴薯能比小麥、大麥或其他作物養活更多的人口。

然而,1845年,馬鈴薯晚疫病襲來,在英格蘭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之際,愛爾蘭的土地上卻爆發了嚴重的饑荒。

在此後的7年間,約有100萬人死於饑荒100萬人被迫移民。到了1901年,愛爾蘭的人口已經折半到400萬

人口增長背後的危機,並沒有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飛躍而消弭

20世紀上半葉,德國陷入了本國生育率降低、鄰國人口增長帶來國家實力提升的憂慮中。

這種憂慮又被附加上了種族主義和排外心理,最終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一戰前,歐洲瀰漫著焦慮的國力競爭氛圍,人口也是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圖:英德軍備競賽中誕生的「無畏號」

到了21世紀,在中東地區,高失業率、政治衝突等矛盾在膨脹的青年人口的衝擊下發酵,最終引發局勢失控。

人口—資源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災難,從微觀上的遺棄女孩,到宏觀上的人口遷徙、驅逐、種族問題

這些人類歷史上最粗暴的解決方式,基本邏輯都是通過減少人口,來緩解資源緊缺。

圖:電影《一九四二》

也難怪馬爾薩斯會發出這樣的靈魂之問:

人類究竟是從此會以加速度前進,前景遠大得不可想像呢?抑或註定要永遠在幸福與災難之間徘徊呢?

人口是發展的動力還是負擔?

中國可能是對人口問題最敏感的國家之一了。

人口專家們曾經就「計劃生育」問題展開過多次爭鋒,這些爭論背後的核心問題就是:不斷增加的人口,到底是財富之源,還是發展的負擔?

1950年代後期,中國發生第一次人口論戰。

馬寅初等「新人口論」派學者認為,如果不加控制,50年後中國人口將達26億,人口過多將拖累工業發展

而對立方認為,人不僅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是發展工業的本錢

馬寅初

1970年代,第二輪人口論戰又爆發了: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規模應在7億左右,必須實行「一胎化」政策。

而以梁中堂為代表的學者,主張「一胎化」會導致勞動力不足、老齡化問題,應實行「二孩加間隔」,即生育一孩後間隔8-10年可生二孩。

這時的爭論核心,已經從「是否控制」轉移向了「如何控制」。

第三輪的人口大論戰,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政策變化: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如今,爭論的焦點已經變成了中國是否存在「人口過剩」、什麼時候可以「全面放開」

李鐵、梁建章的「你來我往」

生育政策變動的背後,其實暗合了人口學家保羅·莫蘭的理論:

人口學中也存在著一隻「看不見的手」,它存在於女性的理性與自主生育權中:

隨著社會發展,當女性受過教育且有能力避孕時,她們的生育數量就決不會超越家庭所能承擔的供養能力。

莫蘭在圖書《人口浪潮》中,用三種顏色對未來的世界人口做了形象的比喻:

更多的灰色——越來越多的老齡化社會;

更多的綠色——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

以及更少的白色——非歐洲人口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移民歐洲。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近期研究的印證: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柳葉刀》雜誌上刊文稱,由於出生率下降,全球人口預計在2064年前後達到97億峰值後逐漸萎縮,到本世紀末將減少至88億人。

到2100年,日本、韓國、泰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23個國家的人口將減半。

莫蘭認為,人口浪潮是在世界各地一浪接一浪地湧動的,而並非全球一起增長、一起衰落。

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可以享受到巨大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飛躍;而步入老齡化的國家,在生活空間與環境質量提升的同時,也會迎來「老年經濟」的新機遇。

也就是說,隨著現代社會裡,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和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口既不會不受控制地野蠻生長,也不會妨礙發展的腳步

不落下任何人的發展

所以,相比擔心「剩餘人口」太多,一個真正的問題在於:什麼是不落下任何人的發展?

溫鐵軍在《八次危機》中指出:中國的現代化,是資本向城市集中的過程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以低價統一收購農產品,再統一分配給城裡的工人,總體上,食物的供應只能吃飽,不能奢求太高標準的營養和口味。

這背後的客觀經濟邏輯,並不是說新中國在馬爾薩斯的陰影裡掙扎了三十年,而在於要壓低消費,為工業化積累更多的資本

這些年中,中國的農村人口始終向城市提供著農產品、原材料和勞動力,成全了城市和工業的繁榮。這個趨勢從50年代直到今天,大體上從未中斷。

所以我們面臨的實質問題,與其說是農村生產的糧食可能餵不飽全國的人口,不如說是城市對農村的持續侵蝕,造成了農業的衰落

馬爾薩斯最初擔憂的是糧食與財富不夠分。類似的邏輯,我們曾經以為「把蛋糕做大」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實證明,這種觀念該過時了。

如今,振興農業和農村的任務,其實依然關乎資本。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資,令農業成為有效的扶貧手段

最初,馬爾薩斯之所以寫《人口原理》,是為了和葛德文、孔多塞等幾位啟蒙主義者辯論。

啟蒙主義,意味著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運用理性與知識,貧困會解決的,不公會解決的,一切都會好的。

而馬爾薩斯屬於悲觀的一派。在他的精神盤桓不去的後世,有人依然相信,穀物豐收,必然付出地力枯竭的代價;人類想要存在,另一些動物就必然走向消亡;一些人追求富足,另一些人便必然陷入貧困

文明進步的航船,從來是由悲觀和樂觀兩股風吹動著前進的。

至少在人口和發展的問題上,我們可以說,人口不是累贅,人就是人,是社會發展的服務對象

我們的財富總量是足夠的,關鍵在於,在發展中不落下任何人

參考資料:

[1]《人口浪潮》,保羅·莫蘭,中信出版集團

[2]《要不要放開生育?——中國人口大論戰》,任澤平,澤平宏觀

[3]《八次危機》,溫鐵軍,東方出版社

[4]《世界人口白皮書:近20年1.4億女孩「消失」 印度等國佔八成以上》,環球網

相關焦點

  • 近20年1.4億女孩「消失」,印度等國佔8成多,女性處境愈發惡劣
    20年裡,全球累計約有1.4億女孩在出生前後神奇「消失」。其中,以印度為首的亞洲國家佔據「消失」人數的8成以上,如果對此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話,這些女孩和女性的處境將會愈發惡劣。 據報導,「消失」的女孩包括了出生之前的墮胎和出生後放棄撫養導致的死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UNFPA開始針對此問題收集各國的數據,發現在亞洲地區,尤其是印度因為只喜歡男生而對女生產生很多性別歧視,很多女孩莫名的「消失」,而且人數在不斷的增加。
  • 2100年的世界人口可能比聯合國的預測低20億
    巴黎(法新社)-周三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預測,到2100年,地球將有88億人的家園,比聯合國目前的預測少20億人。該研究預計,新的全球力量結盟將由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形成。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柳葉刀》雜誌上報導說,到本世紀末,除非有大量移民湧入,否則195個國家中的183個國家將降至維持人口水平所需的替代門檻以下。
  • 港媒:中國人口學術界為何再沒有人說15億人太多?
    有趣的是,印度媒體指中國的這一政策,使原先印度人口7年超過中國的預測破滅,中國勞動力又要充足了,高端低端通吃。過去都說人口是負累,如今則是患寡不患多。像日本、俄羅斯那樣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國家更是著急。現在,中國人口學術界再沒有人說15億人太多,只是說千萬不要老齡化,不要少子化。對於五中全會決定開放全面二孩,有人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種思維是形上學的,不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 到210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五...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據法新社15日報導,長期以來許多人擔憂未來「人口爆炸」將令地球不堪重負。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擔憂可能有些多餘。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5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這項由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對整個21世紀的「人口持續增長」提出質疑。
  • 世界人口2064年達峰值97億
    而此前聯合國關於世界人口的報告稱,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7億,2100年地球將承載109億人口的「重負」。因此,如果IHME的預測準確,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比之前聯合國預測的少約20億。報告稱,人口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獲得現代避孕手段和教育改善,這將使全球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從目前的每名婦女2.37個孩子降低到2100年的每名婦女1.66個孩子。
  • 研究報告: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億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法新社15日報導,長期以來許多人擔憂未來「人口爆炸」將令地球不堪重負。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擔憂可能有些多餘。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5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這項由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對整個21世紀的「人口持續增長」提出質疑。該研究認為,世界人口在2064年將達到峰值97億,然後到2100年會逐漸下降到88億。
  • 2100年世界將遭遇人口危機!23國人口減半中國降至7.3億,老齡人口將...
    77億增加到97億,世界總人口將在本世紀末前後達到近110億人的峰值。人口膨脹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危機引發了普遍的擔憂。 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擔憂可能有些多餘。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報告指出,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世界人口在2064年將達到峰值97億,然後到2100年會逐漸下降到88億。
  •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億!全球人口將自中世紀後首次縮減...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據法新社15日報導,長期以來許多人擔憂未來「人口爆炸」將令地球不堪重負。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擔憂可能有些多餘。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5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
  • 聯合國最新報告預測 全球人口2100年「觸頂」109億
    原標題:聯合國最新報告預測 全球人口2100年「觸頂」109億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外媒稱,全球人口在本世紀末前後將達到峰值。據美聯社6月17日報導,聯合國6月17日稱,未來世界人口將變得更老,增加速度也將變慢。全球人口增速與兩年前的預期相比有所放緩,到2050年總人口預計會從當前的77億增加到97億。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在一份名為《世界人口展望2019:重點》的新報告中預計,世界總人口將在本世紀末前後達到近110億人的峰值。
  • 2100年,全球人口88億,印度11億!中、美呢?
    未來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是哪些?周三(15日),全球知名的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 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稱,據一批國際學者對世界人口增長預測顯示,未來全球人口將發生巨變。具體來看,到2064年,全球人口將達到高峰,而到2100年之前,這一數字可能會降至88億,這比聯合國的預測整整少了20億人。
  • 研究稱80年後全球人口或比聯合國預測少20億,中國人口將是7.3億
    據法新社15日報導,周三公布的一項重大研究顯示,到2100年,地球將有88億人居住,比聯合國目前的預測少了20億人。該研究預測,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將塑造新的全球格局。此項預測稱,80年後中國人口將從現在的14億減少到7.3億。與此同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口將增加兩倍,達到30億左右,僅奈及利亞一國的人口將在2100年增至近8億,僅次於印度的11億。
  • 梁建章:中國人口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李鐵還說,「老齡化這個問題不是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何況我們現在離日本還有20年的差距,而且這20年差距僅僅是說我們現在看老齡化率上是20年差距」。李鐵對於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判斷完全錯誤,中國現在老齡化程度跟日本差20年,但是任何人口政策改革的效果往往會有20年的延遲性,因為多生一個小孩,或者少生一個小孩,要小孩長大工作了才會對經濟有影響,所以經濟的影響有二十年的延遲。
  • 近百年全球重大災害演化及對人類社會彈性能力建設的啟示
    研究發現,近百年來全球重大自然災害與疾病主要發生在西太平洋和非洲地區,佔所有重大災害數量的 55.56%。從時間尺度來看,全球重大自然災害與疾病的發生頻率在不斷提高,由 1920—1999 年的 0.263 次/年迅速提升到 2000—2020 年的 1.2 次/年。
  • 中國有近14億的人口,有多少人是負債的?
    在當今一個全民加槓桿的時代,能加槓桿的人群基本上都加槓桿了,現在國內只有老人和孩子這兩大群體是不會負債的,這裡的老人是指55歲以上老人有3億人口,以及20歲以下的小孩子大概也有3.5億人左右,總計大約有6.5億人,剩下還有分布在各年齡段還有0.5億人,是沒有任何負債的。
  • 最新研究:22世紀全球人口將少增長20億,中國人口將萎縮到這個數
    90後4700W#本周三,據法國巴黎發表的一項主要研究預測,到2100年,地球將達到88億人的規模,比聯合國目前的預測人口數量減少了大約20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柳葉刀》雜誌上報導說,到本世紀末,除非有大量移民流入,否則現有195個國家中的183個將降至維持人口替代門檻所需的水平線以下。這其中包括日本,西班牙,義大利,泰國,葡萄牙,韓國和波蘭在內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數量將至少減少一半。
  • 最新研究:22世紀全球人口將少增長20億,中國人口將萎縮到這個數
    本周三,據法國巴黎發表的一項主要研究預測,到2100年,地球將達到88億人的規模,比聯合國目前的預測人口數量減少了大約20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柳葉刀》雜誌上報導說,到本世紀末,除非有大量移民流入,否則現有195個國家中的183個將降至維持人口替代門檻所需的水平線以下。
  • 研究:人口老化嚴重 2100年全球較目前預測少20億人
    美國華盛頓大學周三發表一份預測世界人口變化的研究報告,指出在2100年全球人口數量為88億,較聯合國現時的預測少20億人。
  • 全球78億人,14個國家人口超1億:亞洲7個,美洲3個
    全球一共有多少人?對於這個常識性問題,估計有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60億」,因為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很多的文章和作品中,都使用了了「全球60億人」的說法,甚至於至今仍有不少人還這麼說。實際上,全球60億人早就成為過去式了,1999年10月12日全球第60億位居民在塞拉耶佛誕生,標誌著全球人口進入60億大關,這在當時也算是世紀之交的一個小熱點話題。根據一份人口統計數據顯示,二十世紀一百年裡,世界人口淨增了45億,平均算下來每十年淨增4.5億人。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信教人口變化趨勢(一)20世紀全球信教人口變化趨勢按照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1991年、1996年和2009年公布的數據:1900年,全世界16.2億人口中有325萬人不信教者,信教人口佔99.81%;1970年,全世界36.1億人口中有29億人信教,佔80.38%;1980年,世界43.7億人口中有34.6億人信教,佔79.18%;1985
  • 4歲女孩睡夢中消失,引全球轟動,為找到她8年花了1億,結果如何?
    人口失蹤,已經成為目前最嚴峻的世界性問題之一,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647435個登記有案的失蹤人口,比前年增加了2%,然而這個數字僅僅是「登記有案」的,實際數字要比這個大得多。在這些失蹤人口中,佔比最高的便是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