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肆傳播,使得很多國家的農業勞動力短缺,農產品運輸中斷,尤其是對於一些糧食出口大國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已經讓本國的糧食系統出現了嚴重問題。因此,隨著越南和哈薩克斯坦等糧食出口大國,先後停止了糧食出口貿易,全球範圍內的「搶糧潮」也拉開帷幕,各大糧食需求國便開始搶購糧食。
面對此前出現的「搶糧潮」,日本這個國家卻表現的極其淡定。日本人不僅沒有參與到「搶糧大戰」當中,而且就連日本內部國民也沒有出現囤積糧食的行為。很多人不禁疑問,日本憑何如此鎮定自若?他們是後知後覺,還是早有準備?實際上,答案就是事先早已成局的「海外屯田」計劃,讓日本保留了底氣。
之所以說,只要涉及到糧食問題,就絕對不是小問題,就是因為糧食直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存。一旦發生大範圍饑荒,那麼因飢餓死亡的人數絕對比小型戰爭多得多。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糧食問題,更要弄明白日本的海外屯田計劃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面對「搶糧潮」,日本憑何鎮定自若?瘋狂屯田意在上位第5大糧商?
日本的海外屯田計劃,是被「一記悶棍」敲出來的
就如我們上面所說,在今年3月底開始的全球「搶糧潮」當中,日本之所以能鎮定自若的原因,就是他們憑藉著大量的海外屯田,讓自己的糧食安全性已經躋身於國際前列。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可實際上,日本的海外屯田計劃是被「一記悶棍」敲出來的。
1947~1949年,日本迎來了戰後「嬰兒潮」,希望通過人口的復甦,來快速修復國內的整體格局,這也給日後的糧食短缺埋下了伏筆。之後,隨著1958年日本大肆推進城鎮化,使得農業勞動力迅速流失,直到1970年,日本農村的「老婦農業」成型,留守老人和婦女無力承擔糧食生產任務,日本糧食危機就此成型且逐步加重。
本國指不上,那就只能求助於美國,這是日本當時最基本的策略。據數據統計,1951~1954年,美國援助日本的大米總計約8440億噸。吃著美國糧,日本便全力發展工業,農業被直接丟到了一邊,當時的日本還竊竊自喜。可是好景不長,1973年美國爆發了第1次石油危機和罕見的乾旱,美國為了自保國內糧食安全,直接「掐斷了」對日本的糧食援助,日本結結實實地吃了「一記悶棍」。斷了奶,就得學會找食吃,日本海外屯田計劃就此產生。所以說,日本的海外屯田計劃是「一記悶棍」敲出來的。
日本瘋狂在海外屯田,意在上位第5大糧商?
日本瘋狂在海外屯田的目的,有人懷疑其意在上位除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這世界四大糧商之外的,第5大糧商。因為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6月,日本通過企業投資、租賃等方式,已經在海外擴展了大約1200萬公頃的耕地,並幾乎全部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其面積更是達到了日本國內耕地面積的近3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從2004年開始,日本就對中國的農業投資增長至113億日元左右,涉獵項目超過了230個。到2015年,中國的農、林和漁業都有日本企業參與的身影。
可是,日本瘋狂海外屯田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保障國內的糧食安全,想要上位成為世界第5大糧商,還是有點過於樂觀。畢竟,目前上面所說的世界四大糧商可是操控著全球約80%的糧食交易量,他們通過一些競爭手段,已經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很多國家的糧油交易。一旦有需要,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控制糧食,來直接導致一個國家不攻自破。而針對如此恐怖的力量,日本顯然還達不到這個境地,但是,防止四大糧倉過度滲透,保證國內糧食安全還是很有底氣的。
面對「搶糧潮」,日本之所以鎮定自若,憑藉的就是大量的海外屯田,日本的糧食安全指數也確實要比中國高。這就給我國提了一個醒,首先就是一定要重視農業發展,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指數。其次,一定要持續防範世界四大糧商的過度滲透,雖然此前四大糧商是「哭著」從中國離開的,但是一定要防範他們的第2次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