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超新星核聚變能量反應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物理類

我們在尋求研究恆星爆炸使可靠的聚變能成為現實,但結果很可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超新星錯了。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融合反應過程中,熱量對材料的混合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點上,這一因素被排除在討論之外。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未來研究超新星的工作原理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核聚變的動力,比我們現在從裂變中獲得的更清潔、更有效的能量是我們的目標。

在恆星的核心,核聚變反應一直在進行,這使得科學家們為地球上的能源生產創造了一個自然的研究課題。科學家們不可能在遙遠的恆星內部進行觀測,所以科學家們研究了下一個最好的東西:在實驗室中產生超新星和小規模的核聚變反應,他們研究聚變反應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雷利-泰勒混合,它們在這兩個過程中發生。當超新星發生時,它會向外發射物質,將不同的等離子體與包括鐵、碳氦和氫的各種元素混合在一起。雷利-泰勒不穩定性,混合液體氣體或等離子體與不同密度的動態,導致了超新星遺蹟的產生。

U-M科學家認為,我們對超新星中發生的混合的建模方法在歷史上是不完整的。引起加熱的能量流對發生的混合有顯著影響。然而,對於瑞利-泰勒的天體物理建模來說,熱量並不是一個考慮因素。美國密西根大學雷射實驗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氣候與空間科學與工程的副研究員卡洛琳·庫蘭茲說:雷利-泰勒已經被研究了100多年了。但是這些高能通量的影響,這些導致加熱的機制,從來沒有被研究過。研究人員發現,增加的能量通量和由此產生的熱量減少了混合的數量,從而減少了雷利-泰勒的不穩定性。

除了Kuranz,科學團隊還包括物理學家Hye-Sook Park和Lawrence Livermore實驗室的Channing Huntington。這些加熱機制減少了混合,並對超新星的演化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在實驗中發現混合物減少了30%,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減少會繼續增加。為了觀察聚變過程中熱量的影響,研究人員在加州利弗莫爾(Livermore)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雷射。2009年,國家點火裝置利用熱量和雷射創造了一種核聚變反應創造條件,類似於超新星遺蹟中所看到的情況。

Rayleigh-Taylor的理論是在所有II型超新星中發生的,有證據表明,這些恆星在爆炸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內部變成『內部』,這些實驗幫助我們了解裡面發生了什麼。點火裝置使研究人員第一次考慮了熱效應。這些受控的核聚變反應的觀測在核技術上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地,他們提供了一個實現能源生產效率最大化的路線圖。現在,我們所有的核電站都是核裂變工廠,但是核聚變的效率更高,產生的核廢料也更少。與使用鈽或鈾相比,聚變可以利用氫同位素等較輕的元素產生,所以我們地球上的燃料幾乎是無限的。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高能通量可能對年輕超新星殘骸中的雷利-泰勒不穩定增長產生影響」,這項研究是由能源部資助。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來自:密西根大學

相關焦點

  • 太陽的核聚變鏈式反應
    除了氫(太陽的燃料),我們身體中的其他原子都是在超新星以及恆星核心之中融合而成的。不過,這個核聚變過程還是很複雜的,並且也很難,即使是在恆星的核心之中。例如,看似簡單的氫核聚變成氦,這是我們太陽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到,太陽核心的溫度約為300萬開爾文(開爾文K為熱力學單位,與攝氏度的轉換關係為:開氏度 = 攝氏度+273.15)。
  • 什麼是能源核聚變?氫彈爆炸是聚變反應?如何使它們發生核聚變?
    2021-01-12 10:51:22 來源: 每天一大樂PLUS 舉報   核聚變就是利用氫
  • 核聚變與核裂變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過程,為什麼都會釋放能量?
    ,平均核子質量降低,虧損的質量將以能量形式釋放;(2)比鐵大的元素,發生裂變,平均核子質量也降低,虧損的質量也以能量形式釋放;(3)圖像上還可以看出,氫核的平均核子質量,大於重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所以聚變虧損的質量大於裂變虧損的質量,釋放的能量自然就更高;
  • 同樣都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氫彈瞬間爆炸,太陽卻能維持100億年
    它的爆炸主要是利用了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這個過程中氫彈釋放能量實在是大得令人恐懼。但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時間要漫長的多。太陽的核聚變的反應不但已經持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未來還會穩定的維持大約60億年。為什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能夠穩定維持100億年而不是瞬間爆炸完了呢?
  • 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什麼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近年來,「人造太陽」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熱點話題,其原理就是利用人工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反應裝置,來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達到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目的,從而可以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和更加清潔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能源危機問題。
  • 網友問: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是如何產生光這種能量的? - 艾伯...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是非常複雜的,涉及幾十個核聚變方程,不過我們可以簡單地梳理幾個,來了解光子產生的過程。我們知道,氫元素有三種同位素:氕、氘、氚:恆星的第一步核聚變,是兩個氕核聚變為氘核,並釋放一個中微子和正電子,正電子遇到周圍的電子,會湮滅為兩個光子,反應方程式如下:(1)1H+1H→2D+e(+)+v,ΔE=1.442MeV
  • 核聚變反應中,都說是損失了質量,釋放能量,可損失的質量在哪?
    而核聚變恰恰要求的是讓質子和質子之間合併成一個原子核。(至少,這是第一步)所以,就需要克服同性相斥的庫侖力。要知道溫度的本質其實是微觀粒子的熱運動,也就是說,溫度越高,質子,電子們動得越歡快,能量也越大,這就會增加一定的機會撞到一起。那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到底是如何反應的呢?其實一共有兩款,一種叫做質子-質子反應。
  • 整個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5000萬噸煤的能量
    基於零電阻材料,核聚變就如同我們目前所見的任何聚合物聚合物燃料一樣,可以以任何方式在真空中運動。核聚變做成氫彈可以產生大量的能量,原子彈最高只能產生原子核的3次反應,一次裂變,對於通常的聚合物聚合物氫彈,原子核中的反應電子的能量比電子要低,因此可以聚集成約300核的超流體能量。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我們先來看一下氫彈爆炸的原理,說白了它是一種核裂變和核聚變的綜合體,內部是氫彈,外部是原子彈(當然現代大部分氫彈在最裡層還會布設一層原子彈),首先要引爆外層的原子彈,通過鈾-238發生裂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中心區溫度瞬間達到1億度(這也是氫發生核聚變的最低溫度),從而激發內核氫同位素-氘的核聚變反應,達到引爆氫彈的目的。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那宇宙裡比鐵要重的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而恆星的內核一直在發生核聚變反應,促發核聚變的是恆星自身的引力,使得核心的溫度以及壓強升高,在弱力的作用下,氫原子核發生核聚變,產生氦原子核。這個過程主要有兩條路徑分別叫做質子-質子反應鏈和碳氮氧循環。當氫燒得差不多後,如果引力足夠大,還能夠繼續引發氦的核聚變,生成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元素周期表中鐵之後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恆星區別於其他天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因為核心核聚變反應而發光。那恆星和元素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要從恆星的核聚變說起了。恆星一般來說質量都特別巨大。就拿太陽來說,太陽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99.86%以上的質量。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鐵之後的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恆星會發光的原因是恆星的內核會發生核聚變反應,而恆星聚變反應的同時就是在製造原子序數更大的元素,那具體是咋回事呢?恆星的個頭實際上都非常大,質量也很大,就拿太陽系的情況來說,太陽就佔據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地球等類地行星在太陽系中都很渺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而按照目前理論預言的情況來看,成為一顆恆星的門檻至少是太陽質量的8%以上。
  • 氫核聚變結束之後,是否意味著核聚變就會停止呢?
    其它的元素形成機制基本都跟恆星有關,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宇宙中非常普遍的一種天體,它們內部時刻進行著核聚變,給黑暗寒冷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當宇宙早期形成了大量的氫和氦之後,這些氫和氦的凝聚也開始形成恆星。而恆星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宇宙的演化。我們都知道,恆星基本是由氫元素組成的,而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也可以不斷將氫聚變成氦。這就是氫氦聚變,我們的太陽現在就進行著這樣的聚變轉化過程。
  • 太陽幾十年來內部一直在發生核聚變,這些能量是靠什麼來維持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判斷,當這個核心區的溫度達到1000萬攝氏度時,便可激發氫的核聚變反應,恆星這於此登上歷史舞臺。但是按道理來說,這個溫度還不足以突破質子發生核聚變的程度,這裡就有一個能夠突破原子間庫侖力的「快捷通道」,那就是量子隧穿效應,也就是說在時間不確定度很小致使能量不確定度突然增大的情況下,質子就會能夠在「較低」的溫度下,質子也會有一定機率突破庫侖力的阻擋進入其它原子核的內部,從而推動能量的提升達到核聚變的條件。
  • 核聚變能夠產生鐵元素,為什麼恆星最終結局卻不是變成鐵球?
    引言:上個世紀的核物理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發現核聚變反應是一種產生多於核裂變反應五倍的產能方式,因為它伴隨著基礎元素不斷擴張。核聚變最初從氫元素開始,逐漸向越來越重的方向演化,最終能產生鐵元素。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恆星沒有變成鐵球呢?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也不要多高,幾萬度幾十萬度幾百萬度都可以,問題是溫度越高,壓力越高,原子核動量越大,赤裸著的原子核相互碰撞的機會就越多,核融合的速度就越快。只有足夠多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核聚變的能量才能夠達到足夠大,形成維持核聚變的自持燃燒,也就是無須輸入能量就可以持續反應,這樣才能夠將核聚變源源不斷的能量輸出利用。地球上無法形成太陽那樣的巨大壓力,就只能在溫度上做文章了。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能量「出大於入」
    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試驗,目的只有一個:讓聚變反應產生比輸入的雷射還要多的能量。據《科學》報導,10年過去了,經過近3000次發射,NIF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接近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即聚變燃燒是由反應本身的熱量維持的,而不用通過雷射輸入的能量。
  • 構成地球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什麼說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當核心區積聚的物質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使得核心區溫度上升到700-1000萬攝氏度時,就會觸發之前吸聚大量氫元素的核聚變臨界點,核心區就會開啟氫元素的核聚變進程,從而拉開了恆星的序幕。之後,通過4個氫原子核聚變形成1個氦原子核、同時釋放若干光子和相應能量的鏈式反應,恆星內部持續進行著氫元素的消耗,而向外源源不斷地釋放著光子和能量。
  • 德國核聚變反應堆產生超強3D磁場
    這種核聚變反應堆被稱為Wendelstein 7-X stellerator或簡稱W7-X。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回答的大問題是,這個反應堆是否達到了設計要求,即按照設計方式進行工作。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種反應堆將來有一天可以維持受控的核聚變反應。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證實,這個反應堆達到了設計要求,正在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3D磁場。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那比鐵重的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而恆星還會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核聚變反應。首先是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 如果恆星質量依舊足夠大,這時候就會繼續換擋,碳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就會被點燃,這時候的燃料就是碳原子核,而爐渣有氧原子核,氖原子核,鎂原子核,矽原子核,硫原子核等元素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