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有個小太陽,以核裂變產生能量,與太陽無關

2021-01-08 覃博仕聊科普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地球上所獲得的熱量,都是由於太陽的照射而形成的,甚至還有人認為,地球內部的巖漿,也是因為受到太陽長期照射過熱而融化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可以知道,從地表往下挖一米左右就進入了恆溫帶,也就是說,一米以下的地層將不再有溫度變化,太陽光照射不會影響到一米以下的土層,更不會造成地球內部巖漿融化。

如果可以排除太陽光照射,影響地球內部溫度變化這個因素,那只有一種解釋,可以回答為什麼地表下面會有地熱出現,我們最常見的第1個表現方式,比如火山迸發的巖漿、溫泉等,還有不少的地熱發電廠,就是用地球內部的溫度來進行發電的,由此可見,地熱資源非常豐富,這種熱量絕不是太陽照射的結果。

如此說來,這種熱量只能來源於地球內部,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地球內部,很可能有一個大鍋爐,正是因為這麼一個大鍋爐,一天24小時不斷的釋放巨大熱量,才能夠保持地心深處巖漿的液態,才能夠讓溫泉水不斷的對外迸發,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這種內部的能量巨大,而向外推動板塊運動,造成地震災害。

地球內部為什麼能夠持續的產生如此龐大的熱量呢?答案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地心內部,存在一個核反應堆,這種類似於小太陽的狀態,持續發生核裂變,最終長期為地球供暖。

地球內部的小太陽,與天上太陽有很大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地球內部小太陽,它產生能量的方式,是採取核裂變的方式,這與天上的太陽是明顯不同的,我們都知道,天上的太陽是利用氦氣和氫氣發生反應,而形成的核聚變釋放能量的。

由於地球內部並沒有氧氣,也沒有氫氣,更沒有氦氣。氦氣在地球上是非常稀少的,因此地球內部不可能利用氦氣產生核聚變,而只能用核裂變的方式產生能量,可以肯定的是,地球內部的核裂變,是從地球產生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它已經有近50億年的歷史。

很多人不願意相信,地球內部存在一個小太陽,更加懷疑地球內部的核裂變,是否真的存在,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地球內部發生核裂變,所產生的高溫高壓,必然會將地球逐步融化,那地球早就不存在了。但事實上地球內部的核裂變,是壓制在深厚地幔之內,因為有地幔包圍地球內心裂變,不至於直接影響到地球表面,才有可能讓地球上的生物,有很永恆發展的條件。這就是我們所不曾了解的神奇地球。

相關焦點

  • 地球內部有個小太陽,即將為人類發電,採暖
    仰望天空,用肉眼能看到的最大天體就是太陽,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表面溫度近6000攝氏度,其內部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其原理類似氫彈連續不斷地爆炸。太陽產生的巨大能量,主要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輻射,傳到我們這裡要經過1.5億公裡的真空,還要穿透2000多公裡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雅虎新聞網7月29日消息,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ITER)目前已經進入組裝階段,標誌著由歐盟、印度、日本、我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七國斥巨資投入研發的項目,即將進入衝刺期
  • 能加熱到太陽內部溫度的7倍!這個裝置厲害了!
    全稱為「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譯為全超導託克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小太陽」,名稱的確霸氣十足,在地球上造一個小太陽,有一種非常科幻的感覺。正是這一裝置,讓我國邁進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前沿,並逐漸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
  • 三、「地內小太陽」的產能釋熱機制位於哪裡?地心內地核中。
    科學家在實驗室以極高精度測定了鐵的熔點,然後用以推算地球鐵質內核和外核交界處溫度,估算結果為60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 這更好地解釋了地球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地球擁有一個固態內核,為液態外核所包圍。再往外是地幔。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科學家發現的天然鈾核裂變反應堆!
    在那個時期裡,它產生了10000~15000兆瓦/年的能量。 這樣多的能量足夠供應一個大城市使用好幾年。 我們立即敏銳地感覺到: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應該就是這類天然的核裂變反應!——這類天然的核裂變反應,應該能夠滿足上述那樣巨大的釋能產熱要求!
  •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熱核聚變就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源源不斷發生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方式,人工完成熱核的長期穩定的聚變,最終形成「取之不盡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太陽內部核反應產生的光線,為何照到身上沒有感覺到核輻射呢?
    太陽自從形成之後,依靠著內部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一直向外源源不斷地釋放著光和熱,從而為地球上生命的誕生和發展演化提供了能量源泉。這裡有一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會想到,那就是我們在地球上所感受到的太陽光線和熱量,都是源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而如果核電站洩露了那些發射性物質所進行的也是核反應,為何我們極容易被放射性物質所傷,而能量那麼大的太陽發出的光線對我們影響卻不大呢?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氫彈是一種核武器,主要的原理是氫的同位素進行核聚變從而所釋放的能量。我們也知道太陽的核心主要是由氫元素所構成的,太陽就是通過內部不斷進行核聚變來發熱的。雖然弱力產生的機率非常少,但是一旦太陽內部中間產生了一個氘核,核聚變的產生就水到渠成了。
  • 銀河系中有非常多能源的太陽,為什麼也會有能量殆盡的時候?
    地球實際光年以外的地方有 50顆鄰近的恆星系。和太陽挨得比較近的叫做比鄰星所屬的紅矮星,距離在4.2光年左右。太陽還個黃矮星。黃矮星也是會死亡的,它的生命大約在110億年左右。至今為止太陽大概了45億年的生命左右。據科學家估計大約是在50到60億年以後,太陽內部的氫會被消耗殆盡。
  • 核裂變為什麼會產生梨形核?
    重碎片平均呈現一個氙元素(電荷數Z=54),獨立於初始裂變核。要理解決定兩個碎片中質子和中子數量機制一直是一個長期的謎。預計碎片的變形會起到一定作用。事實上,原子核根據其內部結構可以有不同的形狀。有些是球形的,大部分是像橄欖球一樣變形的,還有一些是梨形的。原子核的內部結構隨組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 核聚變和核裂變都能獲得能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
    在我們的印象中,通過以上兩種核反應方式都可以獲得巨大的能量,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核聚變和核裂變都可以獲得能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 然而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是我們卻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 美國235億造「太陽」:192束雷射造恆星溫度
    因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能產生持續核聚變的反應堆,「人造太陽」一旦成功將改寫人類的歷史。  地球上造「小太陽」  現今人類可利用的最大、最具商業價值的能源無疑是核能。核電站利用核能的原理是核裂變,即在高溫高壓狀態,把鈾或鈽等重原子分裂成輕原子,導致其釋放大量能量的核反應方式。
  • 太陽幾十年來內部一直在發生核聚變,這些能量是靠什麼來維持的?
    太陽是我們所處恆星系的核心,幾十億年來源源不斷地向周圍的空間釋放巨大的能量,雖然只有極小一部分到達地球,但是這一部分能量對於地球來說卻意義重大,它維繫著地球的溫度逐漸處於宜居水平,使冷卻的速度不至於太快,最重要的是在太陽能量的持續輸入下,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和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據科學家們測算,太陽每秒鐘釋放的能量可以達到3.8*10^26焦耳,相當於900億個當量在百萬噸級核彈爆炸所釋放的能量,也大致相當於1.3億億噸標準煤燃燒時產生的能量,我們地球能夠接收到的太陽發出的能量,佔比僅僅達到22億分之一,就是這麼一點看似不起眼的比例,為地球維持相對穩定的溫度和生命體的誕生以及生物的發展演化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 1克鈾235完全裂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多少噸煤燃燒產生的能量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計算的非常清楚,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一點: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更多鈾完成鏈式反應後平均計算下的能量,單單僅有1克鈾-235是不可能發生完全裂變的,因為其都沒有達到臨界質量。 臨界質量 什麼是臨界質量?
  • 實現人造太陽計劃(一)——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原理變化及技術挑戰
    ,同時釋放出兩到三個能量非常大的中子,釋放的中子繼續撞擊其它相鄰的原子,從而產生鏈式反應。  世界上第一個核電站  那麼既然核裂變技術已經能夠為人類產生巨大的能源了,為什麼不大力發展,而還要花上巨大的資金研究核聚變發電,這其中就有很多核裂變使用過程中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
  • 氫彈和太陽都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太陽不會像氫彈一樣爆炸?
    引言:在物質能量中,粒子反應產生的能量是最為豐富的,無論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都可以產生大量的能量,因此粒子反應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領域,現在的核電站一般都是核裂變產生能量,不過太陽卻是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的,這與氫彈的核聚變反應類似,但是氫彈的核聚變反應是不可控的,太陽核聚變反應卻是可控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