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人造太陽計劃(一)——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原理變化及技術挑戰

2021-01-08 網易

2020-04-23 00:01:33 來源: 科學觀世界

舉報

  人類目前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能源不僅存在高汙染,而且面臨能源枯竭的問題。在人類目前所發現的能源中,核能的能量密度是最大的,而核能的利用又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利用核裂變的原理,人類製成了原子彈,利用核聚變原理,人類生產出了氫彈。從這兩種核武器所釋放出來的威力,我們就能看到核能的能量之大。通過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方程E=MC我們也能計算出物質所包含的巨大能量。能順利的獲取到這個能量或許能夠永遠地解決人類的能源危機。那麼接下來我將對主要針對核能的原理以及利用核聚變實現「人造太陽計劃」的科學原理以及技術製造做一個系列的詳細講解。

核裂變與核聚變的簡要概述

  核裂變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包含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包圍原子核的電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與中子構成,質子與中子基本上佔據了整個原子核的全部質量。

  

  原子結構

  核裂變的原子需要質量較大的原子作為原料(主要是指鈾核U或鈽核Pu),由於原子核內含有的質子與中子數較多,原子核較大,結構並不是很穩定,因此,在外界使用一個高速的中子對原子核進行撞擊時,原子核會分裂產生兩個甚至更多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兩到三個能量非常大的中子,釋放的中子繼續撞擊其它相鄰的原子,從而產生鏈式反應。在這個反應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巨大的能量變化。

  

  核裂變的能量非常大,目前在應用方面主要是製造原子彈和核電站。原子彈的應用就暫且不談,並且在二戰過程中,我們也見識過它的威力。我們主要將核能作為能源的利用。核裂變技術目前還是比較成熟,並且早在幾十年前人類就已經利用核裂變產生的核能用於發電,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在1954年6月27日在前蘇聯建成。當時成為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範。

  

  世界上第一個核電站

  那麼既然核裂變技術已經能夠為人類產生巨大的能源了,為什麼不大力發展,而還要花上巨大的資金研究核聚變發電,這其中就有很多核裂變使用過程中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

  

  核裂變的原料都是一些原子量非常大的元素,而自然狀態下,這些元素的含量非常低,原料十分有限,並且核裂變需要的是高濃度的材料,從天然物質中提取這些元素也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當年居裡夫人為了得到高純的鐳,在幾十噸的礦石中僅提取出零點零幾克。因此,原材料是其中一個問題。

  

  2.容易產生核輻射,危害人類以及生態健康

  由於這些重型元素非常不穩定,即使沒有外界能量的輸入,也會自發地進行衰變,也就是產生核輻射,這種變化會對人類的身體健康以及自然生態產生巨大的傷害。在核裂變的產物中,依舊存在輻射作用,因此產生的核廢料非常難處理,即使是填埋對環境也會造成嚴重的汙染。核電站的核洩漏也是一大安全隱患。

  

  衰變過程

  因此,人類在逐漸的向另一種核能——核聚變能源進行研究,核聚變的作用原理與核聚變過程剛好相反,核裂變是分裂,核聚變是聚合。

  核聚變

  核聚變是由質量較小的原子在超高溫和高壓條件下發生碰撞從而在強相互作用下吸引而發生聚合,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那有些人就會產生疑惑,上面的裂變釋放能量,為什麼聚變也放出能量,這個過程不是相反的嗎?那麼這裡就存在一個原子核能量的問題。

  

  四大基本作用力

  質子是帶正電的,因此質子之間由於電磁力會相互排斥,這個時候,中子在質子之間起著「緩和」的作用,質子與中子之間存在強相互作用力,這個作用力是非常強的,並且只在很短的距離內發生作用,於是,在質子之間的排斥力就會與強力存在平衡,於是原子核變緊緊的束縛在一起,因此,不同原子核處於不同的能量狀態,從這個能量的曲線我們可以知道所有元素中鐵是最穩定,意味著鐵原子攜帶的能量最低,也就是核子的平均質量最小,這個時候如果繼續增大質量,質子數變多,半徑變大,強力的作用變弱,而質子之間的作用力變強,這個斥力就有可能大於強力作用,從而導致原子核不穩定,能量變高。因此輕元素的聚變、重元素的裂變都可以釋放出能量。

  

  了解了聚變與裂變的能量變化規律,那麼繼續了解聚變的基本過程。

  核聚變一般使用輕原子核,如氘和氚,這兩個原子核進行聚合之後,會產生一個氦核和一個中子。並且釋放17.6MeV的能量,核聚變反應最大的特徵就是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在相同質量下,產生的能量是石油的近800萬倍。1g核聚變發電的「燃料」幾乎能夠產生8噸石油燃燒的能量。

  

  核聚變過程

  太陽就是一個核聚變的大鍋爐,太陽基本上是由氫元素構成的一個天體,內部的溫度極高,不斷地發生著聚變反應,產生極大的壓力,然而太陽的質量也非常大,因此也會產生很大的引力,這個內部壓力與向內的引力保持著平衡,從而不會讓太陽發生炸裂,核聚變反應也因此能夠持續穩定的不斷發生。

  

  內部高溫產生的壓力與引力平衡

  人類想要利用核聚變發電,就相當於要先建造一個「人造太陽」,這是能量的來源。實現核聚變的原材料是氘核和氚核,這些原材料在地球上幾乎是無限的,直接在水中就能夠提取到。與裂變相比,聚變基本不存在失控現象的發生,這是因為聚變是要高溫高壓條件才可以進行,而這些條件我們很容易進行改變,從而能使反應隨時終止。因此,相比於核裂變發電,核聚變具備更多的優勢。

  

  氕、氘、氚原子核

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了核聚變與核裂變的詳細原理,核裂變相對來說,實現更為簡單。而要達到實現核聚變的條件,對技術以及設備要求非常高。人類利用核聚變的第一步就是製造出一個「人造太陽」,那麼這個「人造太陽計劃」的下一個過程是怎麼樣的,接下來此系列將會繼續一步一步詳細講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實現人造太陽計劃(二)——為何需要產生超過一億℃的「等離子體」
    在上一小節,我講解了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大致原理實現人造太陽計劃(一)——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原理變化及技術挑戰,那麼接下來就繼續深入了解通過核聚變產生「人造太陽」技術原理(二)——為何需要產生超過一億℃的「等離子體」。那麼「等離子體」是什麼?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其中較容易實現的是核裂變,而核聚變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利用裂變能的核武器原子彈問世要早於利用聚變能的氫彈。然而一般來說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比之核裂變更為強大,理論上從質能轉換率來看,核聚變為0.7%,而核裂變為0.13%,僅為聚變的四分之一左右。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不久,它就將送往歐洲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工程建設當中。這個工程還有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而這塊材料,將構成這個人造太陽裡最為核心的結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英文簡稱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目的就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計劃在2019年先在法國建設一個實驗堆。
  • 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說到人造太陽,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核聚變與核裂變...... 核裂變 核聚變 核聚變,比如氫彈和太陽都是核聚變,與核裂變剛好相反,就是多個變一個。
  • 用中國人造太陽,來說說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中國「人造太陽」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設備是我們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核聚變實驗的世界主流是強磁場約束託卡馬克聚變,其代表就是中國「東方超環」EAST,這才是它的真名。而中國『人造太陽』只不過是小名。
  • 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核能,核能分兩種,一種是核裂變,一種是核聚變。核裂變其實好處是很多的,首先就是它的效率非常高,而且技術難度不高,現在已經大範圍使用了。比如核電站,核動力潛艇等等。其次核裂變是一個自動的無限進行的反應,一旦開始裂變了,它就不停自己就開始裂變了,你不用維持它的反應條件。
  • 核裂變與核聚變,秒懂!
    發現了原子核具有天然放射性可以衰變後,物理學家們又發現了人工放射性,就是某元素本身不具備放射性,用粒子轟擊它,看能不能轟出些什麼。但不論是天然放射性的衰變還是人工放射性的粒子轟擊,前後核素的變化範圍都不會很大。例如鈾238具有天然放射性,可以自發衰變成釷234+一個α粒子,α粒子就是氦核有4個原子。從238變成234,變化不大。
  • 「人造太陽」影響深遠
    人民網-人民日報前不久,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啟動主體安裝工作,標誌著人類距離「人造太陽」夢想又近了一步。我們知道,當今原子能電站及原子彈的能量來自核裂變。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中國現在「人造太陽」達到1億度以上運行,這意味著我國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什麼樣的裝置能耐如此高溫?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
  • 「人造太陽」真的可以實現嗎
    人類利用核能有兩個方式:核聚變和核裂變,原理都是質能方程描述的質量虧損釋放巨大的能量,原子彈就是核裂變,氫彈是核聚變。核聚變相對於核裂變還有幾個好處:原料充足(重氫、超重氫海水中就大量存在)、核輻射汙染小。但是核聚變為啥沒有一直利用起來呢?
  • 中國核聚變再獲重大突破!國產人造太陽正式上線,溫度可達1.5億
    我國的核聚變發展最近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產的人造太陽正式上線了。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這也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與建造,並且順利的將它投入運營,這同時也為我國的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核聚變再獲重大突破!國產人造太陽正式上線,溫度可達1.5億
    我國的核聚變發展最近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產的人造太陽正式上線了。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這也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與建造,並且順利的將它投入運營,這同時也為我國的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啟用「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最高溫度可達1.5億℃
    據媒體報導,中國首次成功啟動了「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這標誌著中國核電研究能力的一大進步。HL-2M託卡馬克反應堆是中國最大、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科學家們希望該設備能夠釋放出一種強大的清潔能源。據《人民日報》報導,它使用強大的磁場來融合熱等離子體,可以達到1.5億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大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當時,美國、歐洲共同體、蘇聯和日本等國家都在進行核聚變相關研究,但研究的經費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預算,所以才有了這一國際合作項目的誕生。
  • 專訪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它的建成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關 宇攝技術人員合力安裝真空室外壁磁通環。範 晉攝(圖片均為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提供)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