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影響深遠

2020-10-14 金臺資訊

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啟動主體安裝工作,標誌著人類距離「人造太陽」夢想又近了一步。

我們知道,當今原子能電站及原子彈的能量來自核裂變。與重原子核在中子打擊下分裂放出「裂變能」正好相反,核聚變反應是由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主要是氫的同位素),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核聚變,這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能量來源。「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環境友好、不產生高放射性物質等特點,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潔淨能源之一。人類夢想在地球上製造聚變反應堆,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俗稱「人造太陽」。ITER計劃的目標就是驗證受控核聚變的科學與工程可行性。

核聚變反應原理雖然看上去很清晰,但要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卻非常困難。這需要上億攝氏度的高溫,一定的原子核密度和足夠長的控制原子核時間(約束時間)。20世紀50年代,英國科學家提出了被稱為「勞森判據」的經典公式,給出了核聚變點火條件:當核聚變燃料的溫度、密度和約束時間三者的乘積大於一個特定值時,就可以發生核聚變反應。按照勞森判據和核聚變本身特點,氫的同位素——氘氚反應被證明是最易實現的核聚變反應,也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ITER計劃的實施大體分三個階段。從2006年開始是第一階段建造期,目前計劃在2025年安裝調試完畢,可用來產生溫度、密度和約束時間符合核聚變條件的高溫等離子體(即電離了的「氣體」)。2025年—2037年,ITER將進入裝置運行期,最後還有5年的去活化期,使反應材料冷卻到符合環境安全的程度。除了不用於發電,ITER將基本上驗證或解決未來商用電站規模的受控核聚變發電所面臨的物理、工程與科學方面的關鍵難題。

ITER項目耗時較長的原因有四:一是工程建造難度高,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磁體、超高真空室、供電系統、冷卻系統等;二是項目具有科學和工程雙重屬性,沒有成功案例可借鑑,工程決策難度大,大量的科學論證、工程驗證需要反覆迭代進行;三是項目管理挑戰巨大,很多關鍵系統由多方參與採購製造,各方實力、規定差異較大,為項目的集成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四是參與方多,多文化背景交融,部分成員方的國內經濟、政治形勢變化也對ITER計劃的實施產生直接影響。

從ITER到受控核聚變商用階段,中間還需經過示範堆的實驗。為彌補ITER和未來聚變電站之間的差距,我國聚變界提出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建議在本世紀中葉開展中國聚變示範原型電站的建設和聚變能商業開發。在ITER專項支持下,我國於2014年完成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概念設計,目前正在開展詳細物理工程設計、關鍵技術預研和聚變堆材料研發等工作,這一過程也廣泛吸納了國際各方的參與合作。商用核聚變挑戰巨大,影響深遠,帶動廣泛,需要各國科學家和政府共同努力,不斷探索。

(作者為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在成都正式建成!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中俄科學家討論「人造太陽」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是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太陽」裝置。在「核聚變」領域,兩國早就攜手共進。託卡馬克作為凝聚兩國科學家智慧之光的大科學裝置,是中俄友誼的見證。 11月20日,俄羅斯和中國科學家在「和中俄科學家一起種太陽」會議上討論了創建託卡馬克的問題和任務, 並回答了中俄兩國的青少年群體的問題。
  • 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20年
    聊點科技【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20年】近年來,不斷發光散熱的太陽成了科學家在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升起一輪能自主掌控的「人造太陽」嗎? 核聚變,正是太陽能量秘密之所在。
  • 「人造太陽」來了
    原標題:「人造太陽」來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
  • 中國「人造太陽」有多牛?核心溫度高達2億,比太陽熱10倍
    然而我國在注重發展的同時,也注重對環境的影響。就拿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核能源來說,它在所有能源中的佔比越來越大,但在各國利用核能的時候,也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這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此前,有媒體報導,新一輪「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ITER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旨在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並實現可控利用,俗稱「人造太陽」。該項目有望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人類合力「造太陽」    ITER計劃2006年應運而生,由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7方參與,計劃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共同建造一個電站規模的聚變反應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關於人造太陽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也是有一些了解了,現在目前為止它是最大的一次國際合作,因為這樣的項目單憑中國一己之力或者哪一個西方國家都是完成不了的,這個人造太陽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將來人類的發展和保護資源做到一個清潔的作用。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中核集團展現硬核實力
    當今世界,風起雲湧,有很多國家眼紅中國的「人造太陽」,陸續有國家邀請中國參與國際「人造太陽」項目的建設據中國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16日消息稱,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消息說,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 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成,成功完成首次放電
    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後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中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更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時間約為10年,耗費50億元美金巨資成功打造。它是一個成功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也被叫做「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中國造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其複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超過了已經大量建造運行的裂變反應堆。
  • 新民一周 | 「人造太陽」來了
    「人造太陽」的實現,將讓人類進入一個無限精彩的世界。作者|朱國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這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被認為是人類能源新時代的黎明。35個合作國家領導人通過遠程視頻參加了慶典,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四川成都建成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
    「那麼,問題來了,天上有個太陽,為什麼還要造個太陽?」人造太陽「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溫度哪個更高?人造太陽多了,會不會又被一個叫后羿或者前什麼的人給射下來?帶著許多的不明白,我去問了度娘。她說,人造太陽,只是一個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ITER最大的能耐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向宇宙釋放大量的光和熱。
  • 揭秘「人造太陽」
    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氘大量存在於水中,每公升水可提取出約0.035克氘,通過聚變反應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氚由於半衰期較短,在自然界中儲量有限,但其可通過中子轟擊鋰來製備,而在地殼、鹽湖和海水中,鋰都是大量存在的。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閆曉虹)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視窗|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安裝調試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時進行環向場線圈外弧段吊裝工作(2020年7月19日攝)。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7月28日,國際「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工程在聖保羅正式啟動,這意味著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進展。據中鎢在線了解,中國鎢業為這項事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ITER計劃組織總幹事比戈表示,中國將以其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 我國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首次放電
    等離子體溫度可達1.5億℃電流強度六倍於上一代「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