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學家討論「人造太陽」託卡馬克

2020-12-03 騰訊網

目前煤炭的儲量大概還能再供我們使用不到200年,天然氣將在57-65年內枯竭,石油最慘,大約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如果有一種清潔、安全、高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供我們使用,「能源危機」是不是就不復存在?

有!這就是「核聚變」。這就是託卡馬克!託卡馬克,是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太陽」裝置。在「核聚變」領域,兩國早就攜手共進。託卡馬克作為凝聚兩國科學家智慧之光的大科學裝置,是中俄友誼的見證。

11月20日,俄羅斯和中國科學家在「和中俄科學家一起種太陽」會議上討論了創建託卡馬克的問題和任務, 並回答了中俄兩國的青少年群體的問題。「人造太陽會不會爆炸?」「人造太陽的能量怎麼存放?」「人造太陽會不會讓地球變熱?」……科學家將與孩子們積極互動,讓孩子們通過一個個問題來了解這個對成人來說都很神秘的科學大裝置。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據中國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16日消息稱,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消息說,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消息稱,「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ITER磁體支撐是中國承擔的幾個大型採購包之一,由中國承擔100%製造任務。重力支撐產品是磁體支撐採購包中結構最複雜、製造難度最高的部件。

相關焦點

  • 直播|11月20日,和中俄科學家一起「種太陽」!
    科學家們大開腦洞、不斷鑽研,通過觀察太陽這個宇宙中巨大的「核聚變」裝置,發現太陽的能量源於自身內部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反應,科學家們因此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通過模仿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核聚變能源,讓童謠裡唱的「種太陽」逐步變成現實。那麼,什麼是核聚變?科學家是如何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的?「人造太陽」又面臨哪些難題?
  • 中國人造太陽託卡馬克EAST領先全世界。
    那麼如果真能種出一顆太陽,將太陽核聚變的能量直接轉化為我們所使用的可控能源,那是不是就會意味著無限能源時代即將來臨?其實這也是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問題。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首次完成了工程調試。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 人造太陽 EAST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
  • 誰才是人類未來的太陽,託卡馬克?仿星器?
    這條路只能說太難了,抬頭看看天上的太陽,太陽就是核聚變,我們就知道這個難度有多大。但是人類歷來都是披荊棘的一路走來,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相信科學可以創造一個人造的太陽。幾十年來無數的科學家奉獻到這個領域默默無聞,只要一天不成功就不會有人知道他們。而今天人造太陽這件事終於走出露出了一道曙光。
  • 世界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安裝:人造太陽要來了?人類終於要開掛?
    可控核聚變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給至1AU外的地球上的生物生長,太陽內部的壓力很大,所以只需要很小的溫度就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然而地球上水平受限,我們只能通過增加反應溫度進行反應。
  • 世界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安裝:人造太陽要來了?人類終於要開掛?
    可控核聚變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給至1AU外的地球上的生物生長,太陽內部的壓力很大,所以只需要很小的溫度就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然而地球上水平受限,我們只能通過增加反應溫度進行反應。
  • 人造太陽何時能實現?技術關鍵託卡馬克裝置,仍然需要技術突破
    上一期,我們談到了人造太陽,是人類目前看到的最可靠的新能源之一。從這個高大上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項很高精尖的科技,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實際上,從1955年錢三強提出這個計劃的原型到現在,六十多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還在探索的路上。有一些關鍵的難題,依舊還等著我們解決。
  • 「人造太陽」將噴薄而出
    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利用熱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朝這一理想加快前進步伐。能夠穩定輸出安全能源的「人造太陽」將在中國冉冉升起。  目前,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製造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部件已安裝完畢,進入抽真空降溫試驗階段。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ITER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旨在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並實現可控利用,俗稱「人造太陽」。該項目有望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人類合力「造太陽」    ITER計劃2006年應運而生,由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7方參與,計劃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共同建造一個電站規模的聚變反應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
  •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
  • 「人造太陽」來了
    原標題:「人造太陽」來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
  • 院士揭秘「人造太陽」
    原標題:院士揭秘「人造太陽」本報訊(記者 汪永安)12月12日下午,由皖新傳媒主辦的公益活動——「院士進校園」在合肥四十二中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和數百名中學生親切互動,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揭開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的神秘面紗。
  • 探秘「人造太陽」,照亮終極能源夢想
    2020年8月19日14點,「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的第三期直播活動走進了中國合肥的科學島,帶領青少年們探秘中國「人造太陽」託卡馬克EAST,在「雲上科學營」官方網站進行了直播,引發了熱烈的關注與討論。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也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人造太陽,是世界上目標最為宏大的科學能源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人類製造完美的能源。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12月26日,韓國聚變能研究所宣布,該國的人造太陽試驗裝置——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核聚變裝置,已經成功地將高達1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維持了20
  • 人造太陽的意義【睿智生活傳媒平臺】
    如按照塔爾達佘夫劃分的,宇宙有七級文明,那麼我們掌握了人造太陽的核聚變,我們就能達到一級文明,毫不誇張的說,離星際旅行就更近了一步。所以,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才是我們應該崇拜的偶像。人造太陽,聽起來是一個非常高端的名詞。那麼,人類要造出什麼樣的「太陽」?人造太陽究竟有何意義呢?在氣候日益惡化的今天,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 揭秘「人造太陽」
    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氘大量存在於水中,每公升水可提取出約0.035克氘,通過聚變反應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氚由於半衰期較短,在自然界中儲量有限,但其可通過中子轟擊鋰來製備,而在地殼、鹽湖和海水中,鋰都是大量存在的。
  • 「人造太陽」技術是什麼?太陽也能被製造出來嗎?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苦苦找尋數量大、汙染少的新能源,以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們能製造出"太陽",用它巨大的能量為人類服務,那是否能解決未來的能源問題呢?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人造太陽」技術,所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造太陽」技術吧!你知道太陽和許多其他的恆星為什麼會不斷發光並釋放能量嗎?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加入百億「入門會費」的俱樂部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如果能夠製造一個「人造太陽」用來發電,人類就能夠徹底實現能源自由。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用什麼容器來承載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