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35億造「太陽」:192束雷射造恆星溫度

2020-12-05 搜狐網

目標靶室由厚達10釐米的鋁板製成

  日前,被譽為「人造太陽」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完成了首次綜合點火實驗192束雷射系統發射的能量打造出600萬華氏度高溫,這相當於恆星或大行星核心的溫度。NIF作為全球最大的雷射核聚變裝置,從1997年開始建造起已經花掉了納稅人3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5億元)。研究人員不惜代價不僅為了研究如何「駕馭太陽的能量」,這個計劃還承載著人類的清潔能源之夢。

  在加利福尼亞州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一座神秘的建築物仍在修建中。過去十多來年,這個龐大的建築物一直是環保主義者關注的焦點。然而,11月2日,這裡進行的一次點火實驗震動了科學界。因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能產生持續核聚變的反應堆,「人造太陽」一旦成功將改寫人類的歷史。

  地球上造「小太陽」

  現今人類可利用的最大、最具商業價值的能源無疑是核能。核電站利用核能的原理是核裂變,即在高溫高壓狀態,把鈾或鈽等重原子分裂成輕原子,導致其釋放大量能量的核反應方式。但是國家點火裝置利用核能的方式則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核裂變,而是核聚變。核聚變是指由質量輕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高溫高壓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太陽發光發熱就是利用核聚變產生的能量。

  與核裂變相比,核聚變不僅安全,而且相對環保。利弗莫爾國家點火裝置曾對媒體說:「太陽產生的光和熱抵達地球,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的副產品,而且能長期高效的生產。如果把太陽換成我們正在研究的核聚變反應堆,就等於在地球上建造了一個提供清潔能源的小太陽。」

  釋放1.3兆焦耳能量

  目前,這個「小太陽」已經初具規模,並且已經進行了令人鼓舞的試驗,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利弗莫爾國家點火裝置的一個科研組說,11月2日他們向核聚變反應堆中心發射192束雷射束,用它們瞄準一個只有花生大小卻包含氘和氚氣體的小球體。這個小球體釋放的能量高達1.3兆焦耳,其核心最高溫度大約是600萬華氏度。

  國家點火裝置主管愛德華 摩西說,儘管這次試驗沒有能夠達到太陽中心溫度2700萬華氏度,也沒有引發期待中的持續性核聚變反應,但這些試驗結果依然非常振奮人心。「試驗讓我們相信,我們一定能實現氘和氚核聚變目標物裡的點火條件。」摩西還稱,美國科學家有決心在2012年實現這一目標。

工人向目標靶室內裝填「人造太陽」的核心裝置

  要想實現核聚變燃燒,首先必須點燃由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構成的特殊燃料。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利用強大的雷射束進行試驗,壓縮和加熱氫的同位素,使其達到熔點,這一技術被稱作慣性約束核聚變。雷射發射器的作用就是促使這種核聚變快速和持續產生,包含氘和氚氣體的目標物受到外部的刺激後,將發生爆炸形成衝擊波,進一步加快目標物核心的燃燒,這種燃燒的持續性也更長。

  一旦這種核聚變成現實,國家點火裝置內靶室的溫度會超過1億華氏度,內部壓力將超過地球大氣壓的1千億倍。國家點火裝置主管愛德華 摩西說:「為了在實驗室裡產生核聚變燃燒,我們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目前利用核聚變或核裂變產生能量的核電站,在過去50多年已經讓發電量大幅增加,但迄今仍未證明利用氘和氚氣體融合後持續燃燒產生能源的方法可以投入使用。」因此摩西說,「人造太陽」試驗的意義不言而喻,「一旦我們掌握了實現太陽內部核聚變的技術,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飛躍,能源短缺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人造太陽」技術可行性高、應用前景廣闊

  實際上,除了美國的「人造太陽」計劃,中國、俄羅斯等世界大國目前都在研究類似「人造太陽」的核聚變技術。

  國家點火裝置「人造太陽」中的核反應堆目標物是氘和氚,氘可以利用並不複雜的技術,從海水裡萃取;氚在金屬鋰中存在,鋰則是土壤裡的一種常見元素。所以氘和氚在現實中的開採和利用,相比核裂變要使用到的鈾或鈽更為簡單易行。

  國家點火裝置在其網站上對氘和氚的利用前景作了形象的對比。他們舉例稱,由於海水中包含氘元素,經過一定的轉化,1加侖海水可提供相當於300加侖汽油產生的能量,50加侖海水產生的燃料所含的能量,相當於2噸煤。「它們很環保,大規模應用後,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大大降低碳排放量。」

  更為重要的是,氘和氚沒有鈾或鈽那樣劇烈的放射性,未來使用它們做反應堆生成的放射性副產品,也比當前核裂變核電站少。

  國家點火裝置的官員估計,使用核聚變反應堆的發電站將在2020年開始運行,到2050年將有25%的美國民用能源由核聚變提供。

  130噸重目標靶室是核心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就開始建造「人造太陽」,至今整個計劃已投入約35.5億美元。11月2日進行的綜合點火試驗是迄今以來最成功的一次試驗。未來,還有更複雜和更具挑戰性的試驗在國家點火裝置裡上演。

  國家點火裝置是一棟10層樓高的建築物,其面積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媒體稱,這個點火裝置是世界上最大的雷射科學建設項目,因而成為全球「人造太陽」試驗的中心,承載著人類利用新能源的夢想。國家點火裝置控制室有一套十分先進的電腦自動控制集成系統,它模仿了休斯敦美國宇航局的任務控制中心,被稱為史上科學儀器設計最複雜的自動控制系統之一。

  國家點火裝置內部設有130噸重的目標靶室,這是「人造太陽」計劃最核心的部分。靶室裡的中心孔洞直徑達10米,用30釐米厚的混凝土掩埋,旁邊有192個雷射器向其中發射中子,以點燃反應堆,並促使包含氘和氚氣體的玻璃物目標產生極大的高溫和高壓。

  這個靶室的條件將接近或達到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時的條件。電腦自動控制集成系統保證了試驗的穩定性,因為850臺電腦使雷射器發射雷射的間隔不超過50微秒。

相關焦點

  • 雷射誕生50年:從紅寶石雷射器到人造太陽
    雷射的誕生 雷射的誕生1960年在加利福尼亞州馬裡布的休斯研究實驗室,西奧多·梅曼(Theodore Maiman)設計和建造了一臺小型的雷射發生器。他將閃光燈線圈纏繞在指尖大小的紅寶石棒上,產生了第一束雷射,雷射時代由此開啟,從此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人類用雷射創造2000萬攝氏度高溫 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還高430萬攝氏度
    人類用雷射創造2000萬攝氏度高溫 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還高430萬攝氏度 來源:網易科技 • 2018-10-31 09:03:22
  • 美國「人造太陽」建成瞬間達1億度 核戰力飆升
    「人造太陽」建成 美核戰力飆升  □本版文字 王裳  在朝鮮核試引發全球核陰霾之際,美國科學家也毫不示弱。據美國媒體日前報導,世界最大的雷射核聚變裝置——「國家點火裝置」(簡稱NIF)5月29日在美國加州北部舉行落成典禮。
  • 十年3000次發射,美國雷射核聚變反應堆,率先實現能量淨產出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簡稱LLNL,是由美國國家能源部資助並管理的研究機構,雷射慣性聚變能是以轉換在國家點火裝置中正在開發的雷射驅動慣性約束聚變,引入實際的商業發電廠的概念
  • 太陽表面的溫度有多高?這顆恆星表面溫度,足足是太陽的兩倍
    太陽表面的溫度有多高?這顆恆星表面溫度,足足是太陽的兩倍。宇宙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半徑是465億光年,這個範圍內的宇宙有幾千億顆恆星。而在這麼大的宇宙當中,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同樣也有許多,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和太陽體積相仿的恆星,但是非常奇妙的是,這顆恆星的質量卻比太陽大了很多,而且溫度也比太陽要高,足足是太陽的兩倍。我們知道恆星是在宇宙當中能夠自身發光放熱的星體,是一團巨大的「燃燒」著的等離子體,也可以看做是氣體。
  • 美國研發科幻般天基武器:發射雷射粒子束,專毀洲際飛彈
    一束超強的雷射從空中射了下來,將地面的目標瞬間擊毀,這種好萊塢影視作品中的一幕可能就要走入現實了。據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在3月14日的報導,作為探索各種類型的天基武器努力的一部分,美國國防部官員希望2023財年在軌道上測試中性粒子束。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能量「出大於入」
    ,192束雷射束集中在花椒大小的聚變燃料芯塊上。來源: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2010年10月,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啟動了192束雷射束,並將它們的能量集中成一個脈衝。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試驗,目的只有一個:讓聚變反應產生比輸入的雷射還要多的能量。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為什麼美國印美元就可以全世界買買買,本質上很大程度靠的還是石油霸權,你不用美元我就不賣石油給你,你要怎麼做?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恆星為何會有不同的顏色?宇宙中有比太陽溫度還高的恆星嗎?
    科學家們根據太陽光線所形成的光譜特徵,將太陽發出的光線視為黑體輻射,即假定太陽一種理想狀態下的輻射源,在特定的溫度和波長條件下可以釋放出最大的輻射能量,這種輻射強度僅與光源發出光線的頻率和光源的溫度有關。據此,我們可以將我們接收到的太陽光譜,與理想狀態下的黑體輻射相比較,通過同一顏色所對應的黑體輻射溫度,我們就可以判定太陽表面的溫度。
  •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5500℃,科學家:太陽在這顆恆星面前卻像冰窖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5500℃,科學家:太陽在這顆恆星面前卻像冰窖現如今,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開始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了宇宙當中,科學家們經過長時間對於宇宙的研究,發現宇宙非常大,可以說是浩瀚無窮,在宇宙當中有很多的星系和恆星,人類所熟知的太陽
  • 走進美國國家點火裝置,領略太陽核熔爐的獨有風景
    一個陽光宜人的上午,我見到了菲莉絲·阿爾貝(Félicie Albert),地點是在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簡稱NIF),這裡安放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雷射器。
  • 世界上最大的雷射聚變裝置在美國加州落成
    世界上最大的雷射聚變裝置5月29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利弗莫爾勞倫斯國家實驗所舉行落成典禮。這一裝置能產生類似恆星內核的溫度和壓力,並使美國在無需核試驗的情況下保持核威懾力。
  • 200萬億瓦超強雷射:溫度高於太陽中心
    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太陽公公的溫度其實是相當之高的。不過就在最近,科學家們創造出了一種能量高達200萬億瓦的超強雷射,而它就能產生溫度高於太陽中心溫度幾倍的超高溫等離子脈衝。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新聞—科學網
    在美國國家點火裝置的目標艙內,192束雷射束集中在花椒大小的聚變燃料芯塊上。
  • 恆星都是「元素製造機」,為啥造不了氫元素?元素材料太難造
    比如我們的太陽,一般認為它只能聚變到碳和氧的階段,但是相當於太陽質量8倍以上的大質量的恆星卻能聚變到鐵元素的階段。我們知道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而質子和中子就是由夸克組成的,這些基本粒子的產生需要極高的溫度,比如產生一個電子所需要的閥值溫度約60億度左右,但產生一個質子所需要的閥值溫度約10萬億度左右。
  • 戴森球: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讓它變成大號的聚變發電機
    憑直覺,你認為地球平均溫度有多少?外層地殼,平均溫度14度,薄薄一層僅佔地球質量0.4%。下一層地幔,平均溫度估摸1100度,佔地球質量68%。最裡面地核,平均溫度估摸5000度,佔地球質量31.5%。剩下的大氣層不計。這樣算下來,整顆地球的平均溫度有2300度。
  • 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在恆星中算中等,最大的恆星有多大?
    恆星的體積基本都比行星大,質量和壽命也是如此。一個太陽就是地球的130萬倍,而它在恆星中也只處於中等。地球其實是一顆年輕的行星,它的壽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太陽也一樣,雖然太陽的壽命高達46億歲,可比起其他恆星來,太陽還處於青壯年時期,壽命還有好幾百億年。地球是生物的母親,太陽就是生物的父親,我們能夠誕生,離不開這位父親。我們不在太陽上,但太陽光無時無刻不在照耀著地球。很難想像沒了太陽,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 人類用雷射創造2000萬攝氏度高溫,比太陽中心還熱
    出品| 天門山據福布斯報導,科學家們已經在地球上創造了恆星和行星內部的環境,這樣的環境達到了令人吃驚的2000萬攝氏度,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還高430萬攝氏度。以上三個數據由於非常巨大,攝氏溫度幾乎與開氏溫度相同。)這些實驗是在位於美國加州的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進行的。 SLAC隸屬於美國國家能源部,它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直線粒子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