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本世紀將迎來「巨變」?( 1 / 6 )

2020-12-06 中國網

落戶法國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全景。

中國網新聞2月7日訊 2016年12月12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熱核聚變核心部件,率先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為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立了一大功,並成為新華社權威媒體評選的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聞之一。同時,我國可控核聚變試驗也製造出了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一分多鐘,創了世界紀錄。從人類走進核能大門以來,可控核聚變一直被很多科學家視為能源界一項登峰造極的「神功大法」。這門「武功」究竟有多厲害?目前人類修煉了幾成?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核聚變:能源界的絕世武學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開啟了原子核的大門,人類開始逐漸認識到原子驚世駭俗的「內功」,並想方設法把它據為己用。原子核的這股巨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釋放,一種是鈾、鈽等重原子核分裂成幾個輕原子核的裂變反應,另一種是幾個輕原子核聚合成一個重原子核的聚變反應。1945年,美國送給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讓世人領教了核裂變驚世駭俗的爆發力和綿延許久的餘威。此後,英、法、中等國也不甘示弱,陸續用原子彈試爆宣示自己也掌握了這門武功。

然而這些國家也發現,如此神功只用來打殺未免有點兒low(低端),而且沒什麼前(錢)途。於是,各國紛紛走上了和平利用核能之路。1954年6月27日,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基於裂變原理的核電站,率先實現了可控核裂變,成功把剛烈「炸藥」變成了溫和「燃料」。60多年後的今天,全球已經有400多臺核裂變反應堆在商用電網系統服役,每年為全球貢獻10%左右的電力。

同核裂變一樣,核聚變在世界舞臺上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伴隨著強光和巨響:1952年,美國人率先搞出了以氫元素的同位素三兄弟氕(piē)氘(dāo)氚(chuān)中的氘和氚為原料的氫彈,威力比核裂變又高出好幾層樓,邁出了人類修煉聚變神功的第一步。之所以稱為「神功」,是因為核聚變一旦像裂變一樣實現商用發電,將是顛覆世界的革命性成功,人類在能源利用上很可能再也不用精打細算了。它有這麼幾大好處。

不產生放射性廢物

好處一:高能。論核武器的威力,以鈾、鈽等重元素為原料的裂變彈,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炸藥當量,而聚變彈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TNT當量;論能量密度,當今裂變原理核電站主流堆型——輕水式反應堆所用的濃縮鈾(鈾-235含量為3.5%),每公斤所含的能量為345.6萬兆焦(1兆焦=1000千焦=100萬焦),相當於標準煤的118倍,而氫元素聚變反應的能量密度甩下濃縮鈾幾百條街,高達每公斤9.45億兆焦,相當於只用不到4克氫的聚變,就能達到1公斤濃縮鈾裂變放出的能量。

好處二:清潔。核裂變所用的鈾-235,反應後會分裂成碘-131、銫-137、鍶-90、氙-133、氪-88等核素,這些裂變產物仍然具有放射性,不能隨便亂扔,人們因此為它們準備了周密的防護和處理制度(詳見《環境與生活》雜誌《處理好的核廢物輻射小於X光》《中國核燃料循環執行「閉計劃」》等文),來保障人員和環境不受電離輻射所傷。而聚變採用的氫元素三兄弟都是自然界最小的原子,唯一的聚變產物是第二小的原子氦。雖然反應過程中伴隨能量輸出而帶來中子輻射,但聚變產物氦是完全沒有放射性和其他毒性的穩定核素,自身安全性很高,沒有必須深埋上萬年的高放射性廢物。此外,氦的化學性質非常慵懶,正常環境下不和任何物質起反應,只會以無色無味的氣體形式存在。平時看到那些往上飄的氣球,就是用氦氣充的。

好處三:原料多。修煉聚變神功所需要的主材料氘,儲量只有氫的1/7000,換算到每一升海水中約含有30毫克氘。比例雖小,但總量驚人。海水中所含的氘達45萬億噸,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而且,一升海水所含的氘聚變後就可產生相當於300升汽油的熱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廉價、豐富、好提取。至少到目前,氘都被看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

相關焦點

  • 我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將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中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在之前,核能源是讓人類頗為敬畏的一種能源物質,每每談到這一物質,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美國之前在二戰中對日本發射的核飛彈,給日本相關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與利用核裂變發電相比,利用受控核聚變的能量來發電具有許多優點:一是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核聚變比核裂變釋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二是資源蘊藏豐富,作為重核裂變主要原料的燃料鈾,目前探明的儲量僅夠使用約一百年,而 輕核聚變用的燃料氘在海水中儲藏豐富,1升海水可提取30毫克氘,通過聚變反應能釋放出相當於300公升汽油的能量。
  • 法媒:核聚變發電 中國進步迅速決心凸顯
    中國科學家建造的一座突破性核聚變反應堆凸顯北京方面決心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的核心。它希望到2050年建成一座功能齊全的核聚變發電站。由於產生的熱量和能量,位於中國安徽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簡稱「EAST」)有時被稱為「人工太陽」。它已拿下一連串「第一」。最近,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1億攝氏度的設備,是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
  • 2025年核聚變或將成為現實
    2025年核聚變或將成為現實 為了防止本世紀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攝氏度,各國必須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削減45%,到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與此同時,碳排放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還在加速增長。2017年碳排放量增長1.6%,2018年增長2.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人類航天的下一個十年:核聚變動力宇宙飛船即將飛向深空
    (對比數據: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號探測器花了6.75年的時間才到達土星,而該機構的新視野號探測器花了9.5年的時間才到達冥王星。)此外,該發動機還可以作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源,這意味著該技術可以在地球以外的地方有廣泛應用。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夸克聚變研究的重磅論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  但研究人員表示,在武器裝備裡的氫彈中,單個聚變反應不會造成危險,而是通過將大量氘氚堆積發生鏈式聚變才發揮威力。夸克被製造出來後,會在1皮秒內衰變成更低能量的普通粒子,無法堆積儲存發生鏈式反應,因此人們無需擔心有人研製底夸克炸彈,用於軍事目的。「我們發表論文之前,與同行們進行了深入溝通,完全排除了用於武器研製的可能性。」卡裡內說。
  • 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材料問題獲得突破,迎來新曙光。所以我們為了謀求無窮無盡的清潔能源,開始了向核聚變進發。我們現已掌握了不可控核聚變,也就是氫彈,是他給我們帶來的能量我們無法正常使用,所以我們要研究更為先進的可控式聚變核能,根據牛頓的定律,我們知道能量既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所以核聚變也是需要提供原料的,在就在不久之前,核聚變原料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隨著蘇聯T-3託卡馬克裝置開啟了核聚變研究領域的託卡馬克時代,我國科學家注意到這一巨大成就,開始建立託卡馬克研究課題,並於1974年建成我國第一臺鐵芯變壓器託卡馬克裝置CT-6,自此走上了核聚變的創業之旅。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可控核聚變時代即將來臨,人類文明迎來新機遇
    按照計劃人類將在2050年左右掌握核聚變技術並開始進行商業運營,人類文明也將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掌握而再次出現質的飛躍。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建成之後將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核聚變形成「氦」過程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發電。很多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一個發電站嗎?值得這麼多國家幾十年如一日都想去實現?對此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偉大到足夠影響人類命運的超級項目。因為核聚變反應堆需要的氘和氚元素也比較容易獲得,反應進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對於人類來講核聚變也是清潔能源之一。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約為蘊藏的可進行核裂變元素所能釋出的全部核裂變能的1000萬倍,可以說是取之不竭的能源。,把一個氘原子核用加速器加速後和一個氚原子核以極高的速度碰撞,兩個原子核發生了融合,形成一個新的原子核——氦外加一個自由中子,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了17.6兆電子伏的能量。
  • 雷射約束和磁約束是可控核聚變的兩種方式
    氫彈就是核聚變產生的,是通過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成的氫彈爆炸,也就是沒有原子彈就沒有氫彈。巨變反應的條件非常苛刻,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還要有巨大的壓力才能產生聚變反應。由於地球上無法創造出如此制高的壓力,所以只能用更高的溫度來彌補,溫度達到上億度壓力不夠也能形成聚變反應。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所謂「微縮太陽」,指的是能夠提供充足、低廉的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堆。由於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今世界的全球變暖愈發嚴重,急需找到其它能源加以替代。否則,成百數千萬人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水源和食品短缺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戰爭。人們一直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說辭永遠是「再過30年即可實現」,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
  • 能源歸途:核聚變
    而核反應堆是通過插入控制棒的方法來吸收多餘的中子,使得平均起來每個核的裂變正好只引發另外一個核的裂變,這就成了可控的鏈式反應。裂變核能作為一種安全、低碳、可靠的能源,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和採用,現已有60多個國家政府考慮採用裂變核能發電。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的核電裝機容量將至少增加40%。
  • 核二三事 | 淺談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是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將兩個較輕的核(主要是氘和氚)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較輕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在此過程中,物質沒有守恆。因為有一部分正在聚變的原子核的物質被轉化為光子(能量)。
  • 永不限電,美國能源部計劃20餘年後建成核聚變原型發電廠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核聚變物理學家Troy Carter說:社會迫切地要求促進核聚變技術的發展,以幹預氣候變化。  為達到這個目的,美國計劃在本世紀40年代,也就是20餘年後,建造核聚變原型發電廠(不是實驗性的發電廠),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 德國仿星器刷新2000萬度高溫紀錄,核聚變能源即將迎來突破?
    要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人們寄希望於一種最清潔,最有效的能源,那就是模擬恆星內部反應的核聚變。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單獨或聯合研究核聚變反應堆,最熱的是託克馬克裝置,包括歐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以及中國合肥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等,中國的託克馬克本月12日首次實現了加熱功率超過1億兆瓦,等離子體儲能達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