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法國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全景。
中國網新聞2月7日訊 2016年12月12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熱核聚變核心部件,率先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為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立了一大功,並成為新華社權威媒體評選的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聞之一。同時,我國可控核聚變試驗也製造出了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一分多鐘,創了世界紀錄。從人類走進核能大門以來,可控核聚變一直被很多科學家視為能源界一項登峰造極的「神功大法」。這門「武功」究竟有多厲害?目前人類修煉了幾成?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核聚變:能源界的絕世武學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開啟了原子核的大門,人類開始逐漸認識到原子驚世駭俗的「內功」,並想方設法把它據為己用。原子核的這股巨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釋放,一種是鈾、鈽等重原子核分裂成幾個輕原子核的裂變反應,另一種是幾個輕原子核聚合成一個重原子核的聚變反應。1945年,美國送給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讓世人領教了核裂變驚世駭俗的爆發力和綿延許久的餘威。此後,英、法、中等國也不甘示弱,陸續用原子彈試爆宣示自己也掌握了這門武功。
然而這些國家也發現,如此神功只用來打殺未免有點兒low(低端),而且沒什麼前(錢)途。於是,各國紛紛走上了和平利用核能之路。1954年6月27日,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基於裂變原理的核電站,率先實現了可控核裂變,成功把剛烈「炸藥」變成了溫和「燃料」。60多年後的今天,全球已經有400多臺核裂變反應堆在商用電網系統服役,每年為全球貢獻10%左右的電力。
同核裂變一樣,核聚變在世界舞臺上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伴隨著強光和巨響:1952年,美國人率先搞出了以氫元素的同位素三兄弟氕(piē)氘(dāo)氚(chuān)中的氘和氚為原料的氫彈,威力比核裂變又高出好幾層樓,邁出了人類修煉聚變神功的第一步。之所以稱為「神功」,是因為核聚變一旦像裂變一樣實現商用發電,將是顛覆世界的革命性成功,人類在能源利用上很可能再也不用精打細算了。它有這麼幾大好處。
不產生放射性廢物
好處一:高能。論核武器的威力,以鈾、鈽等重元素為原料的裂變彈,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炸藥當量,而聚變彈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TNT當量;論能量密度,當今裂變原理核電站主流堆型——輕水式反應堆所用的濃縮鈾(鈾-235含量為3.5%),每公斤所含的能量為345.6萬兆焦(1兆焦=1000千焦=100萬焦),相當於標準煤的118倍,而氫元素聚變反應的能量密度甩下濃縮鈾幾百條街,高達每公斤9.45億兆焦,相當於只用不到4克氫的聚變,就能達到1公斤濃縮鈾裂變放出的能量。
好處二:清潔。核裂變所用的鈾-235,反應後會分裂成碘-131、銫-137、鍶-90、氙-133、氪-88等核素,這些裂變產物仍然具有放射性,不能隨便亂扔,人們因此為它們準備了周密的防護和處理制度(詳見《環境與生活》雜誌《處理好的核廢物輻射小於X光》《中國核燃料循環執行「閉計劃」》等文),來保障人員和環境不受電離輻射所傷。而聚變採用的氫元素三兄弟都是自然界最小的原子,唯一的聚變產物是第二小的原子氦。雖然反應過程中伴隨能量輸出而帶來中子輻射,但聚變產物氦是完全沒有放射性和其他毒性的穩定核素,自身安全性很高,沒有必須深埋上萬年的高放射性廢物。此外,氦的化學性質非常慵懶,正常環境下不和任何物質起反應,只會以無色無味的氣體形式存在。平時看到那些往上飄的氣球,就是用氦氣充的。
好處三:原料多。修煉聚變神功所需要的主材料氘,儲量只有氫的1/7000,換算到每一升海水中約含有30毫克氘。比例雖小,但總量驚人。海水中所含的氘達45萬億噸,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而且,一升海水所含的氘聚變後就可產生相當於300升汽油的熱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廉價、豐富、好提取。至少到目前,氘都被看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