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2020-12-06 李論科學

能量是我們現代工業文明所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從什麼地方獲得能量,我們用能量做什麼,以及我們如何處理獲取能量後產生的廢物,這些對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未來至關重要。然而,能量是物理學中最令人費解的物理量之一。下面就說下能量的本質,什麼是能量的「聖杯」以及核聚變的未來!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

任何學過物理入門課程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我們得到的答案也是大多數物理學家所能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把能量定義為系統做功的能力。所以我們又去問功是什麼?於是我們得到了循環的定義:做功是能量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化。這種解釋讓人發狂!

要知道不管是那個資料或者百科,都沒有對能量做出一個很好的定義!但是我們雖然沒有一個好的定義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量化、測試和間接地測量能量。

和牛頓一樣,物理學家也沒有能量的概念。但與牛頓不同的是,關於能源我們知道有以下幾點:

我們知道所有的質量和物質都包含能量,我們已經明確的知道了質量和能量之間的數量關係。我們知道如何去量化能量,我們知道一個系統中儲存了多少電能,化學能,熱能,聲能等等,我們知道如何把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我們知道如何使用能量來做功,我們認為能量永遠不會被創造或毀滅,我們可以生成、計算和衡量能量的各種形態。以上就是我們關於能量所知道的事情。

我們能用能量做什麼?

上文已經說了能量可以用來做功。如果你「推」一個物體,或者對一個物體施加了一個力,而這個物體同時朝力的方向發生了移動,那麼恭喜你!你對這個物體正在做功!

無論你是在舉重、騎自行車、開車還是渦輪機轉動,都是在使用能量做功。這就是能量的作用。

原子核、分子鍵、萬有引力、大質量物體的相對運動和電磁學都是物理能量的來源。核能、化石燃料、水電大壩、風能和太陽能都是這些能量來源的例子。

什麼是能量的「聖杯」?

有些人夢想利用我們周圍環境中的熱能來滿足我們的能源需求。但是只有當能量、熱量或溫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存在差異時,才會發生能量傳遞,這種想法才會有用。而我們周圍環境都處在同樣的溫度下,所以我們不能利用地球上的環境熱量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利用這些熱量,或者以一種有效的方式讓這些熱量發生轉移。

我們現在喜歡的是一種清潔、無汙染、豐富和容易控制的能源。風能和太陽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將風能或太陽能/熱能轉化為可用的能源,在過程中是有些昂貴和低效。所以在我看來,能量的「聖杯」就是下面這個!

核聚變不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核能,將稀有的、具有放射性的重元素通過核裂變,釋放能量並產生放射性廢物。核聚變利用的是一些輕的、普通的、無害的元素,比如氫,然後聚變出一些同樣無害的東西,比如氦。就像太陽和氫彈一樣,都是靠核聚變來運作的。

最關鍵的是我們如何控制核聚變,以核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比輸入能量更高的方式讓輕元素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最後一個問題!

核聚變的未來是什麼?

以太陽的方式進行核聚變,高溫高壓?這種方式想都別想,因為你獲得的能量還沒有提供的能量大。但是我們仍然想從輕便、容易獲得的元素中獲取核能。目前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實現,每一種方法都很接近神奇的盈虧平衡點。你不能輸入的能量還比輸出的能量還大,這就得不償失了!這也是現在可控核聚變的難點。

慣性約束聚變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向各個方向均勻的發射雷射,然後聚焦在一個裝有幾毫克氫「小球」上,小球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因為小球表面吸收了能量了在慣性的作用下,內層會將氫原子核用力擠壓在一起,氫原子核在巨大的壓力下發生聚變反應。這與氫彈的原理非常相似,通過一個小型裂變核彈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將氫推到一起,產生失控的聚變反應。這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實現核聚變。原理上很簡單,但卻無法釋放出運行雷射器所需的可用能量。

磁約束聚變利用強大的電流產生的強大磁場將等離子體約束在一起實現核聚變,因為洛倫磁力總是垂直於磁場的方向,那麼等離子體在磁場的作用下就會獲得高溫高壓!託卡馬克反應堆發明於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這個裝置也可以實現核聚變。在過去30年左右的時間裡,託卡馬克和慣性約束研究小組打破了紀錄,越來越接近盈虧平衡點,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磁化靶聚變這是一種混合設計,將低密度燃料源加熱成等離子體並進行磁約束。然而,等離子體周圍有數百個活塞,一旦等離子體處於理想狀態,活塞就會同時開火,壓縮等離子體導致核聚變!

這三種設計都有望成為新的、高效的、清潔的、可控的能源。(還有一種傳說中的冷聚變,以目前科學的標準衡量,這種方法還沒有獲得可證實的實驗。)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能量,以及核聚變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在短時間內會有什麼「魔改用法」?
    先來定義一下,怎樣才能算是「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核聚變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點燃的,我們需要先向反應爐輸入能量才有可能從中得到輸出的能量,這裡有一個被稱為「Q值」的衡量指標,它指的是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這個「Q值」大於1的情況下,可控核聚變才會實現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 可控核聚變能成為未來汽車的動力來源嗎?
    可控核聚變在未來實現民用化,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能量來源,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人類的文明想要發展到更高的水平,這一步也是必然之路。人類現在已經可以實現核聚變反應,那就是氫彈爆炸,其本質反應是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發生核聚變反應。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人類社會每一次的科技革命本質上都是一次能源革命。以目前人類最快的探測器的飛行速度,要抵達比鄰星至少也要幾萬年的時間,帶著人前往比鄰星更是想都不敢想。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註定要被困在地球上?未來的能源革命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現狀呢?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太陽內部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並向外界散發能量,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是一種無限接近永動機的理想能源。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料的氘和氚在海洋裡有很多,至少能用幾百億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人類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花費多久?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可是近幾年來,人類的科技仿佛停滯不前,像是被某種事物限制了一樣,隨後科學家說出了其中端倪,未來人類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時代,甚至能夠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這一說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毫不誇張的來說,未來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類極有可能會成功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可是人類在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過程中,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 可控核聚變遲遲不能實現,各種妖魔鬼怪就都出現了
    核聚變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第一它高效,產出的能量非常巨大;第二它清潔環保,氫元素直接通過核聚變變成氦元素,而氦氣還是惰性氣體;第三,核聚變的材料充足,科學家樂觀的估計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就一頭扎進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中,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還沒有實現,畢竟太難了,如果那麼容易實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有一個太陽了,木星、土星等都會成為「太陽」。雖然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急迫了,這就產生了矛盾。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假如人類徹底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未來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核聚變?地球上的海水中氘的儲存量高達45萬億噸,對於人類來說,一旦順利掌握穩定的核聚變發電能力,那麼人類文明在接下來的數十億年將不愁能源問題。 核聚變反應堆發展狀況 人類早早的掌握了可控核裂變反應,原子彈早早用於實戰,而第一代核電站於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正式投產應用,目前已經發展到了安全性更好、核廢料產生量更少的第四代核反應堆。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的原理並不複雜,人類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進行核能相關理論的研究,並且以此為基礎研製了原子彈與氫彈等武器,其中原子彈是核裂變反應的典型應用,而氫彈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核裂變是一個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分裂為幾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的過程。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還需要建造戴森球嗎?必需要走的路
    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依靠化石能源速度已經很難再提升,原因就是化石能源的能量級別是非常低的,它並不支持速度的進一步提升,更不要說實現質的飛躍。因此,我們的飛船速度想要獲得質的提升,能源是必然要解決的事情。那麼能夠取代化石能源的更強能源會是什麼?相信很多朋友已經想到了,是可控核聚變。核能相信大家都知道,它可以說是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以來,發現並開始應用的最強大能源。
  • 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會成為初級的造物主嗎?今天算明白了
    但如果我們實現的可控核聚變,那麼人類就會成為初級的造物主,這對於我們以後的發展而言是特別有意義的。現在有很多國家都在研究核聚變,但是對於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卻並不能進行100%的轉換,最大的能力也就是能夠達到70%左右,這個時候可以說利用率極低。
  • 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第一顆核彈爆炸時,產生的那種毀天滅地的能量讓人類膽戰心驚,同時也讓人類對這種能量無限嚮往。和核能相比,人類以前使用的能源低了好幾個檔次,很顯然,如果可以將核能控制好並加以利用,人類就擁有了空前強大的能量來源。
  • 德國造出未來核電廠模型 「仿星器」離人類可控核聚變夢想又進了一步
    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將核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轉化為清潔、取之不盡的能源來源。但是,核聚變的不可控制成為最大的難題。如今,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學會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IPP)的努力下,這一夢想可能很快就要實現了。
  • 「仿星器」模仿恆星 幫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
    所謂「仿星器」(Stellarator),顧名思義就是對恆星的模仿,本質上這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研究設備。這裡提到的這臺仿星器代號「Wendelstein7-X(W7-X)」,其一次運行可以連續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長達30分鐘。這臺設備坐落在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超凡設計的裝置最終將幫助人類將可控核聚變變為現實。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於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開始被人類大規模使用,還有風能、太陽能、潮汐現在也開始作為人類所需能量的來源,不過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什麼是核裂變。因為如果核聚變一旦實現可控,那麼就可以穩定地輸出能源。而且整個過程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