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小到大,我們都承受著太陽的「恩澤」。常識在告訴我們,沒有它,人類就得滅亡了。它還能堅持多少年?是50億年嗎?這個時間是否準確,它又為何不進行自救呢?
在很久以前,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當時很多地理知識都是錯誤的,其中「地心論」最為明顯。在那個封建勢力至上的社會,不滿足於老百姓們的敬畏,還把自己的野心延伸至地球以外,認為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從而大肆宣揚「地心論」,愚昧世人的思想。幸好的是,一位名為哥白尼的勇士站了出來,揭露封建勢力們的虛假面目,為太陽正名,宣稱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提出了日心論。哥白尼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太陽位距太陽系的中心,憑藉著強大的引力,將諸多星體吸引在自己的身旁。太陽也不遺餘力地發光發熱,為諸多星體送去了熱量。
很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便告知我們地球的重要性,地球一直圍繞它進行公轉,時時刻刻接受著太陽光芒的「恩澤」。水、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和穩定的環境,是生物生存的必備要素,地球就是同時擁有這四大要素才能孕育生命。而這四大要素剛好又是太陽帶來的,所以說太陽關乎著地面生物的生死存亡。
你還記得今年最「出位」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嗎?除了劇情感人和特效吸睛以外,該電影還揭露了未來世界的一角:太陽毀滅,人類逃亡。在影片中的設定是這樣的:太陽出現了氦閃,化為了紅巨星,面臨死亡。失去熱量支撐的地球,難以在太陽系中生存,因而他們打算利用行星驅動器驅使地球逃離太陽系。
太陽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解的是,既然知道了太陽滅亡的原因是核燃料耗盡、核聚變反應停止,太空中元素眾多,為何太陽不能及時補充氫元素?在很多書籍裡,都喜歡把太陽描繪成一個大火球,那還因為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熱量所致的。但事實上,核聚變反應並不是在太陽內部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進行的,只能在核心位置。範圍小了,太陽核聚變發生時會釋放出很強的輻射壓,阻礙著氫元素進入太陽內部,因而得不了及時的補充,無奈毀滅是太陽的最終路途。
根據科學家預計,距離太陽發生氦閃的時間至少還有50億年, 這給了人類一段漫長的準備時間。以後是否要如《流浪地球》那般狼狽地逃離太陽系,這就交由人類決定了,或許會有所轉機。
另外,最近還有一個消息稱,黑洞或許是恆星的「造物主」。對此,網友們都表示大吃一驚,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它的體積雖小,但是質量卻極其重大,引力巨強,凡是經過它附近的物體,無一不被吞噬。最恐怖的還是,被吞噬了的物體似乎從來沒出現過似的,什麼蛛絲馬跡都會被抹去。
如此恐怖的物體怎麼可能會成為科學家眼裡的「造物主」?詳細的原因尚未公布,只是大概地知道黑洞的內部會對氣體形成強烈的壓迫,進而形成一顆全新的天體。其中的個因還需等到全面的科學報告才能知曉了。
你是否想過太陽毀滅到來的那天,紅通通的天體懸掛天空,如同染了血色,那是一種令人絕望的顏色,此時你也會心生恐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