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實驗完美收官!科學家破解太陽核聚變的所有方式

2020-11-25 騰訊網

來源:ESA/NASA

通過捕捉恆星核心發出的中微子,物理學家終於了解到核聚變為太陽提供能量的最後一個缺失環節。

這次探測證實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來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部分能量是由碳和氮核的一系列反應產生的。這個過程將4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出2個中微子(已知物質中最輕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的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並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到太陽能量的1%,但科學家們認為它是較大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方式。

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Marc Pinsonneault說:「能夠證實恆星結構理論的一個基本預測真是充滿了智慧的美麗。」

6月23日,在虛擬中微子2020會議上,義大利中部的Borexino地下實驗報告了這一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發現。

該實驗此前曾經首次直接探測到中微子,這些中微子來自一個單獨反應的三個不同步驟,而這個反應佔了太陽核聚變的大部分。義大利米蘭大學的物理學家Gioacchino Ranucci是Borexino的聯合發言人,他展示了這個研究結果,並表示:「有了這個結果,Borexino已經完全闡明了為太陽提供能量的兩個過程。」

這些發現是Borexino的最後一個裡程碑,該實驗仍在採集數據,但現在可能已經註定會在一年內關閉。該實驗的另一位聯合發言人、義大利熱那亞大學的馬可•帕拉維西尼(Marco Pallavicini)說:「我們以一個驚人的發現結束了實驗。」

氣球探測器

Borexino太陽中微子實驗位於Gran Sasso國家實驗室的地下,深度超過1公裡,從2007年開始,Borexino太陽中微子實驗就已經開始在這裡運行。探測器由一個巨大的尼龍氣球組成,氣球裡面裝滿了278噸的液態碳氫化合物,並且浸沒在水中。絕大多數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會以直線的方式穿過地球,但有一小部分中微子遇到碳氫化合物的時候會跟氫發生反應,生成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子,並產生閃光,水箱中排列有許多光子傳感器來捕捉這些閃光。

來自太陽碳氮反應鏈的中微子相對較少,因為它只佔太陽聚變的一小部分。此外,CN中微子也很容易與鉍-210放射性衰變產生的中微子混淆。鉍-210是一種同位素,這種同位素會從氣球的尼龍洩漏到碳氫化合物混合物中。

雖然這種汙染的濃度極低(在Borexino內每天最多衰變幾十個鉍原子核),但從鉍噪音中分離出太陽信號需要從2014年就開始艱苦努力。我們無法阻止鉍-210從氣球中洩漏出來,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減慢元素滲透到液體中的速度,同時忽略外部邊緣的任何信號。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小組必須控制整個容器出現的所有溫度不平衡,因為這種不平衡會產生對流,加速容器內物質的混合。「液體必須非常要靜止,每月最多移動零點幾釐米,」Pallavicini說。

為了使碳氫化合物保持恆定、均勻的溫度,研究人員將整個水箱包裹在隔熱毯中,並安裝熱交換器來自動平衡整個燃料箱的溫度。然後,他們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直到2019年,鉍的噪音變得足夠安靜之後,中微子信號才凸顯了出來。到2020年初,研究人員終於收集到足夠的粒子,能夠宣稱實驗發現了從CN核聚變鏈中探測到的中微子。

西班牙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阿爾多·塞雷利(Aldo Serenelli)說:「這是首個證明氫通過碳氮反應在恆星中燃燒的真正直接證據。所以這真的很神奇。」

太陽表面的猜測

對CN中微子的探測不僅證實了有關太陽能量來源的理論預測,還可以闡明太陽核心的結構——特別是被天體物理學家稱為金屬元素(任何比氫和氦重的元素)的濃度。

Borexino實驗觀測到的中微子數量似乎與標準模型的一致,在標準模型中,太陽核心與表面的「金屬豐度」相似。但是Serenelli說,更多最新的研究已經開始質疑這一個假設。

這些研究表明太陽的金屬豐度較低。由於這些元素會調節熱量從太陽核心擴散的速度,這意味著研究認為太陽核心的溫度比之前的估計略低。中微子的產生對溫度極其敏感,從總體上看,Borexino實驗觀測到的不同數量的中微子似乎與舊的金屬豐度值一致,Serenelli說。

他和其他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認為太陽核心的金屬豐度要高於外層。它的組成可以揭示更多關於太陽生命早期階段的信息。(在太陽生命的早期階段,行星還沒有形成,而行星的形成會帶走一些積聚在年輕恆星上的金屬。)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neutrinos-reveal-final-secret-of-suns-nuclear-fusion/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揭示了太陽核聚變的最終秘密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恆星核心產生的中微子,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太陽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最輕的已知物質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途徑,它產生的能量不到太陽的1%,但它被認為是較大恆星中的主要能源。
  • 太陽究竟是怎麼發光的?科學家揭開太陽核聚變終極秘密
    通過捕捉來自太陽核心的中微子,物理學家填補了核聚變如何為恆星提供動力的最後一個遺漏的細節。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某些能量是由一系列涉及碳和氮核的反應產生的。這個過程融合了四個質子,形成一個氦核。
  • 科學家首次破譯太陽核心的第二種核聚變
    我們的太陽是由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提供能量的。核聚變不僅是使恆星發光的原因,也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多來自於原子核的理論模型,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在太陽核心產生的中微子。 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不僅會產生高能伽馬射線,還會產生中微子。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所觀測到的太陽。圖片來源:SOHO(ESA&NASA)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
  • 恆星通過熱核聚變點亮「地球上的星星」
    我們的太陽如何發光?通過太陽中微子的發現,科學家證實了太陽內部主要產生了原子核反應,核聚變反應是太陽閃亮的動力之源,它驅動了太陽光和熱的形成。通過檢測太陽中微子的手段,物理學家解釋了太陽內部質子與質子的核聚變反應機理,太陽核心區的能源產生機製得到了實驗證實。
  • 太陽的核聚變鏈式反應
    除了氫(太陽的燃料),我們身體中的其他原子都是在超新星以及恆星核心之中融合而成的。不過,這個核聚變過程還是很複雜的,並且也很難,即使是在恆星的核心之中。例如,看似簡單的氫核聚變成氦,這是我們太陽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到,太陽核心的溫度約為300萬開爾文(開爾文K為熱力學單位,與攝氏度的轉換關係為:開氏度 = 攝氏度+273.15)。
  • 探究恆星聚變學與中微子反應機制,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中微子的性質
    像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的能源來自於核聚變,核聚變不僅使恆星發光,而且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原子核的理論模型,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們不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而且會產生中微子,中微子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太陽。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2020年7月28日,在花費了預算3倍的資金以後,科學家們終於可以開始在法國南部聖波萊迪朗克(Saint-Paul-les-Durance)組裝一臺巨型機器。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科學家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拼圖」。核聚變核聚變是輕原子核融合成為更重的原子核,這種方式為太陽和其他恆星提供動力,使得太陽能夠燃燒上百億年。
  • 探究恆星聚變學與中微子反應機制,科學家們正在全力研究中微子的性質
    像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的能源來自於核聚變,核聚變不僅使恆星發光,而且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原子核的理論模型,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們不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而且會產生中微子,中微子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太陽。
  •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 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現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在研究製造的「人造太陽」,實際上就是一種可控核聚變裝置,研究的思路就是利用高溫和強大的電磁場環境,將輕元素核聚變的進程穩定控制在一個密閉的特殊裝置中,在這個裝置中所能達到的極限高溫數值,以及這個高溫所能持續的時間,是決定著核聚變能夠穩定運行的關鍵,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通過實驗達到了1億度穩定運行10秒以上,此後還將測試更高的反應溫度
  • 科學家藉助中微子探測器 成功瞥見太陽的靈魂
    「無處不在」卻「難以琢磨」   在太陽核心發生的核聚變過程中,核子作用和不同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產生了中微子。這些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衝出太陽,以每秒4200億次的頻率擊打地球表面的每一寸土地。事實上,它是地球上能觀察中微子整個光譜的唯一探測器。   在使用中微子探測器的過程中,關鍵挑戰之一是需要控制和精確地量化所有背景輻射。   波卡爾說,探測器核心的有機閃爍體充滿類似苯的液體,這些液體是從在地球上能夠找到的「數百萬年老原油」中提取的。
  • 解讀太陽核聚變全過程,原來核物理如此簡單!
    除了絕對質量最大的恆星以外,核聚變在太陽中的運作方式是將普通的質子(氫原子核)熔合成氦-4(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我們通常說太陽中的聚變是「氫融合為氦」,一言代之。但實際上,這個聚變的過程是非常持久的一個過程,涉及多個氫原子進入,一個氦原子產生!在氦-3形成之後,有四種方式可以形成氦-4,氦-4是太陽核心獲取能量最有利的狀態。氦-3到氦4的四個種方式
  • [圖]窺視太陽心靈:巖層下實驗室探測太陽中微子
    -質子聚變反應(pp fusion process)產生的中微子。窺見太陽的心靈參與近日這項工作的研究組由超過100名科學家組成,其中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安德裡亞·波卡(Andrea Pocar)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他表示:「有了這些最新的中微子數據,我們得以直接窺視太陽最主要的能量源區以及這裡發生的鏈式核反應。這些反應過程都發生在極端高溫緻密的太陽核區。
  • 太陽核心溫度1500萬度,達不到一般核聚變的溫度,為什麼還能反應
    關於太陽內部核聚變的介紹,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基本是圍繞著「太陽內部溫度極高、壓力極大」這兩點進行說明,實際上這並不充分,或者說應當提及的一個量子效應(量子隧道效應)在很多時候都沒有說明,不過小編在很久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進行介紹過,下面咱們就簡單說說。
  • 義大利Borexino研究團隊證實太陽在CNO聚變循環中產生了中微子
    研究配圖 - 1:CNO 核聚變序列 / 太陽中微子能譜此前,來自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旗下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 Borexino 團隊,已經對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方式(質子-質子鏈反應)展開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