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太陽核聚變全過程,原來核物理如此簡單!

2021-01-19 宇宙探索

太陽是我們最熟悉得天體。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0萬倍,是太陽系中熱、光和輻射的來源,我們平時總是說:太陽聚變的過程是氫聚變為氦!一句話簡而代之。但是這樣說略顯不專業,中間省略了很關鍵的一些步驟,今天我們就來看下核物理下的恆星聚變。

太陽所釋放的能量對我們人類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以下是一些關於太陽的事實:

太陽的功率為4×10^26瓦,相當於10萬億的大功率發電廠一次滿負荷運轉時所發出的能量。

太陽已經燃燒了45億年,一直在以幾乎恆定的速度釋放能量。(在整個時間段內的變化低於20%。)

釋放的能量來自愛因斯坦著名的E=mc^2,即物質在太陽核心轉化為能量。

核心的能量需要傳播到太陽表面,這一過程需要穿過70萬公裡的等離子體。

最後一點非常驚人!由於光子很容易與電離的帶電粒子發生碰撞,所以在太陽核心產生的光子要經過17萬年才能到達表面。


我們以前討論過太陽為什麼會發光,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詳細討論過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太陽的質量是如何轉化為能量的。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核物理而言這個過程很簡單。


除了絕對質量最大的恆星以外,核聚變在太陽中的運作方式是將普通的質子(氫原子核)熔合成氦-4(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

這可能會讓人有點困惑,因為我們記得中子比質子稍微重一點,這個過程怎麼會損失質量呢?下圖


核聚變只有當產物的質量(氦-4原子核的質量),小於反應物的質量時才會釋放能量。儘管氦-4是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但這些原子核是結合在一起的,這意味著它們整體的質量比單個部分的質量要輕。


事實上,氦-4不僅比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輕,它還比四個單獨的質子輕!雖然質量相差沒有那麼多,只有0.7%,但只要量足夠大,釋放的能量將會迅速增加。例如,在我們的太陽中,大約每秒鐘就有4×10^38個質子聚變成氦-4;這就是太陽損失質量輸出能量的過程。

但是我們不能把四個質子變成氦-4;事實上,永遠不會有兩個以上的粒子同時發生碰撞。

那麼,如何生成氦-4呢?


大多數時候,當兩個質子發生碰撞時,它們只是簡單地碰撞,然後會相互反彈。但是在合適的條件下,有足夠的溫度和密度,它們可以融合在一起形成可能你從未聽說過的氦的狀態:由兩個質子,沒有中子組成的雙質子組合。

雙質子屬於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結構,絕大多數時候,會衰變回兩個質子。


但每隔一段時間,少於0.01%雙質子就會經歷β+衰變,在衰變過程中會釋放出正電子(電子的反粒子)、中微子,質子在衰變過程中會轉化為中子。

如果只是觀察初始反應物和最終產物,雙質子的生命周期非常小,我們只會看到如下圖的情況所示,兩個質子結合後立刻會發生衰變,雙質子存在的中間過程基本看不到。


這時我們將得到氘(氫的一個重同位素),一個正電子(它會立即與一個電子湮滅,產生伽馬射線),還有一個中微子,它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逃逸。

製造氘相當困難!事實上,即使在15000000 K的溫度下(太陽核心溫度),質子的平均動能也只有13Kev。這些能量分布屬於泊松分布,這意味著,一個質子可能具有的最高動能約為170Mev。這還不足以克服質子之間的庫侖勢壘。

但我們不需要完全克服庫侖勢壘,因為宇宙還有另一個方案:量子力學!


這些質子可以通過量子隧穿效應無視庫侖力的存在進入雙質子態,其中一小部分雙質子會衰變為氘,一旦生成氘,就可以順利進入下一步。與雙質子相比,氘是一個有利的能量狀態,更容易進行下一步:氦-3!


將兩個質子結合起來形成氘釋放出的總能量約為2Mev,約為初始質子質量的0.1%。但是如果你在氘中再加入一個質子,就能得到氦-3,變成一個更穩定的原子核,其中包括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並釋放5.5Mev的能量,而且這個反應進行得更快更自然更順暢。

雖然核心中的兩個質子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才能融合成氘,但氘一旦形成,只需一秒鐘就能與質子融合成氦-3!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兩個氘核融合在一起,但這種情況非常非常罕見,所以可以肯定地說,100%的氘與一個質子融合成氦-3。

我們通常說太陽中的聚變是「氫融合為氦」,一言代之。但實際上,這個聚變的過程是非常持久的一個過程,涉及多個氫原子進入,一個氦原子產生!在氦-3形成之後,有四種方式可以形成氦-4,氦-4是太陽核心獲取能量最有利的狀態。

氦-3到氦4的四個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也是最常見的方式,是讓兩個氦-3原子核融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氦-4原子核並吐出兩個質子。在太陽中形成的所有氦-4原子核中,約86%是由這條路徑形成的。這個反應在1400萬開爾文以下佔主導地位,順便說一下,太陽比宇宙中95%的恆星更熱,質量更大。


換句話說,這是宇宙恆星中形成氦-4最常見的路徑:兩個質子在量子力學的作用下產生一個雙質子,雙質子偶爾衰變成氘,氘與一個質子融合生成氦-3,然後在大約一百萬年後,兩個氦-3原子核融合生成氦-4,在這個過程中吐出兩個質子。

但在更高的能量和溫度下(包括太陽核心最深處的1%)另一種反應佔據主導地位。


第二種方式,在高能量下,氦-3可以與一個已經存在的氦-4合併,生成鈹-7。本來鈹-7會找到一個質子生成硼-8;然而,由於它不穩定,還沒來得及反應,首先衰變為鋰-7。在我們的太陽中,通常先發生衰變,然後再加上一個質子,產生鈹-8,鈹-8立即衰變為兩個氦-4核,這個過程生成的氦-4大約佔太陽氦-4總量的14%。

第三種方式,但在質量更大的恆星中(例如:O、B級恆星),質子與鈹-7的聚變發生在衰變為鋰之前,生成硼-8,硼-8首先衰變為鈹-8,然後衰變為兩個氦-4原子核。這個過程在類太陽恆星中並不重要——只佔氦-4總量的0.1%,但在巨大的O類和B類恆星中,這是產生氦-4最重要的聚變反應。

另外,作為補充說明一下第四種方式,氦-3理論上可以直接與質子融合,直接產生氦-4和正電子(以及中微子)。雖然氦-4在我們的太陽中非常罕見,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氦-4核還不足百萬分之一,但這個過程可能在質量最大的o型星中佔據主導地位!


總結

綜上所述,太陽中的絕大多數的核反應,每一個反應中最終產物是:

所以,你會驚訝地發現,在我們太陽的所有核反應中,氫聚變生成氦的比例不到一半,而自由中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參與其中!所以作為一個愛好科學的,以後可不能直接說一句氫聚變就完事了!不專業!


這就是太陽能量來源的核物理原理,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反應!


《小牛頓愛因斯坦》科普類書籍,共50本1500頁僅售188元,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太陽的核聚變鏈式反應
    除了氫(太陽的燃料),我們身體中的其他原子都是在超新星以及恆星核心之中融合而成的。不過,這個核聚變過程還是很複雜的,並且也很難,即使是在恆星的核心之中。例如,看似簡單的氫核聚變成氦,這是我們太陽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到,太陽核心的溫度約為300萬開爾文(開爾文K為熱力學單位,與攝氏度的轉換關係為:開氏度 = 攝氏度+273.15)。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那麼為什麼人類發明的氫彈一點就炸了,但是太陽的核聚變卻能夠如此穩定地進行幾十億年呢?在核聚變的過程中質量的損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也正是因為如此,太陽的燃料看似無窮無盡,燃燒了幾十億年,也仍然非常耀眼。氫彈氫彈就是人類所實現的不可控的核聚變,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點燃氫彈的過程就是一個核聚變的過程。
  • 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可控核聚變還有多久可以成功?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技術屬於哪個梯度?剛剛成功放電的HL-2M是什麼水平?和已運行的EAST「人造太陽」有什麼區別?我國的核聚變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規劃又是如何?相信廣大網友在關注核聚變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對這些問題比較好奇。作為深處核聚變研究一線的「打工人」,為大家分享解讀:我國「人造太陽」之路的前世今生。
  • 用中國人造太陽,來說說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中國「人造太陽」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設備是我們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核聚變實驗的世界主流是強磁場約束託卡馬克聚變,其代表就是中國「東方超環」EAST,這才是它的真名。而中國『人造太陽』只不過是小名。
  • 推薦|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文章來源:DrSHI觀科技 控核聚變還有多久可以成功?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技術屬於哪個梯度?剛剛成功放電的HL-2M是什麼水平?和已運行的EAST「人造太陽」有什麼區別?我國的核聚變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規劃又是如何?
  • 專訪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2000萬℃,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經常遇到人問他: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太陽呢?他解釋說:「這種裝置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是類似的,就是核聚變的原理,所以它不是一個新的太陽,而是一個聚變裝置,或者我們說它是一個聚變堆。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來實現核聚變,並且釋放能量,用來發電。」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計劃的實施,標誌著我國進入國際大型聚變裝置(近堆芯參數條件)的實驗研究階段,表明中國核聚變研究在國際上已佔有重要地位。等離子體所認真分析了國際核聚變發展的趨向,抓住機遇,果斷決策,接收了T-7裝置,並動員和組織了全所主要的人力、財力和工程技術力量,投入裝置的建設。 T-7裝置不是簡單的引進,而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實驗要求進行了根本性改造:將原48個縱場線圈合併改造成24個,並重新設計製作了新的真空室,增加了34個新的窗口,大大改善了裝置的可接近性。
  • ...人造太陽,核聚變,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 ——快科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今天宣布,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同樣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太陽沒有像氫彈那樣一下子全炸了?
    氫彈也屬於核武器的一種,它主要是利用氫的核聚變反應形成爆炸的一種殺傷性武器。而太陽的燃燒同樣是由核聚變反應所引起的,四個氫原子核通過核聚變反應產生一個質量更重的氦原子核,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以此來維持太陽的燃燒。那麼,為何太陽內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沒有像氫彈那樣一下子全炸了呢?
  • 人造太陽 EAST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因為如果核聚變一旦實現可控,那麼就可以穩定地輸出能源。而且整個過程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
  • 太陽和氫彈都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不會像氫彈一樣爆炸?
    我們知道太陽和氫彈都是核聚變的原理,那麼為什麼氫彈會直接爆炸,而太陽卻不會像氫彈一樣爆炸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核聚變的原理。所謂的核聚變,指的是讓多個原子核互相碰撞,並使這些原子核產生聚合作用的過程,它們在生成更重的原子核的同時,會由於質量虧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範 晉攝(圖片均為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提供)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什麼是核聚變呢?簡單來講,核聚變就是通過讓原子核實現相互融合,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迄今為止,人類在戰爭中所使用過的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原子彈了,而原子彈所採用的就是核裂變技術。原子彈的威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與原子彈所採用的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更加巨大,所有採用核聚變技術製造的氫彈,其威力更是要遠勝於原子彈。現而今人類還在試圖將核聚變技術可控化,並且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視為第一宇宙文明的標誌,以人類現有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如果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那麼人類也就具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