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夏威夷大學虞左俊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2月25日至28日,應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的邀請,美國夏威夷大學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PRC)虞左俊博士對南海海洋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學術交流與訪問。

訪問期間,虞左俊作了題為Oxygen minimum zone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的學術報告,並聆聽了LTO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交流匯報,對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積極討論和交流,耐心細緻地指導了研究生。

虞左俊還為南海海洋所和中山大學的研究生、年青科研人員作了兩場英語科技論文寫作講座:Scientific writing basics, How to write like a professor。他歸納了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和常見問題,強調論文標題要簡潔又吸引眼球,內容要有突出的閃光點,同時強調英文科技寫作是一門硬功夫,需要不斷地practice,practice and practice,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熟能生巧,寫出語言流暢的科技論文。

虞左俊的碩士就讀於中山大學,博士就讀於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物理海洋專業,目前是美國夏威夷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和技術學院、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Pacific Research Center)副研究員,同時也是科技論文自由編輯(Freelance Editor),主要研究領域是海洋環流理論和數值模式。

相關焦點

  • 美國緬因州立大學教授柴扉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1月10日,美國緬因州立大學教授、著名海洋生態動力學專家柴扉博士到南海海洋所訪問。柴教授近年來致力發展新一代海洋生態動力學數值模型,在海洋生態系統評估、分析和模擬方面取得了令人關注的進展,在Science、JGR、Deep Sea Research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與海洋生態系統有關的學術成果。
  •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林間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受孫珍研究員、趙明輝副研究員邀請,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林間博士於1月21日至24日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交流和訪問。訪問期間,該所所長張偲、副所長詹文歡先後多次會見林間教授,探討如何更好的推進兩所之間的合作。22日,林間利用一個上午時間與南海海洋所的青年科學家及學生座談,鼓勵年輕學者大膽探索,成為快樂的研究海洋學者。他提出,南海近期一個重要的地質科學問題是「熱」地幔的機制問題。
  • 新加坡國立大學袁永明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9月6日,應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LMB)主任秦啟偉研究員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袁永明博士訪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為師生作題為「高壓冷凍法製備青鱂魚樣品的校正關聯顯微觀察」的學術報告。
  • 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Farooq Azam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Farooq Azam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2014-09-09 南海海洋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9月1至3日,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室陳木宏研究員邀請,日本東北大學的Noritoshi Suzuki博士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uya Itaki博士於3月2日至5日訪問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進行了學術交流。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時間:2020-01-09 來源: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德國馬爾堡大學學者訪問南海海洋所
    9月5日,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與規劃處處長張長生研究員邀請,德國馬爾堡大學Shu-Ming Li(李書明)教授和安徽大學肖亞中教授到所進行學術交流。  報告會由張長生主持。肖亞中教授作了「新型海洋微生物酶的發現」報告,介紹了海洋微生物新酶的發現方法、基因工程改造及中試研究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兩位教授的精彩報告激發了研究人員的熱烈討論。
  • 中美科學家擬聯合開展太平洋南海海洋氣象研究
    中新社廣州七月十七日電 (記者 唐貴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十七日於此間達成一項合作協議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施平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國際太平洋研究所所長
  • 海洋科普|南海不是美國的夏威夷,我國在南海記錄11個鯨類物種
    科考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Jim Ray博士訪問測地所
    5月20日上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Jim Ray博士訪問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並作了題為Surface Pressure Loading Effects Observed By GNSS的學術報告。該報告介紹了地表流體質量變化對地球自轉參數,重力場,參考框架和地表位移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2018-03-12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3月8日下午來理化所交流訪問,並作了題為Nanotechnology for Energy, Environment and Textile的精彩報告。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ichael Lynch教授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Michael Lynch教授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0月3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Michael Lynch教授應邀到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 中科院南海所二級研究員尚曉東:海洋物理學家 深藍追夢人
    為了了解廣袤海洋中這些難解又迷人的研究,物理海洋學家尚曉東數十年如一日奔赴在遠洋科考第一線,跋涉在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大道上。現在他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學科帶頭人、二級研究員。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表示:「作為我國『南海精神』的主要科技創新貢獻者,南海海洋所肩負著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在我國海洋科學發展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無論是篳路藍縷中的勇於求索,還是春湧神州時的敢闖敢試,南海海洋所始終把論文寫在蔚藍大海上。」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2020-10-15 南海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訪問南海海洋所
    7月18日下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水科院南海水產所、珠江水產所領導的陪同下到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訪問和交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黃羽庭及所辦公室、科研處、工程中心總工辦,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東省應用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洋生物標本館等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參加了座談。
  •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商討合作事宜
    中國網6月11日訊 6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在行遠樓第三會議室會見了來校訪問的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校長助理葉列娜博士一行董雙林副校長在致辭中對葉列娜校長助理一行的到校訪問表示歡迎。他簡要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以及與俄羅斯科研教學單位開展合作交流的歷史。他說,中國海洋大學一貫重視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並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的實施。遠東聯邦大學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在俄羅斯大學綜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 海洋所博士研製出"體溫計" 能探測海底可燃冰
    但由於實驗條件限制和可燃冰不穩定的特性,目前對於可燃冰的研究還停留在起步階段,怎樣能獲得實地探測的準確數據成為全球科學家的研究方向,而這一難題被中科院海洋所博士張鑫等人給攻克了。    中科院海洋所張鑫博士作為第一完成人與美國MBARI研究所合作研製成功了基於深海ROV纜控機器人的「深海甲烷原位探測系統」解決了這個問題,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地球物理快報》上,並被《自然》和《科學》兩份全球頂級科學雜誌所報導和評述,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