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 | 用NO作為細菌三唑環生物合成的來源

2021-01-13 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


    2020年3月31日,杜藝嶺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Nitric oxide as asource for bacterial triazole biosynthesis」的文章,用一氧化氮作為細菌三唑環生物合成的來源。


杜藝嶺是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研究領域:微生物合成代謝與調控機理、微生物生化與藥學、化學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

研究亮點:研究人員通過對細菌中祛病菌素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揭示了重要生物活性分子一氧化氮(NO)作為生源前體參與天然三唑環形成的新功能。


    雜環化合物1,2,3-三唑環是通用的化學支架之一,並已廣泛用於各個領域。然而,大自然如何產生這種富氮環系統仍是未知的。

    本研究報告了含三唑環的抗代謝物8-氮鳥嘌呤的合成生物路線。研究揭示了它的三唑部分可以通過酶促和非酶促級聯反應組裝,其中一氧化氮用作建構磚塊。

    這些結果擴展了研究對一氧化氮合酶在構建具有氮-氮鍵天然產物中生理作用的認識,促進了合成生物學方式生產三唑環的進展。

•Isotope feeding study of 8-azaguanine biosynthesis

•Identification of the 8-azaguanine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Invivo genetic study of 8-azaguanine biosynthesis

•PtnF is abacter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tnC isan 8-azaguanosine monophosphate nucleosidase

•Non-enzymatic assembly of the triazole ring

•The GCH I-like protein PtnA and early biosynthetic steps


頭圖來自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獻
——————
聯繫人:
崔金明  Email: jm.cui@giat.ac.cn
張鑫卉  Email: xh.zhang2@siat.ac.cn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但是目前為止,細菌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的還不得而知。
  • 棉根是棉酚生物合成和積累的主要來源
    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子葉是種子萌發階段棉酚的主要來源。但此後,它主要來源於根系。研究結果表明,棉酚主要在棉花根系中合成,有腺體和無腺體棉花的棉根均具有棉酚的生物合成能力。而棉酚的主要貯藏部位色素腺體對棉酚的生物合成有間接影響。對根和無根幼苗的離體培養證實,幼苗根系的棉酚生物合成能力強,其他器官的棉酚生物合成能力較弱。
  • Cell重磅: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上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合成生物學壯舉:他們改造了一種通常以單糖為食的細菌,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構建細胞。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新技術可提高用細菌合成藥物的效率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細菌可以被用於合成新型藥物和燃料等,就像一個生物工廠。英國科學家設計出一套用於細菌內部的控制系統,能實現資源的動態分配,提高生產效率,原理與工業上常用的自動控制系統相似。為了讓細菌細胞生產人類所需的化合物,要給它們植入特定的「生產線」。而外來的「生產線」會與細菌本身競爭一些重要的資源,因此需要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在維持細菌正常生活的基礎上儘量提高生產效率。
  • G & D:在酵母細胞中合成記憶環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在酵母細胞中合成了一種以DNA為基礎的記憶環。這一成果標誌著人們向著合成生物學領域又前進了重要一步。    在利用隨機的DNA小片斷構建出基因後,Pamela Silver教授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不但重構了基因的動態過程,而且還創造出了一種能夠預測記憶如何接收的數學模型。
  • 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盧立康唑通過抑制麥角固醇合成途徑中14-甲基羊毛甾醇的14α-去甲基階段,進而阻斷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發揮抗真菌作用。目前盧立康唑作為外用藥物在日本治療淺表真菌病,如皮膚癬菌病,念珠菌病,花斑糠疹的治療,具有短期應用的優點,其劑型有1%乳膏,1%溶液。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獲悉,抗腫瘤天然產物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首次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張長生研究團隊揭示,成果刊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
  • 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長期以來,合成生物學家一直試圖通過改造植物和自養細菌,從水和二氧化碳中生產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因為這可能比其他途徑更便宜。因此,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為此,他們重新設計了這種細菌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部分:能量來源和用來生長的碳源。在能量方面,研究人員無法賦予細菌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因為該過程太過複雜。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植入了一種酶的基因,使細菌能以甲酸鹽(一種有機一碳化合物)為食。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因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抗癌藥物紫杉醇的合成中,Stephanopoulos 等報導了通過多元模塊化方法利用大腸桿菌發酵合成紫杉二烯,該化合物也是紫杉醇合成的重要中間體。阿片類藥物是西藥中治療疼痛的主要藥物,其主要來源於罌粟。2015年Smolke 等利用酵母來生產阿片類藥物,聯合酶發現、酶工程、生物途徑和菌株優化等在酵母中實現了阿片類藥物的合成,該方法有可能成為阿片類藥物的另一種來源。
  • Nature:突破性新方法合成出上百種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2016年5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合成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一類被用來抵抗細菌感染的藥物---的方法。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導他們發現一種新方法來製造新型大環內酯類藥物,這種方法並不需要利用天然的紅黴素作為來源,相反地,他們從頭合成它們。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大環內酯類藥物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被合成出來,從而有助保持領先於細菌耐藥性產生。
  • 奇特細菌與金屬反應產生電流可作為生物電池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將細菌作為電池不久將為我們的電器設備提供電能,目前,科學家發現細菌表面蛋白質產生的能量可作為電源,這項突破性技術有助於形成源自細菌的環保電流,或者作為「生物電池」。
  • 臍橙怎麼用多效唑促進花芽分化?什麼時候播種?
    臍橙用多效唑促進花芽分化原理是什麼?臍橙什麼時候能用多效唑促進花芽分化?
  • 一種新型抗菌脫水非核糖體三肽的發現和生物合成
    一種新型抗菌脫水非核糖體三肽的發現和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5:52:50 近日,英國阿伯丁大學Hai De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並生物合成了一種新型抗菌脫水非核糖體三肽
  • Science:發現一種新的細菌生物合成途徑,有望發現和製造新的藥物
    2019年7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細菌是生物分子世界的大廚;總的來說,它們具有產生大量未知物質的能力,其中的一些物質可能具有治療作用或其他有用的特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尋找有用的天然產物時,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細菌食譜。
  •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分子可以被宿主的新型免疫受體激酶ALPK1所識別,進而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應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記者 趙姝婧)8月15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
  • 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藍細菌代謝工程領域傳統上將糖原合成視為光合細胞工廠中目標產物合成的重要競爭途徑,目前已經有大量通過阻斷和弱化糖原合成途徑來提高目標產物合成、優化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效能的嘗試案例,然而大多數案例未能取得效果,不同研究團隊的類似操作甚至取得了矛盾的結果。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有趣的是,O-PHBHV同時含有無規共聚物片段和嵌段共聚物片段,膜表面具有規則的微米級孔洞,表現出了優良的凝血性能,可以作為潛在的創傷修復材料,相關工作前期已發表在Biomacromolecules, 2015,16:578-588上。為了進一步推動嗜鹽微生物合成的PHBHV在再生醫學領域的高附加值應用,該團隊對材料在模擬體液(含有脂肪酶的PBS)和兔子體內的降解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進行了系統研究。
  • 多環芳烴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研究進展!
    以萘(Nap)、菲(Phe)、苯並[a]芘(BaP)等典型PAHs作為研究對象,並結合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闡述好氧微生物與厭氧微生物對PAHs的生物降解和轉化途徑。研究表明,細菌、真菌及古菌對PAH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能,其中,細菌對PAHs降解能力優於真菌和古菌,而且可通過雙加氧酶氧化過程及羧化、甲基化或羥化等還原途徑實現PAHs降解。
  • 《基因與發育》:科研人員在酵母中合成記憶環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在酵母細胞中合成了一種以DNA為基礎的記憶環。這一成果標誌著人們向著合成生物學領域又前進了重要一步。 在利用隨機的DNA小片斷構建出基因後,Pamela Silver教授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不但重構了基因的動態過程,而且還創造出了一種能夠預測記憶如何接收的數學模型。
  • 《自然通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研究人員將這三個種群混合在一起,讓它們在一個培養皿上生長數周。當他們再次檢查時,他們注意到在多個實驗中,相同的種群將佔據整個表面,而且不是最強的(毒素最有效的菌株)。他們對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感到好奇,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揭示遊戲中隱藏的動態。有兩個假設:要麼最強的細菌種群將獲勝,要麼最弱的細菌種群將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