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細菌與金屬反應產生電流可作為生物電池

2020-12-08 央視網科教

  騰訊科學(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將細菌作為電池不久將為我們的電器設備提供電能,目前,科學家發現細菌表面蛋白質產生的能量可作為電源,這項突破性技術有助於形成源自細菌的環保電流,或者作為「生物電池」。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生物學家湯姆-克拉克認為這種細菌有望用於製造新型生物燃料電池

  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期刊上,顯示這種化學物質僅是觸摸金屬或者礦物質便能產生電流穿過細胞膜,這意味著能夠直接利用微生物產生電池,更進一步地實現有效生物燃料電池。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合成海洋細菌——希瓦氏菌,該細菌的蛋白質可以將細菌內部的電流送遞至巖石。他們將希瓦氏菌插在囊泡層中,這是非常小的液體囊結構,它們構成了細菌薄膜。

  他們測試了電子如何穿梭於內部電子施主體和外部帶有礦物的鐵,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生物學家湯姆-克拉克博士說:「我們知道細菌可以傳輸電流進入金屬和礦物,它們之間的互動取決於細菌表面的特殊蛋白質。但是我們並不清楚這些蛋白質是直接還是間接穿過環境中一種未知介質。我們最新研究表明這些蛋白質可以直接接觸礦物質表面,並產生一股電流,這意味著在鐵和礦物質表面的細菌可通過細菌薄膜傳導電流。」

  這是我們首次能夠發現細菌薄膜成分如何與不同物質發生交互作用,並理解金屬和礦物在細胞表面發生交互的差異性。該細菌具有成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巨大潛能,另一種可能是使用這些細菌作為電極表面的微型工廠,發生在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通過蛋白質產生電流可作為供給電源。

  之前科學家曾知道有時細菌與礦物和金屬產生交互反應,但這是首次表明它們能夠直接釋放出電流。 [責任編輯:quarkqiao]

相關焦點

  • 合成細菌「躺」在礦物表面就可產生電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6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華盛頓州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和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合成細菌僅僅通過接觸一種礦物表面,不需任何其他介質就可以直接產生電流。新研究使得從細菌產生清潔電力,創建高效的微生物燃料電池或「生物電池」更進一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科學家研製出細菌發電生物電池
    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
  • 科學家用細菌製造環保「生物電池」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發現由微生物表面蛋白產出的能源可用於發電。這項突破可能會衍生出由細菌製成的清潔能源產品,即生物電池。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沙雷菌(shewanellaoneidensis)的海洋菌種表面的蛋白能夠來回傳遞電子。
  • 細菌也能作太陽能電池 光轉化電流密度創紀錄
    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便宜且可持續的方法,利用細菌將光轉化為能量來製造太陽能電池,這種新電池產生的電流密度比以前此類設備更強,且在昏暗光線下的工作效率與在明亮光線下一樣。
  • Nature:發現上百種產生電流的細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常見的引起腹瀉的細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一種與已知的產電細菌完全不同的方式產生電流,而且上百種其他的細菌物種也利用這種相同的過程產生電流。
  • 石墨烯可產生電流 將助力太陽能電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石墨烯可以對光產生不同尋常的反應,在室溫和普通光照射下,就可以發生熱載流子效應,產生電流。這一發現不僅為石墨烯再添新奇屬性,更有希望使其在太陽能電池、夜視系統、天文望遠鏡及半導體傳感器等應用領域發揮作用。該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紙質微生物燃料電池可產生1.3μW電力
    PgzEETC-電子工程專輯這種紙質的MFC原型可連續運作五天,可產生約1.3μW的電力以及52.25μA的電流,實現大約25W/m3的電源密度。這些研究結果顯示紙質微生物燃料電池可在無需使用任何外部電力的環保模式下發電。「由此設備產生的所有電源可完全使用,因為它不需要任何電力就能讓液體在整個設備中運行。
  • 世界首個「離子電流」電池問世:生物相容性良好!
    導讀最近,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全新電池。這種離子電流電池能夠產生出基於離子的電能,它與人類和其他生物系統所用的電能屬於同一種類型。可是在傳統電池中,電能或者電流都是以電子運動的形式流動。傳統電池產生的電流,是在電池內部,將陽離子從電池的一端(電極)移動到另外一端,而在電池的外部只能以提供「電子形式的電流」。創新然而,美國馬裡蘭大學進行獨到的創新研究,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池,也稱為「電子電池」。
  • 細菌發電
    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
  • 探索電流產生的奧秘
    當人類發現金屬做切割磁力線運動會產生電流後,明白了動能、磁能與電流的內在聯繫。實驗表明,當金屬體在磁場中靜止不動時,金屬體不會產生電流;當金屬體在磁場中作與磁場力方向同向或逆向運動時,金屬體也不會產生電流;只有當金屬體作切割磁力線運動時,金屬體才會產生電流。
  • 儲能需求下可充電金屬電池商業化   改進可充電金屬電池策略
    導讀:由於缺乏標準規程,可充電鋅金屬電池無法與鋰離子實現儲能技術互補。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呼籲制定標準規程,提高鈮效率和鋅電解質的穩定性,從而使該技術可行。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自然能源》雜誌上,題為「在可充電電池中實現高鋅可逆性」。他們說,這項技術需要實現極其可逆的鍍鋅/脫鋅,庫侖效率(CEs)接近100%。它測量電子在電池中轉移的充電效率。它是由從電池中提取的總電荷與整個循環中注入電池的總電荷的比值給出的。
  • 新型紙電池:竟然是由細菌提供能量!
    目前,很多電子設備正在擺脫過去僵硬笨重的形象,走向柔性、可摺疊、輕量、生物可降解的新形態。然而,紙張正好具備了這些特性,而且也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同時,根據製造工藝的不同,紙張可以又有一些列特性,例如可以親水或疏水,多孔或水密,不透明的或幾乎透明等等。紙張材料和電子相結合,就產生了紙電子產品。紙電子,可以做到十分廉價。
  • 可以「吃」金屬的細菌?科學家新研究揭開了這種奇特的生物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生物學家們預計這種微生物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但之前科學家們仔細研究過。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微生物學教授Jared Leadbetter與博士後學者Hang Yu合作,在7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描述了新的發現:「這是發現的第一批以錳為食物的細菌。
  • 石墨烯在室溫和普通光照下可產生電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石墨烯可以對光產生不同尋常的反應,在室溫和普通光照射下,就可以發生熱載流子效應,產生電流。這一發現不僅為石墨烯再添新奇屬性,更有希望使其在太陽能電池、夜視系統、天文望遠鏡及半導體傳感器等應用領域發揮作用。該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將菠菜作為電池催化劑,效率更高更便宜
    催化劑(用於發生電化學反應產生電流)極其重要,好的催化劑可以使化學反應更快更高效,從而增加能量輸出。當今的燃料電池通常使用鉑基催化劑(platinum catalyst,以金屬鉑為主要活性物質)。近日,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在《ACS Omega》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功,表明菠菜可以作為一種優秀的可再生的富碳催化劑。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通過文獻調研方法,系統論述了國內外微生物燃料電池在環境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及應用情況,分別從重金屬汙染、有機汙染、非重金屬無機汙染等方面論述了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複方面的應用,並且從電極材料、大小、間距、排列方式、外阻和土壤性質等方面闡述其影響因素,最後探討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應用前景和不足之處。
  • 以電為食的細菌——別人吃飯,它們吃電
    這也說明無論是小小的單細胞細菌,還是龐大的藍鯨,所有的生物其實都必須找到電子源,吃掉電子,形成電流,為身體提供能量。但是,和人類、藍鯨等高等生物不同的是,多細菌生活在低氧環境中,沒有多餘的氧氣把電子推往身體各處,傳遞電子。不過聰明的它們找到了一些替代的方法,它們利用的不是氧氣,而是自然界中的另一些導體——金屬氧化物。
  • 盤點未來物聯網新能源——紙基電池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副教授Seokheun Choi、及其同事,創造了一種紙基的一次性電池,依靠細菌產生電流,並且由細菌在電池生命結束時吞噬電池。 作者在Advanced Sustanable System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到,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能提供極高的能量密度,而且重量輕,能集成到軟性基質中。
  • Biochemitry:腸道微生物能夠從糖分中產生電流
    2018年9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瑞典隆德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以產生電流。該結果對於藥物的開發以及生物能源的生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此前研究已經發現,細菌可以在它們自己的細胞外產生電流,這稱為「細胞外電子傳遞」。
  • 這種細菌僅靠「吃電」存活:無需氧氣食物
    它們能夠將洩露的石油中的有機化合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或將鈽和鈾之類的可溶放射性金屬轉化為不可溶的形式,減小它們對地下水的危害,並在這一過程中產生電能。事實上,有些人甚至認為,將來我們可以用海藻、尿液、汙水等廢料為智慧型手機等微生物燃料電池設備供電,用這些原料作為微生物的唯一食物來源。這可以說是可循環能源的終極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