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有一些細菌,經常生活在泥濘的海底或河流兩岸的泥巴裡,如果你想找到它們,方法其實很簡單:準備好電極,然後將電極插入海底或河流的泥巴中,就能將它們從躲藏的地方引誘出來,吸附到電極上。它們是一些特別的細菌,因為別人吃飯,它們吃電!這聽起來好像是科幻小說裡的怪能力,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電子流和能量的秘密
這還要從生物體的微觀秘密開始說起。地球上所有活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如果要活下來,都必須利用能量。如果從極微觀的層面上解釋這種能量,那麼它是一股電子(微小的帶負電荷的粒子)洪流。
人類以及這個星球上的大多數其他生物,基本上是從食物中得到電子,比如糖。當你吃下糖後,細胞會將糖分解掉,電子就通過細胞內的一系列化學反應被釋放並開始流動,直到遇上願意和它們結合的氧氣,然後跟隨氧氣在身體內流動。在這個過程中,細胞製造了三磷酸腺苷分子(細胞分解糖時除了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還會釋放能量合成三磷酸腺苷分子。分解單個葡萄糖分子釋放的能量可以合成大約30個三磷酸腺苷分子),這是一種存儲能量的分子,能為生物體提供能量,而電子傳遞是合成三磷酸腺苷分子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
因此,為了獲取能量,電子必須流動起來。我們所需的全部能量都是以這種方式獲取的。這也說明無論是小小的單細胞細菌,還是龐大的藍鯨,所有的生物其實都必須找到電子源,吃掉電子,形成電流,為身體提供能量。
但是,和人類、藍鯨等高等生物不同的是,多細菌生活在低氧環境中,沒有多餘的氧氣把電子推往身體各處,傳遞電子。不過聰明的它們找到了一些替代的方法,它們利用的不是氧氣,而是自然界中的另一些導體——金屬氧化物。
泥巴裡的「蛋白導線」
美國一位微生物學家在美國紐約州奧奈達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該湖泊中含有錳元素,按理說,錳會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氧化錳。然而,這位微生物學家對湖泊進行檢測後發現,湖泊中氧化錳的實際含量要比預計中的少,一部分氧化錳似乎離奇失蹤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通過實驗,他終於找到了在背後搞怪的罪魁禍首,那是一種叫做希瓦氏菌的微小細菌。希瓦氏菌是一種聰明又奇特的微生物,當氧氣充足時,希瓦氏菌會直接利用氧氣,可是生活在湖泊泥巴裡的它們,能直接獲得的氧氣非常少。希瓦氏菌只能重新設定目標,而新目標就是湖中的氧化錳,它們吃掉有機碳水化合物中的電子,然後將電子慷慨地傳遞給湖泊裡的氧化錳,於是氧化錳被還原了。與此同時,還產生了一股穿過細胞膜的電流,於是細菌本身就獲得了能量。
有趣的是,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奧奈達湖湖底泥巴的氧化錳上。假如你將希瓦氏菌拿到實驗室,放到其他金屬(比如鐵)或者礦物表面上,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不過,當時科學家一直不明白希瓦氏菌是如何做到的。直到最近,這個謎團才被解開。在顯微鏡下,希瓦氏菌似乎從自己的細胞膜向外伸出了許多細長的「頭髮」,這些「頭髮」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金屬導線一樣,只要電路接通後,電子就能沿著「頭髮」開始穿越細胞的旅行,產出電能。而「頭髮」其實是一種蛋白微絲,被科學家稱為微生物納米線。
雖然多數生物獲得的電子來自碳水化合物,但是一些細菌收穫電子的方式卻非常方便和簡單,它們能直接「吃掉」來自礦物和巖石的電子,也可以直接吃掉電極上的電子。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甚至能從插座裡直接獲取電能。
這類微生物還能和夥伴一起組成「吃貨隊伍」,彼此之間可以將「電線」連接起來,形成長長的「電纜」,它們被戲稱為電纜細菌。
「手牽手」,連成電
電纜細菌是一種單細胞微生物,大小僅為人頭髮絲的1/100,它們生活在深海底和河床裡,那裡幾乎沒有氧氣。沒有氧氣,它們就沒有地方捐贈它們的電子。為了應對這種困境,電纜細菌想出了一個救命的好法子——數以萬計的電纜細菌團結一心,「手牽著手」形成一條細胞長鏈,在數釐米長度內運輸電子。數釐米對於人類來說微不足道,但對於只有3~4微米長的電纜細菌來說,這是個遙遠的距離。自然,在這個長度內運輸電子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生活在缺氧的海底棲息地裡的電纜細菌是「電纜」開端,它們從棲息地的硫化物中獲取電子,然後將電子傳遞給下一個電纜細菌,接著第二個電纜細菌將電子傳遞給第三個電纜細菌,電子接力棒不斷地傳遞,直到最後一個電纜細菌將電子傳遞給氧氣。生活在海底泥中的電纜細菌周圍沒有可利用的氧氣,但是它卻可以和夥伴們相互「牽手」,將電子釋放到海水中的氧氣裡,產生電流,為自己提供能量,在完全沒有其他食物和能源的情況下,僅僅靠電能就能生存。顯然,在資源和食物匱乏的海底或地底下,能夠依靠電子生存是一項超強技能。
小小清潔工
吃電子和排電子的微生物還有另一項了不起的技能,它們擅長「打掃衛生」,將汙染物處理乾淨,比如海洋中洩漏的石油。海洋一旦出現漏油,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我們很難將黑乎乎的漏油清理乾淨,還原海洋的原貌,很多生物還會因此窒息而死。科學家發現,吃電的細菌可以將有毒廢物、洩漏的石油和核廢料的電子偷走,比如將石油中的有機化合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或將水溶性的放射性元素(如鈽和鈾)轉化為不溶性的,減少放射性元素對地下水的汙染。在這個偷電子到產電的過程中它們不知不覺就清理了地球上的廢物,當上了小小清潔工。而從它們的身上,我們似乎還能想像出未來的發電設備——微生物燃料電池。細菌將海藻、尿液或汙水作為食物來源,最終產生電能,為智慧型手機供電。
原文來自《科學之友》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