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奇特的生命,它們僅僅依靠最純粹的能量形式生存,無處不在

2020-12-06 宇宙的狂想曲

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同,這些神奇的細菌依靠最純粹的能量形式——電子——為生,並且無處不在。

將一根電極插到地上,通上電,它們——食電細菌——就會出現。雖然人們已經知道多種依靠其他能量為生的細菌,但還沒有見過比這種以電子為生的細菌更奇怪的。這很容易讓人們想起依靠電來獲得生命的弗蘭肯斯坦的怪物(虛構角色,最早出現在瑪麗·雪萊的小說《科學怪人》中——譯者注),只不過這些「食電細菌」是真實存在的。

目前已知的這類細菌有兩種——希瓦氏菌和地桿菌,它們可以利用一點「電液」從巖石和深海泥漿中吸引更多的電子。研究人員在電池的電極上培養這種細菌,結果發現,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全新的、不可思議的生物形式吃入和排出的都是電。

希瓦氏菌

地桿菌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肯尼斯·尼爾森認為,人們無須對此大驚小怪,因為我們的生命,歸根結底,就是一股電子的洪流。你吃下帶有電子的糖,你吸進渴望結合電子的氧氣。我們的細胞分解糖,電子在這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中流動,直到遇到渴望得到電子的氧元素。

在這個過程中,細胞會產生ATP(三磷酸腺苷),一種能夠儲存能量的分子。幾乎所有的生命體都有這種分子,而電子的轉移是形成ATP的一個關鍵步驟。「生物是很聰明的,」尼爾森說,「它會發現如何從我們吃的一切食物中吸取電子,並將電子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這就是我們製造、獲取能量的方式,也是地球上所有有機體製造能量的方式。」尼爾森說,「生命要獲取能量,就必須讓電子流動起來。這就是當人們被扼住脖子時,幾分鐘之內就會陷入死地的原因。因為阻止了氧氣的供應,電子也就無法流動了。」

食電細菌的發現表明,一些非常基本的生命形式可以繞過糖這個中介,直接從礦物表面獲取最純粹的能量形式——電子。「這確實挺不一般的。」尼爾森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堪稱異端。」

目前,有幾個研究團隊都直接在電極上培養這種細菌,尼爾森的團隊是其中之一。為了培植食電細菌,研究人員將海床上的沉積物收集起來帶回實驗室,並插入電極。他們先測量了這些沉積物的原始電壓,然後改變電壓大小:略高的電壓會提供更多的電子,而略低的電壓意味著電極將從任何釋放電子的物體上接收電子。沉積物中的細菌可以從較高的電壓中「吃進」電子,也可以向電壓較低的電極「排出」電子,從而產生電流。因此,研究者通過電流確認他們捕捉到的細菌的類型。

尼爾森解釋說:「簡單說來,整個構思是這樣的,收集沉積物,插入電極,然後問『有誰好這口啊?』」

地球科學大會在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市的戈爾德施密特召開。會上,尼爾森實驗室的李學霖展示了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卡塔利娜港的沉積物中培養食電細菌的成果。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雅米妮·詹吉爾也展示了他們的獨立實驗結果,他們培育的食電細菌採集自加利福尼亞州莫哈維沙漠死亡谷中的一口井。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丹尼爾·邦德與同事的實驗結果表明,他們培養的細菌可以從鐵電極中吸收電子。詹吉爾的導師莫·埃爾納加認為,該實驗或許就是食電細菌不需要攝入電子以外的任何食物的有力例證。

尼爾森認為,還會有更多這樣的細菌被發現,他的博士生安妮特·羅已經鑑別出的食電細菌就達到8種。目前,實驗結果正在發表過程中。

尤其令尼爾森感到興奮的是,羅發現的食電細菌類型繁多,各不相同,而且沒有一種跟希瓦氏菌或者地桿菌相似。「這類細菌的數量是龐大的,意味著我們對微生物世界的了解還遠遠不夠,相當一部分微生物世界還不為人所知。」

詹吉爾和埃爾納加培養食電細菌就是為了發現這個隱秘的生物圈。「我們用電極來模擬它們之間的互動。」埃爾納加說,「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培養這種『不可培養』之物。」目前,研究者計劃在南達科他州的金礦中安裝一個電池,看看能在那裡發現什麼生命。

美國航空航天局對這種生活在地下的生物很感興趣,因為這種有機體可以依靠很少的能量存活下來,或許提示了太陽系之外其他的生命形式。

此外,食電細菌也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例如,可以製造能完成某些特殊任務的生物機器人,用來清理下水道或者被汙染的地下水,它們只需要從周圍環境中獲取能量就可以工作。

除實用價值外,食電細菌的另一個激動人心的用途是探測生命的一些基本問題,比如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是多少。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尤裡·格爾比說:「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兩個電極之間培養食電細菌,而不是在單一電極下培養。這樣細菌就可以吃掉來自一個電極的電子,用它們作為能量來源,同時向另一個電極釋放出電子。」

格爾比認為,人們很快就會發現同時吃掉和排出電子的細菌。「在兩個電極之間培養的電子細菌幾乎可以永存,」格爾比說,「只要不被吃掉或者被破壞掉。理論上說,我們可以讓這種生物永遠存在下去。」

「我們還可以改變施加給電極的電壓大小,只提供維持這些細菌生存所需要的最低電量。在這樣的狀態下,細菌的細胞將無法繁殖和成長,但是仍然能夠依靠細胞的內部機制自我修復和生存。對它們來說,能量的作用就是維持生命——活著。」

那麼,需要多少電液才能維持食電細菌的存活?回答了這個問題,也許就能回答關於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了。

相關焦點

  • 新的生命形式,突破人類的認知
    比如地球生命的多樣性,它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在這些生態中,有的需要太陽的能量作為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條件,有的需要地熱作為能量的來源,有的竟然可以在極端環境下,被迫進入「休眠」狀態,以避免種族的滅絕。這就是形形色色的生命,這就是謎一樣的宇宙終極法則。
  • 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種等離子體生命,它們與碳基生命完全不同
    一般來講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是,生命是指一種能夠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生長、繁衍、新陳代謝等等生物功能,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並做出應激反應的個體。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是一種高度有序的開放系統,能夠在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一直維持自己的「低熵值」(註:在熱力學裡,「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狀態,「熵值」越低,系統的混亂程度就越低)。
  • 另一種外星生命形式?科學家狂野假說:恆星內部或存在生物
    當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時,是基於地球生命必需的元素為模板進行搜索的。比如要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所以科學家也一直探索是否有類地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但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生命形式呢?紐約科學家提出一種奇特的理論: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可能忽略了潛在極端微生物的來源——恆星。
  • 外星人以暗物質形式存在?科學家思想那麼開放?允許暗物質生命?
    他們最有可能是哪種形式的生命體?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假設都提出來了,甚至認為一直找不到外星人是因為他們的生命形式根本就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科學家設想的外星生命可能有:有機生命人類就是有機生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屬於碳基生命,都是以蛋白質等有機體的形式存在,核心元素是碳,介質為水!無論是任何一種生命,即使最簡單的病毒到最複雜的人類,無一例外都是這一類!
  • 大氣層中是否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空間?有哪些恆星有此類大氣層?
    奇特的是,在星表以外不遠處,溫度會因為我們尚無法解釋的原因而再次攀升。所以如果分子沒法在星表存在的話,生命形式在恆星其它地方就更無法存在了。倒並不是說我們沒希望在星表大氣層生存了,只要我們還願意去考察涼一些的地方。我們發現地球的大氣層似乎充滿生命,懸在令我們深感驚訝的遠處。颶風偵察機曾經在地表以上略高於6英裡(10公裡)處對空氣採樣,發現繁茂(高濃度)的細菌和真菌生活在那裡!
  • 佛陀告訴我們生命的10種形式,你知道幾種?
    3.溼生溼生動物僅僅依靠水分就可以生長出來,屬於藉助因緣而生。如蟋蟀、飛蛾、蚊蟲、蠓蚋、麻生蟲等。4.化生化生相對於以上三種情況,是不需要依靠其他物質而出生的生物。例如稻米放久了之後,會生出一些蟲子;這些蟲子不需要依靠母體等因緣,其本質是由業力而生。以上四種,是有情眾生最常見,也是相對容易理解的四種生命形態。5.有色有色是指有物質實體、有形象的眾生,用眼睛可以看得到。從這個角度而言,前面四種生命,可歸於此類。
  • 生命一定要依靠氧氣嗎?外星人靠氫氣氦氣呼吸不行嗎?
    曾經我們一度認為,沒有氧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無法生存下去。然而真是這樣的嗎?氧氣真的是生命的必須嗎?有沒有可能有生命可以依靠其它的元素而非氧來生存呢?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並且在地球上就存在著一些這樣的證據。
  • 腦洞大開︱拋開人類的固有認知,對外星生命形式的8大猜想
    他們也依靠氧氣和水來生存,但形態會受到環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具體的樣子大家儘管大膽想像。4、奇異體,想像一下在某些寒冷的星球上,可能存在著以液體氦為基礎,並以超導電流作聯繫的生命形式。它們不懼怕寒冷,可以自由地在這種星球中生存。
  • 科學家猜測:外星生命可能可以在恆星內部中生存
    人類是否是宇宙中唯一智慧生命的問題,目前來看短時間內不會有確定的答案。 不過在1961年,天文學家弗蘭克 德雷克(Frank Drake)提出了一種估計地外文明數量的方法,即著名的德雷克方程式。這個方程式根據不同的變量,確定人類是否有可能找到外星智慧生命(或者被其發現)。
  • 日本北部下雪後,可食用的食物變得稀少,主要依靠樹皮和樹枝生存
    日本北部下雪後,可食用的食物變得稀少,這些猴子就主要依靠樹皮和樹枝生存。另外它們還不得不求助於儲藏在體內的能量,直到春天再次來臨,它們的營養需求才能再次得到滿足。一隻幼年獼猴在滾雪球。這種行為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觀察到,該行為明顯與適應性的打鬥行為和進食策略無關。相反,這似乎僅僅是玩耍行為——它能夠為獼猴的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 外星生命形式最新研究成果,看完之後會發現宇宙如此不可思議!
    所以不要說整個宇宙空間,就算銀河系生命應該也是無處不在。那麼生命孕育的條件是什麼呢?根據目前大部分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制定的條件來說,首先是類似於地球的磁場,這樣可以保護地球的生命不受任何的宇宙輻射傷害,當然磁場的功能還很多,可以保護周邊的生存環境更加的穩定。所以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是一顆星球有生命的前提條件。
  • 月球上存在生命嗎,這種生命形式是否有別於地球生命方式的存在?
    生命的生存形式多種多樣,如果是以地球生命為藍本,以地球生物理論(水、氧、有機物質等)去辨別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嚴格來說是存在科學嚴謹的紕漏。但是就目前來說,由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局限性,我們只能局限於人類文明的框架下去理論宇宙的種種現象。外星生命的表現形式到底是什麼?
  • 南極微生物可依靠微量氣體生存
    新華社雪梨12月12日電 南極洲是地球上環境最嚴酷的地區之一,然而這裡的微生物群落種類豐富,令科學家費解。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南極洲的一些微生物可在極端條件下依靠空氣中微量的氫氣、一氧化碳等氣體存活。
  • 地球上的哪些生命形式可以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生存?
    物理學家相當肯定地認為地球上的生命無法在其他行星的表面生存下來。水星真的非常荒涼。雖然在其兩極地區附近的坑裡有些固態水形式的冰,但是有液態水的可能性很小。有可能可以設計某種耐寒的空中藻類,其使用氣囊存儲收集到的氫氣從而漂浮在氣體行星的溫暖的層帶,且通過某種方式從幾乎都是惰性化學氣體和非常黑暗大氣裡獲取能量。可惜,這種空中藻類並不存在或者沒有被發現。圖解:藝術概念圖的生長在水下的木星空中藻類矮行星就沒有什麼生存的希望。
  • 生命形式和細胞的組成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生命形式和細胞的組成。細胞學說不管是最微小的細菌,還是最龐大的動物,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即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依靠顯微鏡的放大作用,胡克看到軟木的內部被分成了一個個的小室,他把這些小室叫做細胞(cel有小房間的意思)。但他沒能認識到細胞的真正重要性,因為他看到的細胞是死細胞,只是幹了的細胞壁,沒有內部結構。多細胞論1674年,荷蘭生物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Antony vanLeeuwenhoek)首次觀測到了活細胞。
  • 解密盤點:外星人生命各種各樣形態
    這種可塑性使碳成為了生命分子的機制核心。在隕石表面。火星隕石。月球隕石。甚至是更遙遠的金星。都發現了與我們相同的碳成份。按照宇宙學原理,還有宇宙深處有數以億計的行星。碳成份無處不在。然而科學家發現了超過一百萬種碳基DNA替代品。如果外星生命選擇了碳基形式,那麼這些生物會成為我們的宇宙兄弟嗎? 他們長得會像我們嗎?
  • 宇宙中的那些生命可能以這樣的形式存在
    如果說化學生命是建立在電磁力基礎上的化學反應,那麼核子生命就是建立在強相互作用力——也就是核力——基礎上的核反應了。可以推知,這種生物可以免疫一切的化學生命形式的細菌和病毒。對他們來說,生存意味著找到一顆適合的中子星,而不是一顆有著水和大氣的類地行星。(事實上,芝麻粒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就能壓垮一艘萬噸油輪,《龍蛋》中的這種中子星生物何止70公斤!
  • 海底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打破了科學家對生命的認知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運轉呢?海底下棲息在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正在展現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些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們對生命能量需求的認識,而且還為定義生命以及我們可能在哪裡找到生命提供了新的方法。在8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展示了海底下神秘的生物圈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畫面。
  • 水對生命太重要了,但在宇宙中,有生命是以液態甲烷為基礎的嗎?
    在地球上,如果生物沒有水,那就不能生存。水覆蓋了地球大約70%的表面積;在人體內,它佔據了60%左右;也就是說,水無處不在。這很好,也特別重要,因為沒有它,生活將變得不可能了。水似乎無處不在但是,水有什麼特別之處致使它對生物如此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