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只吃電子的生命,或揭示修煉的本質!

2020-12-06 騰訊網

有一種細菌與地球上的其他任何生命都不同,這種細菌靠最純形式的能量——電子為生,它們吃的、呼吸的都是電子!

食電細菌有兩種:希瓦氏菌和地桿菌。它們能用一點電液吸引更多巖石和深海泥漿中的電子。

食電細菌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生物學家發現有些食電細菌長出了毛髮狀的細絲,就像電線,能在細胞和它們的環境中來回傳輸電子,他們把這種電細菌叫做「微生物納米線」。

研究人員在電池的電極上培養這種細菌,結果發現,從本質上說,這種生物吃入的和排出的都是電。

泥漿中的食電細菌

食電細菌形狀、大小各不相同。幾年前,生物學家發現有些食電細菌長出了毛髮狀的細絲,就像電線,能在細胞和它們的環境中來回傳輸電子。他們把這種電細菌叫做「微生物納米線」。

加利福尼亞召開的「戈德施密特地球科學大會」上,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肯尼斯·尼爾森實驗室的李雪林(音譯)匯報了他們的實驗結果。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雅米妮·楊格匯報了另一項獨立實驗,他們的細菌樣本來自加利福尼亞莫哈維沙漠死亡峽谷的一口井。楊格的導師穆·厄爾那伽說,迄今他們已經培養出了食電細菌,只用電子而不用任何其他食物。

尼爾森指說,他的博士生安妮特·羅威已經識別出8種不同的食電細菌,每一種都與其他菌種截然不同,與已知的希瓦氏菌和地桿菌也毫不相像。「這意味著還有一個整體的微生物世界是我們從不知道的。」

無需電子「中介」的生命

尼爾森小組在加利福尼亞聖卡特琳娜海港收集了一些沉積物,帶到實驗室,插入電極進行培養實驗。他們檢測了沉積物的自然電壓,然後施加了一個略高的電壓和一個略低的電壓,用以提供額外電子和吸收釋放的電子。這樣一來,沉積物中的細菌既能從高電壓處「吃入」電子,又能向低電壓處「呼出」電子,並產生電流。

能否檢測到電流,是研究人員判斷沉積物中有沒有這種細菌的信號。

「基本上,這就像拿一塊沉積物,插入電極,然後問一聲『好了,誰喜歡這個』?」尼爾森說。只用電流就能讓它們生存,不需要糖及其他任何營養物質。對人類來說,這就像我們直接把手指插進電插座去充電,是極其危險的。

對這種細菌,人們也不用太吃驚,因為生命本來就是電子流,尼爾森說:「你吃入糖,攝入了過量電子,你呼吸氧氣,再把多餘的電子排出去。」我們的細胞分解糖,電子流經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最終與缺乏電子的氧結合。

在這一過程中,細胞合成了三磷腺苷酸(ATP)。ATP是幾乎所有生命中都有的一種貯存能量的分子。電子循環是合成ATP的關鍵步驟。「生命非常聰明。它能算出怎樣從我們吃的食物中吸出電子,控制電子平衡。」尼爾森說。在大部分生命中,身體把電子「打包」在分子中,攜帶它們安全地通過細胞,再交給氧氣。

「這是我們製造能量的方式,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這樣。」尼爾森說,「電子必須流動才能獲得能量。這也是為何一個人掐住另一個人的脖子讓他無法呼吸,他會在幾分鐘內死去。切斷了氧氣供給,電子就無法流動。」

食電細菌的發現表明,某些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可以省去作為中介的糖,直接利用最純的能量形式——電子,從礦物表面收集。「這是真正的外來物種。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異形。」尼爾森說。

終於明白了,電影裡面異形啥都不吃能長得那麼大。

實際與研究用途

對於下一階段的實驗,紐約倫塞勒工學院微生物學家尤利·喬拜說,細菌應該不是在一個電極上生長,而是在兩個電極之間生長。這些細菌能從一個電極上很快吃下電子,並在另一個電極上釋放電子,所以它們可以作為一種能源。

喬拜相信,人們會很快發現既能吃下電子,又能呼出電子的細菌細胞。「一種生長在兩個電極之間的食電細菌,事實上就能將自身生命永遠維持下去,只要沒什麼東西來吃它或破壞它的話。從理論上說,我們能把這種生物永遠養著。」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對這些地下生命很感興趣,因為這種生物通常只需要極少能量就能生存,它們代表著太陽系中的另一種生命模式。

在地球上,食電細菌也有著實際的用途,比如創造用於清潔下水道或地下汙水的生物機器,它們能從環境中獲取自身所需的能量。尼爾森將這種生物機器稱為自供電有用設備(SPUDs)。

除了實際用途以外,另一個有前景的方面是用食電細菌來研究生命的基本問題,比如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最小絕對值是多少、需要多少電液就能讓一個活的電細菌繼續生存?

「對食電細菌來說,所需的能量是維持生命,維持生存。」喬拜說。在這一狀態下,細胞不能生長或繁殖,但還能修復細胞器。比如改變實驗電壓,從細胞上榨取能量,以找到這個最小絕對值。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對這種深埋地下的生物感興趣,因為這樣的生物往往靠很少的能量就能存活,可能提示著太陽系其他地方的生命形式。

食電細菌,雖然吃的是電子,但是可以通過電子吸引其他礦物質構成生命成分。有些人類的修真人士,常年辟穀,只以食氣維持生命,是否吃的也是電子呢?

從更深意義來看,比電子更細微的能源,比如以太(氣)的攝入,進而形成精微的能量身體,也不是不可能。

關於宇宙,人類遭遇,太過驚世駭俗,也只能秘密流行!很多人稱之對世界觀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注關【輕口味故事】,留言「外星訪談」。

如此看來,人的能量化存在也是可能的,甚至,宇宙就是某種能量化存在的生命!

相關焦點

  • 人也可以能量化存在 科學家發現只吃電子的生命
    它們能用一點電液吸引更多巖石和深海泥漿中的電子。食電細菌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生物學家發現有些食電細菌長出了毛髮狀的細絲,就像電線,能在細胞和它們的環境中來回傳輸電子,他們把這種電細菌叫做「微生物納米線」。研究人員在電池的電極上培養這種細菌,結果發現,從本質上說,這種生物吃入的和排出的都是電。
  • 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物體,該物體可能存在於一對黑洞周圍。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暗物質的身份,並揭示時空的本質。新的研究發現,這種特殊粒子可以以類似於電子在一對氫原子周圍存在的方式,存在於雙黑洞周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望解釋所謂的「引力分子」的存在。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 宇宙結構及與心性的關係:談佛法修煉的生命科學本質
    宇宙的本質是場,不同層次的空間具有自己不同的頻率。總體來說,越下層空間頻率越急促,時間越快;越上層空間頻率越緩慢,時間越悠遠。這些空間沒有物理接口,相互重疊也不會相互妨礙。想要進入別的空間,只有調節頻率,達到同頻共振才可以進入。生命也有場,精神即是場,心場與宇宙之場是同一本質。修煉心性即能調節頻率,可以進入另外空間。
  • 光的本質是如何被揭示的?
    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過程漫長而又複雜,正是對光的本質不斷追尋和探討,推動了人類文明尤其是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最初對於光本質的認識,主要有兩大學說:微粒說和波動說。愛因斯坦光電效應即光的照射下某些物體,如金屬、半導體等的表面會發射出電子,這個現象是被證明電磁波存在的赫茲發現的,而在當時無論是微粒說還是波動說,都不能給出合理解釋。
  • 吃電子的生物,靠「充電」維持生命,卻從不繁殖後代
    食電細菌 吃的是電子,排出的也是電子,食電細菌就是如神奇,目前科學家所發現的食電細菌有兩種,即希瓦氏菌(Shewanella)和地桿菌(Geobacter),這些細菌能夠產生頭髮一樣的菌絲,像電線一樣在細胞和更加外界環境之間來回運送電子,以此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動,除此之外,它們不需要任何食物 食電細菌主要有兩種:希瓦氏菌和地桿菌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7月20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
  • 「人」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介子能否揭示人的本質?
    人類是由正常的粒子組成的,比如電子,但是每一個這樣的粒子都有一個反物質伴侶,反物質伴侶實際上和它自己是一樣的,但是帶著相反的電荷。當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它們會相互湮滅。物理學家認為,物質和反物質在大爆炸中產生的數量幾乎相等。那麼,為什麼今天幾乎只剩下物質了呢?近來,科學家的新研究使科學家們能夠建造一種新型的加速器,這種加速器是基於一種叫做介子的粒子,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 前沿| 一種新發現的生命形態,或許可以揭示生命起源
    2010年,科學家在對北冰洋海底採集的沉積物巖心進行DNA分析時,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一種以前未知的屬於古細菌(Archaea)的微生物,而它的基因組特徵似乎與真核生物(Eukaryota)有關。
  • 物理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的對應關係
    比如物理學常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就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中國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運程與人際關係上的運用。唯一差別是,物理學上的兩個力是同時性的,關係更為單純。
  • 生命起源有新進展,科學家發現「負熵」,量子力學已給出答案
    在思考世間一切當中最讓人們疑惑的就是地球生命的來源。這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終極的問題。人們只要解決了地球生命來源的難題,那人們就能夠藉此減少很多未知的危害,以及能夠防止一些毀滅世界的災難。自近代以來一直都有很多的科學家去研究生命的來源。但是一直到今天,人們也沒有弄清楚地球生命是怎麼來的。
  •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生命構成要素的起源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負責新陳代謝的蛋白質結構的起源,簡單的分子為地球上的早期生命提供動力,並作為化學信號,美國宇航局可以用它來尋找其他星球上的生命。科學家們追溯了酶(蛋白質)從現在到遙遠過去的進化,就像一個數千塊的拼圖。這個難題的解決需要兩個缺失的部分,沒有它們地球上的生命就無法生存。通過構建一個由他們在新陳代謝中的角色連接的網絡,這個團隊發現了缺失的部分。
  • 碳元素是生命的基本元素,哈勃在太空發現C60+,或揭示生命起源
    碳元素是生命的基本元素,哈勃在太空發現C60+,或揭示生命起源。最新音訊,來自美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初次在太空發現C60+!在科學界掀起了一片「生命來源論」的浪潮!那麼C60+到底是什麼梗?為什麼它能惹起諸多科學家的留意並為之瘋狂?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下部)
    惠能不贊成死坐,並非反對打坐,這是與他的基本修煉思想密切相關的。4.禪宗修煉方法拋棄一切外在形式禪宗修煉方法是中國佛教界的革命,它打破了一切桎梏和束縛,剔除了一切形式上的不必要因素,只從本質上入手,直指人心,唯修心性;簡單、直接,但需要更高的智慧、悟性和理論認知。
  • 電子的本質
    而在一個世紀之後,這個帶有負電荷的極其微小的、年齡和宇宙一樣悠久的基本粒子,仍然是一個困擾著物理學家的難題,關於它的本質,關於它對於物理學的未來的影響,仍然難以預測。人們怎樣認識電子?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電子被簡化為一個帶有負電荷的點,但是,人們對於電子的研究越深刻,就發現它越有可能存在著複雜的結構。
  • [圖]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揭示出地球第一生命來源
    一個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成功揭示了第一生命來源是如何從非生命界轉入生命界的。
  • 科學家發現金星或存有生命
    今年9月14日,英國的卡迪夫大學的天文學教授格裡夫斯和其團隊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在金星強酸性的雲層中探測到磷化氫,這種氣體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生命跡象」近期,科學家們發表論文表示,在金星的雲層中發現了磷化氫(phosphine,分子式為PH 3)的蹤跡,並證實它的存在。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納米足球烯分子C60中正電子的形成特徵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納米足球烯分子C60中正電子的形成特徵  Winnie Lee • 2019-12-26 15:34:28 來源:前瞻網 E2074G0
  • 全新古細菌或可揭示生命起源:科學家研究了12年
    2010年,科學家在對北冰洋海底採集的沉積物巖心進行DNA分析時,他們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一種以前未知的屬於古細菌(Archaea)的微生物,而它的基因組特徵似乎與真核生物(Eukaryota)有關。
  • 科學家揭示自由意志的生物學本質—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研究分析了這些患者及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的腦損傷位置,揭示大腦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什麼。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會在大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之前,出現抓癢和咀嚼食物等動作。 這項研究表明神經科學如何開始研究自由意志的生物學本質。 未參與該研究的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神經遺傳學家Kevin Mitchell表示,這是一項很好的工作,做得很仔細、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