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自由意志的生物學本質—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神經科學家開始精確定位大腦中參與自由意志感知的區域。圖片來源:iStock.com

「外星人肢體症候群」聽起來也許並非那麼像外星人的事,雖然它仍然很怪異。病人們抱怨說,他們的一隻手變成了「流氓」,會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伸手去拿東西。 【《科學》相關文章】

美國納什維爾範德比爾特大學神經學家Ryan Darby說:「他們坐在自己的手上,試圖讓它不動。他們不是瘋了,是知道沒有什麼東西能控制他們的手臂,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

現在,一項研究分析了這些患者及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的腦損傷位置,揭示大腦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什麼。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會在大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之前,出現抓癢和咀嚼食物等動作。

這項研究表明神經科學如何開始研究自由意志的生物學本質。

未參與該研究的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神經遺傳學家Kevin Mitchell表示,這是一項很好的工作,做得很仔細、周到。

數千年來,哲學家一直在苦苦思索自由意志的問題,即人們是決定的主動驅動者還是被動觀察者。神經學家則圍繞該問題不停地「跳著踢踏舞」,並反問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有自由意志。他們試圖通過觀察罕見案例回答問題,在這些案例中,人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它。

患有外星人肢體症候群和非運動性緘默症的人的大腦都有損傷,但似乎沒有一致的模式。因此,Darby和同事轉向了一種相對較新的技術,即病灶網絡映射。

研究人員梳理了這兩種類型患者的腦成像研究文獻,並繪製出所有報告的腦損傷圖譜。然後他們把這些損傷圖繪製在大腦區域圖上,這些區域可以可靠地同時激活,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大腦網絡。研究小組發現,儘管罕見運動障礙症患者的個別病變似乎是無緣無故發生的,但這些看似隨意的部位卻屬於不同的大腦網絡。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研究結果與那些在接受臨時大腦刺激後失去了一些自主運動的人進行了比較。後者被低壓電極或目標磁場臨時「脫機」大腦區域。

結果顯示,導致自願運動喪失的大腦網絡與Darby及其同事的新病變網絡相匹配。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這表明這些網絡參與了志願者的運動,以及人們認為自己控制行為並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知覺。

在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中,他們受損的神經網絡主要與大腦中一個叫作前扣帶皮層的區域重疊,而前扣帶皮層參與自主運動。而外星人肢體症候群患者的一些受傷區域與顳頂葉交界處存在一些重疊,顳頂葉交界處與自我意識和行為密切相關。但實際上主要重疊區是一個很少有人研究的區域——楔前葉,這個區域也與自我意識有關。

Mitchell認為這些發現很有趣,但也警告說,僅僅因為病變可以揭示大腦網絡與認知功能有關,並不意味著研究人員理解哪些功能是真正需要的,哪些不是。他說:「如果你卸下汽車的方向盤,很明顯,你就會在操縱汽車時遇到麻煩。但如果你只有一個方向盤,你也無法轉向。」

Darby謹慎地指出,儘管意志和能動性是與自由意志相關的因素,但這項新研究並沒有試圖回答人類大腦是否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有獨立責任這一首要問題。

然而,這仍然是一篇「非常受歡迎的論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Patrick Haggard說:「決定和採取行動的能力對於一個人是誰以及社會如何運作至關重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神經科學無法解答的,而這項研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明神經科學已經開始研究人類行為了。」(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73/pnas.1814117115

《中國科學報》 (2018-10-16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自由意志的生物學本質
    神經科學家開始精確定位大腦中參與自由意志感知的區域   現在,一項研究分析了這些患者及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的腦損傷位置,揭示大腦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什麼。非運動性緘默症患者會在大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之前,出現抓癢和咀嚼食物等動作。   這項研究表明神經科學如何開始研究自由意志的生物學本質。
  • 瘋狂科學家證明亞原子粒子擁有自由意志,震驚科學界!
    夜空中的日月星辰、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包括每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是由亞原子粒子組成的。以這些粒子為原材料而形成的形形色色的物質中,總可劃分出具有生命的生物和不具有生命的物質。大多數人都相信,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多數生命物質,都有自由意志。
  • 哲學:人的本質是自由意志!
    一:人類的起源 物體是由微物質構成,本質很簡單。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一個不可控,一個可控。因為人本身的有限,是無法從人類的起源中研究出人的本質。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對蛋白質結構測定呈爆發式增長
  • 人為什麼沒有「自由意志」?「黃帝密文」來揭示終極答案
    人的意識是否有「自由意志」?一直是一個哲學上討論的問題。但是,在我們破譯了甲骨文背後所蘊含的「黃帝密文」以後發現,人的意識有沒有「自由意志」,並不是一個哲學思辨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從「人體結構」角度進行揭示的「生物學」問題。請看上圖。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從日常生活經驗考察自由意志
    可以說,否定了自由意志,也就等於否定了人的存在。但奇怪的是,一到了西方哲學那裡,這個問題就成了頭號難題,爭了兩千年,現在也沒個定論。為什麼呢?因為概念界定出現了扭曲,非要認為自由意志與因果必然性不共戴天。在自由意志問題爭論中佔上風的不兼容論就斷言,在決定論的氛圍下,自由意志只是個幻覺,不可能真實存在。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赫拉利的邏輯:你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作者:魔鬼的小牧師自由意志到底是什麼?我想要什麼就去追求什麼,這就是自由意志嗎?錯了,這不是自由意志,其他動物也可以想要什麼就去追求什麼,只不過受到欲望的驅使,也就是受到大腦中化學激素的刺激,這沒什麼高級的。根據欲望,想要什麼就去選擇什麼,只不過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科學家所說的自由意志,是自己能否選擇自己的欲望。
  •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
    也許,得再過一些時間才能真正證明自由意志是一種錯覺。儘管神經科學家的確揭示了一些關於人類思考和決策的真知灼見,但是要想讓這些見解更具說服力,還需要做更多工作。如果神經科學家能夠在實驗對象自己意識到之前就預測出更複雜決策的實際結果,那麼問題就解決。那樣,就能從真正意義上證明,自由意志就是一種錯覺。而且,神經科學家也需要對不同類型的決策加以區分。
  • 解讀深度解讀《龍蝦》: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愛
    這裡所說的婚姻自律,也可以理解為婚姻的自由意志,婚姻的本質是對自由意志的愛,這是我們下一步要關注的。二、為什麼婚姻的本質是自由意志的愛1、婚姻的本質是為了自己自由是一種說法,一個人想要更好的發展,做更多的事情,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不是恥辱,而是人之常情。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深度解讀《龍蝦》:關於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
    這裡所說的婚姻的自律,也可以被理解為婚姻的自由意志,而婚姻的本質正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著重介紹的內容。二、 為什麼說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1、 婚姻的本質是為了自己自由說白了就是某個人想為自己能有更好發展,能做更多事,能獲得更多利益的說辭,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這是人之常情。
  • 粒子有自由意志嗎?科學家大膽設想,引爭議不斷!
    人類是有思想和語言的,因此有人認為人類是有自由意志的,但是很多沒有生命的物質是不具備的。但是最近有科學家認為,即使是一些無生命物質,也是擁有自由意志的。這是真的嗎?科學家認為粒子存在自由意志一位美國的科學家認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本質上都是有亞原子粒子組成的,人類也不例外,既然人可以擁有自由意志,那為什麼亞原子粒子沒有呢?因此所有的亞原子粒子都應該具有自由意志才對。
  •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自由意志?
    所以,以時間為線索,則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被預知,因為它們只是眾多選項中的一個;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作為與決定論對立的觀點,認為人所作出的選擇在不同情況下不盡相同,就像昆蟲對刺激的反應一樣是不經思考而隨機的,雖然很多百科詞條認為非決定論是對自由意志的絕對肯定,不過如果是非決定論的,即隨機而沒有模式可循的,那麼自由意志的定義也會改變;剩下的也就是妥協的產物,自由主義(Liberalism
  • 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人在社會的異化狀態下,即使從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也在逐漸萎縮下去,他變得連動物都不如,他「只是在執行自己的動物機能時,亦即在飲食男女時,至多還在居家打扮等等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的;而在執行自己的人類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人不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動物的需要」。儘管如此,談到任意性和自由意志,那麼仍然應當說,這只可能是人的專利品。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隨機光場中渦旋導致相干性退化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隨著溫度的升高,系統的熵會增加,而熵與渦旋的能量都具有自然對數函數的形式,原來綁定在一起的正負渦旋對會解綁而成為自由渦旋,導致系統整體性的失序,其相干性退化為指數衰減。 據悉,人們迄今只在二維的囚禁量子系統,如超流體、超導體、冷原子等系統中觀察過BKT相變。這次,上海光機所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首次在光子系統中觀察到BKT相變。
  • 中科大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張強、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和超高損耗下的貝爾不等式檢驗。他們在上述研究成果中,首先提出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在地球-月球之間開展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方案,發展了GHz亮度的糾纏源和高時間分辨探測系統,實現了超高損耗下的人類自由意志參與的貝爾不等式檢驗,該成果於4月5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與世界上多個研究小組合作,通過「大貝爾實驗」(Big Bell Test)國際合作的方式,利用超過十萬人的自由意志產生的隨機數進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 徐向東作品精選,《理解自由意志》評分高達8.7
    《理解自由意志》豆瓣評分:8.7作品簡介:本書從自由意志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詳細闡發了由自由意志問題引發的各種流派、觀點及其論證,重點探討了相容論與不相容論對自由意志問題提出的種種解決方案。當然,作者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描述自由意志問題本身的發展脈絡,更在於揭示通過自由意志問題而達到的自我理解對於我們人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