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的本質

2021-01-17 三聯生活周刊
電子的本質 2013-07-24 13:38 作者:苗千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29期

一個微小的粒子,展示出的卻是一個複雜的世界,電子究竟是什麼?

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遜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

在我曾經學習工作4年多的這個實驗室裡,每天吃午飯的時候,我都會在實驗室餐廳的南面牆上看到一幅油畫。油畫中的人物面容嚴肅,稍顯刻薄,手中拿著一個玻璃管,望向遠方。畫中的人物就是實驗室的第三任主任約瑟夫·湯姆遜(Joseph Thomson),他作為一個出色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一生成就卓著,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1897年發現了電子——這是人類認識到的第一種亞原子粒子,這個了不起的發現為他帶來了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也使他成為19世紀和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電子的英文名稱「Electron」,實際上是由英國物理學家喬治·斯託尼(George Stoney)最早在1874年提出的,用來定義電量。3年之後,約瑟夫·湯姆遜巧妙地設置電場和磁場,解決了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關於「陰極射線」本質的問題。約瑟夫·湯姆遜通過實驗證明,陰極射線是由一些質量極小的帶有負電荷的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也就被命名為「Electron」,他隨之認識到,電子是一種基本粒子,它也是原子的組成部分。

電子的發現使人類第一次真正地走進微觀世界,並且從此開始,步入現代社會。而在一個世紀之後,這個帶有負電荷的極其微小的、年齡和宇宙一樣悠久的基本粒子,仍然是一個困擾著物理學家的難題,關於它的本質,關於它對於物理學的未來的影響,仍然難以預測。

人們怎樣認識電子?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電子被簡化為一個帶有負電荷的點,但是,人們對於電子的研究越深刻,就發現它越有可能存在著複雜的結構。在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de Broglie)受到愛因斯坦的啟發,認為微觀粒子如電子也可能具有波的性質,這個預測在1927年由喬治·湯姆遜(George Thomson)、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和雷斯特·革末(Lester Germer)分別通過電子衍射實驗證明,這個發現也為這三人中的前兩位帶來了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約瑟夫·湯姆遜通過證明電子是一種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1年後他的兒子喬治·湯姆遜通過證明電子是一種波而獲得同樣獎項)。

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而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這還遠非電子的本質。在1924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提出了電子「自旋」的概念。緊接著,在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發表了狄拉克方程,這個方程可以用來描述相對論性電子的行為,根據這個方程,保羅·狄拉克在1931年預測了「正電子」的概念。很快,在1932年就由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Carl Anderson)在研究宇宙射線的過程中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Positron)。

一個微小的粒子,卻逐漸展示出一個複雜的世界,人們開始追問,電子究竟是什麼?該怎麼樣理解電子的本質?是什麼樣的內部結構使它具有自旋,它為什麼具有特定的質量和電荷?又為什麼會擁有自己的反粒子?就連預測出正電子存在的保羅·狄拉克也發問:為什麼自然選擇這樣的一種電子,而不僅僅是一個帶有負電荷的點?

無論如何,電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被人們認為只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具有固有的角動量的點而已,確定一個電子的只有兩個數值:它的質量和它所帶的電量。但是這種極度簡單化的電子在極高能量的情況下,卻有可能顯示出極為不尋常的性質。被認為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電子,當它以極高的能量(至少1兆電子伏)與一個正電子相碰撞,就有可能通過碰撞產生出夸克、膠子、Muon介子、輕子、光子、中微子等各式各樣的亞原子粒子出來,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審查」,也就是說,粒子的性質隨著它所具有的能量而發生改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倫納德·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風趣地說過,只要電子和正電子相撞時的能量足夠大,就「可能會碰撞出桌子椅子什麼的」。

電子因為帶有負電荷,同時又具有自旋,它自身具有電場和磁場。對於電子自身具有磁場的原因,物理學家目前給出的解釋是,由於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一個電子的位置並不固定,因此電子的電量「模糊」地分布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也就形成了磁場。而人類對於電子自身的電場和磁場的了解程度卻是完全不同——物理學家對於電子磁場強度的預測與實驗結果驚人地吻合,而同時他們對於電子自身電場卻仍然幾乎一無所知,對於電子電場的強度至今也沒有測量過。

與電子磁場相關的電子旋磁比(G-factor)一直是20世紀物理學研究的焦點之一。保羅·狄拉克預測,這個數值在理論上等於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對於電子旋磁比的測量顯示它確實等於2,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物理學家對於電子旋磁比的測量精度大大提高,他們發現這個數值並不是精確地等於2,而是有所偏差。這種極其微小的偏差,是由於在電子周圍不斷產生又湮滅的虛擬粒子對電子的幹擾產生的,把電子周圍虛擬粒子的幹擾因素考慮在內之後,物理學家們對於電子旋磁比的理論估計與實驗測量結果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吻合,這說明人類對於電子本質的理解進入了更深的層次。

人類對於電子的本質始終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對電子的探索也從未曾結束。2011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幾位物理學家進行了一個聽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驗:他們準備測量電子的形狀!電子雖然長期被簡化地理解為一個只具有質量、電量和自旋的點,但是毫無疑問電子具有內在結構使它產生自旋。2011年5月26日,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強尼·哈德森(Jony Hudson)和他的同事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對於電子形狀的改進測量》(Improved Measurement of the Shape of the Electron),介紹了他們利用雷射測量一種分子在電場中的微小扭曲,從而測得電子的形狀。

對於這種精度極高、操作時間極短的測量實驗,他們一共進行了2500萬次,從而得到電子的準確形狀——出乎很多人預料的是,結果顯示電子的形狀是非常完美的圓形。強尼·哈德森解釋說,如果我們把電子放大到整個太陽系那麼大,那麼我們對於電子形狀的測量就已經精確到了一根頭髮絲的寬度。

所謂電子的形狀,是指在電子的周圍存在著眾多虛擬粒子,這些虛擬粒子與電子不停地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它們已經成為電子的一部分。強尼·哈德森測量電子的形狀和大小,正是指電子與它周圍相互作用的虛擬粒子的形狀。電子的形狀,對於物理學的意義非常重大。根據標準模型的預測,電子應該呈現出完美的圓形,而根據其他一些理論(比如超對稱理論)的預測,電子不是完美的圓形,而應該是類似於雞蛋的形狀,這關係到為什麼在宇宙中物質遠多於反物質。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強尼·哈德森的精確測量意義重大,這個結果肯定了標準模型的預測,卻使得超對稱理論處在懸崖邊上。需要注意的是,標準模型並非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理論,即使這個理論對於電子形狀的預測正確,物理學家仍然需要尋找更加一般性的理論來描述自然。

因為電子的獨特地位,它的性質關係到物理學的根本和未來,所以物理學家對它的各種測量永遠不會停止。但是我們不妨暫時忘記電子的各種深遠意義,記取詩人海子的詩句——「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這種來自於時間和空間的源頭,瀰漫於整個宇宙的粒子最終所牽動的,是人類永恆的好奇心。

(本文參考了弗朗克·韋爾切克(Frank Wilczek)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神秘莫測的電子》)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7月20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
  • 【材料】層狀半導體的表面電子聚集與本質特性
    然而,石墨烯本質上具有金屬特性,為構成電子組件,仍需要與其搭配的層狀半導體(layered semiconductor)材料。因此,科學家也將目光轉移到同樣具有二維層狀結構的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其中又以二硫化鉬(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研究最為廣泛。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 科學家發現只吃電子的生命,或揭示修煉的本質!
    有一種細菌與地球上的其他任何生命都不同,這種細菌靠最純形式的能量——電子為生,它們吃的、呼吸的都是電子! 食電細菌有兩種:希瓦氏菌和地桿菌。它們能用一點電液吸引更多巖石和深海泥漿中的電子。
  • 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暗物質的身份,並揭示時空的本質。新的研究發現,這種特殊粒子可以以類似於電子在一對氫原子周圍存在的方式,存在於雙黑洞周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望解釋所謂的「引力分子」的存在。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 力的本質是什麼?只有知道力的本質才能將力統一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引力的概念被弱化,引力的本質是時空扭曲,物質告訴時空如何扭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如果說是場的互相作用,那場是什麼?現在雖然提出了各種標量場,矢量場,但只知道場的性質,還是不知道場的本質,所以力的本質依然是個謎。
  • 對固體導電本質的認識,固體電子理論的提出,固體量子論的發展史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對固體導電本質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相鄰兩能帶間的能區稱為「禁帶」,電子不能具有這種能量。完全被電子佔據的能帶稱為「滿帶」,滿帶中的電子不能導電,完全未被佔據的能帶稱為「空帶」,部分被佔據的能帶稱為「導帶」,導帶中的電子能夠導電。價電子佔據的能帶稱為「價帶」。比價帶低的各能帶一般都是滿帶。價帶可以是導帶,也可以是滿帶。金屬中的價帶是導帶,所以能導電;絕緣體價帶是滿帶,所以不能導電。
  • 能量的本質探秘
    統一價值論把社會科學的「價值」概念建立在自然科學的「能量」概念基礎之上,顯然,要想準確理解「價值」的真實內涵,就必須首先準確理解「能量」的真實內涵,為此,必須對能量的本質做出精確定義。然而,無論是哲學界,還是物理學界,至今沒有對「能量」的本質作出統一的、公認的、精準的定義。
  • 光子的本質及理論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愉快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光子的本質及理論。光子19世紀時,物理學家們認為自己已經解釋了光的本質,它是一種波。但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建立了一個新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光是由粒子組成的。愛因斯坦沒錯,光的粒子後來被叫做光子。
  • 光的本質是如何被揭示的?
    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過程漫長而又複雜,正是對光的本質不斷追尋和探討,推動了人類文明尤其是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最初對於光本質的認識,主要有兩大學說:微粒說和波動說。愛因斯坦光電效應即光的照射下某些物體,如金屬、半導體等的表面會發射出電子,這個現象是被證明電磁波存在的赫茲發現的,而在當時無論是微粒說還是波動說,都不能給出合理解釋。
  • 人類能量的本質是什麼?
    能量的本質是一種暗物質,能是能耐,能力。量是多少的意思,大小區分的意思。能量大小都有區分。能量從光氣能量源而來,光氣能攜帶能量駛出駛入。有宇宙場耦合性能量源,有太陽的光能量源,有史前文明高級人類合成的能量源,能量要分很多種,不是所有的能量都能使用,比如說治病的能量,必須要懂得治病的機理鑰匙,才能方可使用,能量也是萬物當中的一種能量的本質的能源,從光氣引力波帶入。
  • 驚爆了,宇宙的本質,新宇宙
    物質的特性應當有普遍適用性,能使其表現的現象得到滿足,只能有局限性特性,說明我們沒有找到物質的本質,我深切認識到,我的思想應像相對論一樣,從狹義向廣義推廣,在這樣的思維構想下,我有了自己全新的宇宙觀點。  二、物質的本質  要討論物質的本質,首先要分析構成物質的必要條件。
  • 財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因為太陽系裡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運轉,和人體內五臟六腑的協作,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再就以七日節律來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寫道,如果外感風寒即使不治療,一般 7 天就可以自行痊癒,如果 7 天不好,病程就會延至 7 的倍數,14 天或 21 天,這種規律被稱為七日節律。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比如說原子核外的電子,很多人認為電子就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實際上遠不是這樣,電子並不是圍繞原子核旋轉,而是非常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外層軌道上(電子躍遷),只不過由於存在最小的能量單位光量子,電子躍遷並不是連續的!
  • 溫度的微觀本質
    溫度是衡量物質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在微觀本質上認為代表的是分子、原子的運動的劇烈程度。在熱力學中分子(原子)的運動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在固體的摩擦生熱的解釋中,認為固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的總動能和分子間相互作用勢能構成了宏觀物體的熱力學能。
  • 能量的本質
    1.1.2 火焰中的能量分析人類對火的掌握和使用可以說是人類與低等動物從本質上區別開的分水嶺,是人類進化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然而從人類開始使用火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上百萬年,人類依然不知道火焰的本質以及火焰中那種可以燙傷我們的能量到底來是什麼。
  • 段永平論本質
    來源:雪球電影《教父》原著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註定會是不同的」。@大道無形我有型也經常反覆教導大家要思考本質,抓住本質,回到事物的本質,分辨什麼是正確的事。邊收集邊整理大道談本質的問答,共享給大家。enjoy!
  • 認識光子本質還是物理學前沿的難題
    認識到可見光的光子屬於光傳輸電磁場,不可能以光速運動;以光速運動的只能是光源輸出的電子,在電磁場波陣面構成電磁橫波的電子集合——電磁橫波。可見:由於不能直接看得見光源電子在光傳輸電磁場中以不變光速運動的電磁橫波的真實物理,認識光子本質還是物理學前沿的難題.
  • 五個物理效應及背後的科學本質
    科學本質:都卜勒效應本質是波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運動效應。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會改變。科學本質:阿哈羅諾夫—玻姆效應表明電磁勢是真實的物理存在。1959年,阿哈羅諾夫和玻姆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二)光的本質
    現在用《新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詳細分析光的本質問題。十二、光的本質必須要研究光是怎樣發出的,怎樣傳播的,怎樣與物質發生作用的,怎樣穿過介質的,才能知道它的本質!光進入不透明介質邊界,電子吸收能量而跳躍到上一個高能級,但此能級也是穩態能級,電子就會回跳到原能級,也就不能激發出光,無法接力了。7、光的反射介質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約束較小,最外層電子已跳躍到最高能級成為自由電子,如金屬介質,電子就再也不能吸收光的能量,介質對光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