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亞裡斯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認為物體之所以運動是受到力的作用。後來牛頓提出經典力學,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由於慣性保持運動或靜止狀態,只有受到力原來的運動狀態才發生改變。
牛頓認為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裡關鍵是相互作用,就是說需要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發生力的作用,單個物體談力的作用是沒有意義的。
牛頓還有一個偉大的貢獻是發現萬有引力,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會存在一個互相吸引的作用。原先認為力需要通過接觸才能發生,如推力,壓力,摩擦力。後來發現引力和電磁力都不需要接觸就可以產生,是一種超距作用。並且認為力的作用不需要時間,是瞬時發生的。
到後來場的概念被提出來後,人們知道引力,電磁力都是場的作用(場相干),力是通過兩個物體之間的場接觸產生,引力是由於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場相互作用,電磁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電磁場相互作用。而且力傳遞需要時間,力傳遞的速度是光速。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引力的概念被弱化,引力的本質是時空扭曲,物質告訴時空如何扭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如果說是場的互相作用,那場是什麼?現在雖然提出了各種標量場,矢量場,但只知道場的性質,還是不知道場的本質,所以力的本質依然是個謎。
我們從最簡單的例子來分析,我推了箱子一把,箱子開始運動,箱子具有了動能,箱子的動能是推力產生的,是我把肌肉的化學能傳遞給了箱子。說明力的本質是能量的傳遞。
力的本質是能量的傳遞,過程則是通過場的互相作用。所以要弄清力的本質還得從物質和能量的本質入手。
本人的原子模型揭示的就是物質的本質,物質就是一層層由內而外由強到弱排布的能量,大家一直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這是個最大的誤區,粒子也是波,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用波來構建原子模型?只要通過最簡單的換算我們就會發現原子核(質子層)與伽瑪射線的能量級相等,電子與X射線的能量級相等,而且電子和質子的半徑與波的波長又符合的很好。
原子是不是只有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呢?明顯不是,因為失去電子的原子核並沒有裸露在外面,測量它的原子半徑並沒有明顯改變,這是因為原子除了質子層和電子層外還由強到弱一直分布著其它的能量層。這些能量層和質子層電子層一起形成了物質場。物質就是一個由強到弱無限分布的場。
當然這是物質的大概模型,根據物質元素不同,場的能級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不同的元素包含不同的能量層,這些能量層都是每種元素特有的。
我們只需要將電磁波譜圖旋轉一周,就可以得到一個標準原子模型,得到原子的能級分布。但不是所有原子都擁有所有的能級,相反不同的元素原子只擁有特定的幾個能級,原子量越大擁有越多的能級。
物質和能量的關係就是行波與駐波的關係,能量以行波的形式存在,無影無形,沒有物質特徵(三維),物質是能量以駐波的形式存在,是一團禁錮的能量,擁有三維特徵(體積)。而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波都能在原子周圍形成駐波,只有周長剛好是波長整數倍的行波才能生成駐波,這就是為什麼只有特定的波才能形成原子的特定能級。
原子的能級不是固定的,物質可以得到能量生成能級,也可以失去能級釋放能量,所以電磁波不是物質製造的,物質只可以捕獲和釋放電磁波。
物質可以得到電子也可以失去電子,失去電子叫電離,原子內會空出一個電子層,原子還可以得到一個電子,如果原子失去的是波長更長的電磁波,表現出來是溫度越低,一般情況下物質的溫度越低,能級越少,相反擁有越多的長波能級,溫度就越高。
當然這些都是定性的分析,並沒有定量的計算。溫度只是個宏觀的概念。是將原子核層電子層除外的能級總稱。
做了這麼多鋪墊,可以開始講力的本質了,我們用引力舉例說明。
我們假設物質能級中有一個能級產生的引力效應的,當然這個能級強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當兩個物體達到引力能級範圍時(不同質量的物體引力能級範圍不同),根據最低能量態原理,兩個物體就會釋放出一個引力能級,兩個物體共用一個引力能級,釋放的那個能級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如果想要分開兩個共用引力能級的物體,則必須得到一個引力能級,宏觀來看就必須要有力的作用,要傳遞能量給他們。
大家不要誤會,不要以為我們要去哪裡剛好找到這個引力能級傳遞給他們,我們知道波的頻率是可以改變,也就是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這裡要糾正一個概念,電磁波不是電子運動產生的,電磁波本來就存在,原子只能捕獲和釋放電磁波,電磁波在原子裡面就是一團禁錮的能量,是沒有做功的,電子也是一團被禁錮的X射線,不要以為電子一直圍繞在原子核轉,大家不要再把電子看成粒子,它也是一個駐波,一團能量,他是不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的。電磁波是從原子能級裡放出來的。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所謂的場就是物質的能級排布,不是什麼時空扭曲,時空扭曲是愛因斯坦不知道能級的情況下看到的引力表象,他以為不是力的作用,而是時空彎曲了。當然他如果把場說成時空也行,場是可以扭曲的。
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場,物質的範圍(體積)理論上由它最外層能級決定,而不是電子層決定,如果物質之間存在壓力,我們則是以物體產生的應力來計算,以物質與其它物質達到平衡時的體積當作物體的體積,這事實上並不是物質的真實體積,只能算是計算意義的體積。
這個原子模型只是個概念模型,並沒有細節展示,在每一層能級周圍還可以形成次能級,次能級垂直於主能級分布,使整個原子呈現球型。
當然大家可以用這個模型去解釋超導,磁懸浮等傳統理論很難解釋的現象,用這個模型能輕而易舉地解決。